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杜拉拉教我的10大生存心法

林靜宜
user

林靜宜

2014-07-09

瀏覽數 6,350+

杜拉拉教我的10大生存心法
 

要到中國職場工作,你必須先認識「杜拉拉」。杜拉拉是誰?她是大陸8000萬白領最崇拜的偶像,火紅小說《杜拉拉升職記》女主角。虛擬的杜拉拉,卻是真實的職場翻版,一個懵懂的職場新人,卻能憑本事及本分躍升為成熟女白領,一如日本當紅職人「課長島耕作」。

她沒背景,也沒什麼心計,不會撒嬌但受過良好教育,從一個「菜」到不行的樸實行政助理,成長為專業幹練的人力資源經理,見識各種職場冷暖,也歷經各種磨練。在一步步攀登職場高峰時,杜拉拉代表的是所有白領族面臨的巨大壓力;但在明爭暗鬥中,她選擇的是「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在應付職場壓力的同時,也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中國職場現在已是全球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在大陸工作有很多令人難以想像的「潛規則」,就像書中描述的職場現形記,究竟該如何應變,要如何達到杜拉拉的功力?10 招生存心法,讓你也能像杜拉拉一樣,立足中國職場。

第1招 摸著石頭過河

在大陸工作,要的是勇敢接下任務的膽量

一對結伴旅行的大陸人與台灣人,走著、走著,前方出現一條看不見底的河,對岸就是目的地,大陸人說:「走唄,我們摸著石頭過河。」台灣人連忙搖手說:「 這太莽撞了,我們先等一下,觀察別人怎麼過河。」

大陸人是做了再說,台灣人是計畫再做。中國快速崛起,大陸人是市場至上,先搶機會,把產品(包含自己)賣到市場,再來思考方案。相反的,台灣人習慣努力磨練技術,把產品做到最好,再來想市場。

這沒有對錯,但身處滿地機會的中國,可就吃虧。很多實力很好的台灣人才,常被別人捷足先登。因此,想在中國職場獲得機會,就算沒有萬全準備,也要有勇敢接下任務的膽量。杜拉拉也是,亳無經驗的她,接下主管的爛攤子,摸著石頭過河,完成任務,讓總監「看見」她。

「等一切都準備好才做,機會都是別人的!要有先過河再說的膽量,」兩岸金融業名人丁學文說。

第2招 要有過河的策略

就像卡通「史瑞克」裡的靴貓,穿上靴子戴上牛仔帽,刀鞘一出,如虎出關

要挑自己有本事過的河。換言之,挑對適合自身專長發展的產業、城市。光是經濟特區,中國目前有12個,重點產業也不同,如海西特區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特別重視動漫創意產業,成渝特區強調高技術產業,當地政府針對扶植產業都會有獎勵政策,借力使力,「過河」可以更順利。

若想投身如服務業、金融業等消費性產業,應選擇國際化的城市展身手。一是城市人均所得較高,如上海居民飲食支出比全國平均值高出54%;二是台灣精緻化創意,在開始吹起平價奢華風的大陸市場,具相對優勢,85度C即是一例。另外,能過長江,別以為就可順利渡黃河,中國各地民情不同,北京或上海經驗,皆不等於中國經驗。奧雅國際顧問董事長楊士漢曾幫客戶找尋上海業務經理人選,一位北京求職者條件出色,卻因為沒有上海經驗而落選。很多人以為到中國做業務主管是門檻最低的,其實這是最多人摔跤的工作。如果沒有當地經驗,不要一開始就做第一線,可以先從第二線做起,例如想做業務,先做行銷,培養市場敏感度後,再換到第一線。

第3招 要高EQ應變鬥爭

鬥爭是中國職場的常態,大多數的台灣人卻不習慣鬥爭

在中國職場上,隨時上演三國演義的地盤之爭,以及官場現形記的勾心鬥角,就算是公司外派的高階台幹,也要處理下屬的明爭暗鬥,生性以和為貴的多數台灣人應該怎麼應對?

常言道,EQ 在鬥爭中成長得最快,當無法改變職場生態,首先,必須培養高EQ,避免情緒受到影響,降低效率;第二是清楚溝通,確認對方聽懂意思,雖都說中文,但因價值觀差異導致誤解,而種下心結的例子屢見不鮮,無形中樹敵自己都不知道;第三,明哲保身,別加入派系鬥爭的戰局(除非你想),把心力放在工作,讓自己成為公司創造價值的核心人物,請認清你真正的大老闆是誰,通常決定升遷的是「數字」,而這取決於你為公司帶進的獲利或節省的成本。

第4招 聽懂職場暗語

大陸人喜歡拐彎說話,聽懂「話中話」, 不當「呆胞」

以下這些大陸的職場暗語,你懂嗎?當上司說:「你的觀察能力強」、「個人表現很突出」,可不一定是稱讚。當同事說:「這看起來挺有意思,你可以詢問別人的看法。」你的解讀是什麼?當外國主管說:「You deserve it!」這句話其實代表了實至名歸和罪有應得的兩層含義。

若大陸上司說你的個人表現很突出,要先思考,是否含蓄暗示要注意團隊合作。若誇讚你觀察能力強,可能是暗指你經常打小報告。大陸職場流行講:「你可以去問一下別人的看法」,看似鼓勵,其實是否定這件事,但不想打擊你的信心。聽到大陸同事說:「我不確定這方案是不是可行」,實則他可能認為根本行不通。職場暗語是中國職場的潛規則,人在江湖走,如果聽不懂言外之意,很難立足。

第5招 老闆!我「了」你的心

大陸人愛拍領導馬屁;台灣人傾向默默做事

不擅言詞,只會做事的台灣「阿信」怎麼被老闆倚重?第一,要讓上司信任你的能力,台灣人不喜歡自吹自擂,可以學習杜拉拉的做法,她把每階段的主要任務與執行進度做成清晰、簡明的表格,讓上司清楚掌握進度,也了解她的工作量與成效。

最重要的是,與上司「心心相印」,他覺得重要的事情,就要成為你的當務之急,趕快處理。只要主管的主意不會讓自己犯錯,絕不多嘴,盡力執行;主管不關心的小事,不要煩他,自己處理;遇到難題時,拿著解決方案找主管開會,展現主動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技巧。

此外,盡量了解公司整體運作與未來發展,便能展現你的視野,也能提供有用的決策資訊給上司,如果可以,不只成為他的得力助手,還是他的「顧問」。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第6招 呼吸都是績效

中國職場是戰國時代,連呼吸都要比績效

不同於以往,早期的台幹是去打天下,像是拓荒的西部牛仔,現在的中國是國際市場,要的是攻守兼備的一流專業人才。尤其陸企老闆更講究績效,中國雖然是計畫經濟思維,但卻是資本市場作為。一般來說,陸企常以高薪短聘的方式,快速取得專業的know-how,例如協助企業轉型、再造,或是技術升級。

比起肯看長遠性的台企、外企,像海爾等新一代中國大企業更崇尚績效主義,而且要的是立即性貢獻,約定時間沒交出預期戰績,就會請員工走路。想立足中國職場, 一開始就要做出高績效,因為陸企老闆沒有時間等待你成長。

中國最大 3C 通路商百腦?人資總監程學良形容,中國職場是戰國時代,群起稱雄,競爭態勢快速變化,「在這沒有輕鬆過日子這回事,連呼吸都是績效。」

第7招 別因跳槽閃了腰

大陸跳槽風氣盛行,別染上習慣,反使中國加值變「減值」

職場人在大城市的生存壓力。中國是一個快速擴張的經濟體,在滿地機會與沉重的生存壓力之下,很多大陸人才慣性跳槽,近兩年,中國職場還出現「跳槽焦慮症」的新名詞。不少台灣人才被風氣影響,事實上,跳槽次數是國際獵人頭公司與大型企業人資主管的重要評估標準。奧雅國際顧問董事長楊士漢在幫世界 500大與中國上市上櫃公司找尋人才時,主管多半會詢問人才的穩定度,他建議,若想藉由中國經驗成為搶手人才,至少要累積3-5年,以待過兩家企業為上限,「慣性跳槽對個人職涯沒有幫助。」

跳槽前,先問自己 3個問題:

1.跳槽目的為何?是職位、薪水,還是其他?

2.跳槽時機是否恰當?只要跳槽前做足功課,包括得知公司營運狀況、核心產品、人事關係與產業前景,因時機不對而失敗的跳槽能事先防範。

3.若跳槽失敗,是否有退路或備案?

第8招 用人脈放大身價

講關係的中國職場,人脈絕對能放大你的身價

「沒關係就有關係,有關係就沒關係」。在中國,人脈是專業的次方數,只有專業能力,沒有在地關係,容易出局。

其實,只要夠用心,台灣人很容易打進中國圈子。成為活動或俱樂部的會員,透過參與,認識當地意見領袖、官員,再相約吃飯,一回生二回熟,累積一段時間,關係就建立起來。另外,大陸人特別尊重有文化涵養的人,了解中華歷史、文化是人脈經營的基礎課,也要懂政策、時事,尤其在北京,若能「侃」出個道理(北京稱閒談為侃大山),更容易打進當地社交圈。

但關係不是萬靈丹。很多中國官員是經濟起飛後的第二代,這些人相當務實,看關係,更看企業和個人實力,尤其是大城市官員,視野與格局大開,不可同日而語,「若你不是最好的,他們也不會浪費時間,」丁學文說。

第9招 學習釘子的精神

比速度的數位時代,台灣人要做聰明的「釘子」

中國職場提倡「釘子精神」,意思是學習釘子努力鑽進木板的刻苦、積極向上。杜拉拉正是代表。遇到不懂的事,想辦法學會,一步一腳印是她從基層往上爬的成功心法。

在比速度的中國職場,想要生存,就要有旺盛的學習力,除了努力融入當地思維之外,更要不忘持續吸收國際養分,做個聰明的「釘子」。如同賈伯斯所說:「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儘管中國網路發達,但外界訊息是由政府控管,要善用此資訊落差,利用回台或出差國外的機會「補進度」,與國際資訊、趨勢接軌,成為連接全球脈動的國際人。千萬不能只有大中國、大中華思維,而沒有世界觀,容易失去創新能力。「只剩做事能力,早晚會被當地人取代,」楊士漢說。

第10招 用台灣本領練中國功夫

中國人才濟濟,又渴望成功,有了台灣本事,還要再多點hunger(渴望)

想成為江湖(中國職場)中的大俠,還是得用台灣本領,才能練好中國功夫。台灣本領好比武功中的內功,助你使劍、打拳、用招,練就中國招式。記住,任何沒有內功的功夫只是花拳繡腿。

很多人到了中國,反而拋棄自己的台灣本事,凡事都學大陸那套,結果失敗而返。台灣人擅長團隊合作,就應該好好發揮這個優點,把自己當平台,整合手邊的人脈、資源,創造職場價值。最後,在頭角崢嶸的中國職場,若想脫穎而出,擁有堅強實力之外,還要加強對成功的渴望。「大陸人對成功極度hunger,這也是現在台灣年輕人較缺乏的,」寶來金融集團副總裁黃齊元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