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要問「What」要問「Why」!

點子王陳良基×玩具奧斯卡得主林啟維》

徐仁全
user

徐仁全

2014-08-28

瀏覽數 6,050+

不要問「What」要問「Why」!
 

懂得玩,其實比你以為的還重要。

因為玩,你會有積極、冒險、好奇的精神,對什麼東西都充滿著興趣跟熱愛;透過玩,可以玩出潛力、玩出創意,甚至玩出競爭力!

從小就愛玩組合式、益智型玩具的林啟維,正是從玩樂中找到自己競爭力的例子。小時候的最愛就是玩樂高積木,常常玩得廢寢忘食,儘管拿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機碩士,他仍不忘玩樂帶給他的啟發,回台投入兒童教育,創辦「綿羊犬百寶箱」,設計起兒童遊戲與玩具。今年4 月,他的兩款遊戲「古文物探索」及「鐵道王國」,打敗樂高、蘋果等大廠,雙雙獲得玩具界奧斯卡獎美譽的美國「家長嚴選」(Parents’Choice)競賽銀質獎,為台灣參賽有史以來最佳成績。

韓國文化心理學教授金鼎運指出,會玩的人比較有創造力,玩樂與創意,其實是同義詞;美國國家玩樂協會創辦人布朗(Stuart Brown)也說,玩樂才是發明之母。

放棄校方主動提供獎學金邀請續攻博士的機會,林啟維跳進他從小就喜歡的事物,重溫兒時夢。但這次,他不只是自己享受,而是想用創意打造原創的遊戲與玩具,讓「寓教於樂」這件事,能在台灣玩具產業中長出芽來,讓台灣的小孩體驗到教育與娛樂是可以並存的,不會有牴觸。

賈伯斯說:「成就一番事業的唯一途徑,就是做自己所熱愛的事。」電機高材生投入玩具開發,好像有點大材小用,不過,林啟維的想法是:聰明的人不一定都要當醫師,投入其他領域,更能帶動一股新風氣。

他捨棄科技投入玩具開發,雖與世俗觀點大不同,但比起做電機研究或待在一流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更令他感到興奮。

林啟維開發的遊戲,強調結合創作、遊戲、動手學習,小朋友可以透過創作繪圖,完成獨一無二的獸面甲飾,做一件屬於自己的戰士袍,在過程中認識西周文化;也可以與父母完成火車軌道路線,討論車站要設在哪裡,甚至自己排定火車時刻表,因為創造性玩樂的收穫,與只是單純拿到一個新玩具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

林啟維的創意與創新,一部分師承於台大學術副校長陳良基。陳良基是林啟維大四時的專題製作指導教授,更是公認的學術界點子王,技轉了上百件專利給國內廠商,間接創造無數的外匯,成為最會賺錢(產學合作)的教授之一。

陳良基的創意養成,從小時候掃地都可以想辦法掃得很有效率就可以看出。現在的他,早就可以安逸地守著他的教職,但卻不斷挑戰自我,給自己找麻煩,一會兒接下工研院電子所所長,一會兒又跑去國家實驗研究院做改革,甚至再回到學校接下台大學術副校長一職,更一手推動台大校園創業的風潮,成立台大創意創業學程、台大創聯會、天使俱樂部、台大車庫,推動天使基金。

因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是陳良基為自己下的註解,他追求事情的核心意義,總是問「為什麼?」,常問為什麼才能傾聽內心的聲音。他也問「為何不?」,認為有念頭先試了再說,任何困境都是機會,放開手腳去嘗試,不要畫地自限。

陳良基說,創新是動詞,不是名詞,不停創新絕對是未來世界的價值所在。林啟維說,有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才能達到理想與目標。在陳良基與林啟維身上,看到比別人更多的點子與想法,你認為創新創意很難?聽聽他們怎麼說:

創意》多動腦,不要「理所當然」

創意很難,因為你被「理所當然」綁架了。

陳良基(以下簡稱「陳」):小時候要幫忙家務,我的工作之一是打掃曬穀場,而且是在一大清早就要完成。

有如棒球場內野大的地方,要掃到一塵不染,看不到任何一片落葉,一點也不輕鬆。

我除了很認真、全神貫注的去掃之外,我也會想辦法讓掃地更有效率,以便多出時間能休息。秋天時最討厭,落葉往往邊掃邊掉,很沒效益。有天我就想到,乾脆先把快掉的葉子搖下來,一併掃乾淨,這樣就不怕了。

林啟維(以下簡稱「林」):保持好奇心、多看多學是培養創意的基本功課。我從小就好奇,讀幼稚園時做勞作,我會很專注去了解,甚至熬夜完成。後來我開始對樂高有興趣,拼組很大的車子或飛機,一投入就很專注,停不下來。

這也許就是我後來創新的基礎,我對很多事情都有興趣,保持好奇心及勇於挑戰,對於我現在的遊戲創作很有幫助。

培養創新能力,我的方法是:

一是學習別人現有的成果經驗,就如我們設計玩具時,會去拆解別人的玩具,看裡面的零件結構是什麼,然後學習。

二是培養興趣,做創新也要對該事物有興趣與熱情,這樣你就會特別敏銳。我一直對玩具很有興趣,也玩過不少玩具,自然而然就對玩具比較敏銳,產生的創新連結就會多一些。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三是跳脫框架。在美國讀書時,發現美國學生比較會問「為什麼?」,而台灣學生比較會問「什麼?」或「接下來要做什麼?」台灣比較制式,仍在舊框框裡思考。

陳:創意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有系統、有紀律的思考產物。「反覆思考」是創意管理的一環,以一週、一個月或一季為單位,去反覆檢驗。我跟學生會每週進行討論,先檢視過去一週是否完成該有的進度?有哪些新的想法?發現了什麼?我再根據學生的特質及能力,引導他下一步該怎麼做。

有一次做3D 研究,為呈現3D 的立體感,我跟學生想破了頭。但在一次例會上,一位會素描的同學點醒了我們。他想到可以先把右眼遮起來,畫出左眼看到的東西;再把左眼遮起來,畫出右眼看到的東西;最後把兩個影像組合起來,就是3D立體圖像。

創意不是一步到位,但透過週期性的思考管理,便可以一點一滴地進步。當你把大目標化為小目標,或許會發現,創意,其實沒有你想得那麼難。

創新》不怕失敗,更要恐懼成功

創新要容許失敗,因為成功往往來自關鍵性的失敗。

林:念完碩士後我有兩條路,一是繼續研究,二是進科技公司。研究的路,我自認沒天分,所以也沒多想;當工程師,我會考慮自己是不是喜歡,產業分工愈來愈細,最後可能你在做什麼,講給別人聽也聽不懂。

那時我看到第三選擇,就是藝術教育及啟發教育。我選擇兒童領域,希望可以將教育結合產業,不僅可以啟發兒童,又能產生經濟,最後選定了玩具遊戲開發這個領域,希望給孩童一個新視野,也給我自己一個機會。

創業充滿了酸甜苦辣。甜的是,我們團隊一起研發,也會找台灣傳統工廠及師傅配合生產,過程很快樂。苦的是,市場不認識我們,消費者不知道我們是誰,我們沒有名氣,產品沒人想買。

為了打破僵局,我想出一個策略:參賽,讓產品在大賽中脫穎而出,藉此打開知名度。獲得今年美國「家長嚴選」銀質獎後,詢問度果然增加,甚至有國外通路商來接洽,開始嘗到有點知名度的好處。

我有幾位同學念到博士,本來想創業,但都沒有去做,原因是沒人支持、沒有錢、怕失敗。他們不是沒有能力,只是心態上不敢去突破,最後還是選擇走最安全的路,進了科技公司。

陳:10幾年前,創業的人很多,後來PC產業成熟整合後,大家不太敢創新,新創公司也變少了。可能是過去的成功造就了現在的失敗,所以要勇敢跳脫這個泥淖。

老實說,社會還是較淺碟的,看近不看遠。創新創業需要時間去醞釀,若社會氛圍看太短,就會扼殺了好的創新。創新也要容許失敗,如果社會可以多擁抱失敗一些,就可以有多一些的創新。

林:其實我也曾創業失敗過。開2家公司,說好聽是轉型,第一個失敗,才轉到第二個。據統計,第一次創業失敗機率是94%,第二次再失敗就只剩下70%,可以從第一次失敗中學到教訓,我自己就是如此。

在產業生態上,美國有大公司協助小公司,或併購新創公司的產業環境,讓新創公司有更多發展及可能性。台灣較缺乏,很多新創公司不受台灣大公司青睞,反而是被外商公司看上,好的創新沒辦法留在台灣,這讓台灣年輕人有些氣餒,也無法形成一個好的創業生態鏈。

創業》多問why,創造新應用

台灣人習慣解考題,解得又好又快;但創新度不夠,不會出考題。

林:台灣似乎有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好像最聰明的學生就一定要去念醫科,念完後就一定要從醫,不然很可惜。其實不一定的,最聰明的人也可以去做小學老師,做美容美髮師,每個職業都需要專業,而且要被尊重。工作還是要回到熱情及興趣,我就是跟著熱情及興趣走。

陳:台灣教育還停留在填鴨式,只告訴你這是什麼,背起來,考試會考。國外是啟發式,會問why。這樣的教育方式造成台灣做代工很厲害,客戶出題目,台灣廠商來解題,解得又好又便宜,但創新度就不夠。特別是現在科技強調的是生活應用面,台灣廠商就不會,很辛苦。

林:我在美國擔任大學助教時,發現美國偏重理解,偏重專案報告,大一、大二學生就有很重的報告壓力,學生也很努力;台灣則會比較偏重書本,偏重考試。

陳:現在是鼓勵年輕人出來想應用、創新創業的時候了。他們可能有1、200個點子,其中只要有1、2個大賣就可以。現有的廠商可以借重年輕人的創新創意,從外部帶到內部,讓新創公司來帶動,結合台灣的資通訊產業優勢,一起創造新應用與新商機。

林:其實傳產工業也可以有創新,很多年輕第二代想轉型,想走品牌,但也是怕怕的。我的創業也許是一個機會,如果成功,就可以給他們一個案例,讓他們覺得有人做到了,他們也可以做到。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