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培養世界公民的素養

40後看80、90後》嚴長壽

嚴長壽 整理/方正儀
user

嚴長壽 整理/方正儀

2014-05-05

瀏覽數 10,950+

培養世界公民的素養
 

去年中秋節前不久,我回到台北住家,忽然傳來敲門聲,是區幹事來訪,他需要我提供印章,以便請領市府發放的1500 元敬老津貼。我當下的反應是拒絕,不是拒絕承認年紀,而是覺得「這個經費應該用在更需要的人身上」。「這樣我們很難處理,何況這是政府給的,你不要白不要,不拿白不拿啊!」對方如是勸我,但我最終還是堅持拒絕。

培養不被收買的能力

當晚,我難以釋懷。身為公民,對於這類遍地揮灑的「津貼」,我們是否擁有說「不」的權利?或者更貼切的說,我們是否有自我反思的能力,能夠想到這不應該是「不拿白不拿」,而是我拿到的錢,表面上是縣市首長為了選舉承諾而施捨的善意,實質上卻是國家日漸虧損的預算,下一代無法承受的債務,或是對弱勢更需要的協助,以及國家更重要的政策經費。

面對有限的資源,我們採取何種態度,是一種社會良知,也是我們天天都可能碰到的價值考驗。如果我們評估自身經濟能力不足,接受政府資源協助,理所當然。但往深一層反思,我們是否常在不必要,甚至不應該的情況下,取用不需要的資源?如果我們這一代,不能自我節制,我們將留給下一代怎樣的未來呢?

過去10 年,台灣每年平均新增的債務高達1.853億元,如果按照這個速度惡化,2016 年的預算即將無法編列,政府財務已在崩潰邊緣。從收入層面來

看,政府在稅制設計對資本家太過寬厚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從支出層面來看,太多資源浪費在政客為了籠絡選民,不斷加碼大開支票。作為選民的我們,是否有能力看穿政治人物媚眾、不擇手段的伎倆,做出理性及對台灣永續生存有利的選擇?這,考驗我們是否具備不被收買的能力。

我們是否雙重標準

但是,是誰選出這些極力籠絡選民的政客呢?選票握在每一個公民手中,也就是你和我身上。我常認為台灣的民主只做了一半:只在前半段投票選出候選人。我們自豪於台灣的民主制度,卻讓民主停在投票的那一天。如果我們只是選出立委(或各級民意代表),卻不去監督,以及引導他們做出正確的事,最終的惡果是大家一起承擔。在憲政結構下,行政首長由民意代表監督,能制衡民意代表的卻只有選民。大部分的我們,大部分的時刻都讓自己的權利睡著了,對現況無奈,卻毫無行動力。

身為公民,除了應該關心公共政策,對民意代表善盡積極監督之責,也該自省是否無意間抱持了雙重標準?一面批評政策和民意代表不該媚俗,向民粹式民意妥協,一面卻成為「不拿白不拿」、各項「福利」的上癮者?甚至為了自身利益進行不當關說,誘導民代將個案的關說美化成選民服務,名正言順、理所當然地破壞了體制,也誤導了真正代議士的功能?

或許有些朋友會認為這樣陳義過高,太過理想化!但就讓我們拿相對文明、先進的北歐國家來看。以前丹麥是一個完全沒有自有能源的國家,百分之百依靠能源進口,也因此沒有課徵能源稅。但北海油田開始開採出產的同時,丹麥意識到世界能源危機,以及地球暖化的問題,因此,議會遂通過了一個法案:認為地球暖化、石油枯竭是全人類的問題,雖然他們自有能源不再匱乏,卻決定必須開始課徵能源稅,以節約能源。最後丹麥整體的能源消耗,在石油開採後的總用量,居然低於開採之前。這樣的國家、這樣的議會,讓我們見識到了作為世界公民的真正素養。

公民素養方向1:清澄、冷靜判斷是非的能力

台灣人彷彿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一種是樂於助人、善良體貼、追求正義;另一種卻是濫用資源、是非不分、健忘而短視近利。

一位在兩岸活躍的企業家朋友告訴我,2013年8月,在台灣引起沸騰的洪仲丘事件,也在大陸企業家之間激起不少迴響。當10幾、20萬台灣人民走上街頭,穿上白衣表達憤怒與追求真相未明的公義,情感雖然激昂,訴求雖然凝重,但過程卻如此平和,參與者如此莊重自持,看到台灣這樣高素質的公民運動,讓一些大陸企業家朋友好生羨慕。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台灣內部近年政治與經濟的內耗空轉,媒體繪聲繪影推波助瀾,民意代表的荒腔走板,讓國民的信心與憂慮指數節節高升。台灣社會正在失去互信,許多過去不敢相信會發生的事情一件件爆發,許多我們引以為傲的信念與價值,也一塊塊崩塌。台灣,愈來愈像是放在爐上的壓力鍋,內在沸騰翻滾,外在吱吱噪音不絕。

但外在噪音愈紛亂,就愈需要清明的思辨;當民粹式民意鋪天蓋地之時,更需要培養看出問題背後的能力,才不會被牽著鼻子走。這方面的判斷力很難由「生活與倫理」、「公民」課本學習而成,而得靠不斷以切身的公眾議題,引導正反思辨,學習是非對錯的理性辯證。但我們的教育,最缺的就是獨立思考與反省能力的養成,而公民素養絕對攸關台灣能否走向永續,這一塊的公民教育一定要補足!

還記得菲律賓公務船射殺我漁民事件嗎?當時,國內大眾媒體、社群媒體普遍不理性的撻伐抵制,政府也在強大民意壓力下派出軍艦護漁,祭出暫停引進菲勞等制裁行動。當然,政府表達嚴正的態度與立場是必要的,但公民心中也必須學習建立一個明確的標尺。我告訴年輕孩子,應該就事論事,而不是如此煽情化。這樣一面倒的「同仇敵愾」,其實是告訴我們台灣社會沒有判斷能力,公民素養不足。

公民素養方向2:培養不被操縱的能力

台灣媒體一窩蜂煽動、炒作,讓台灣的重大公共議題走向「非黑即白」、「非藍即綠」的兩極對立,理性討論空間幾已喪失殆盡。然而,怪罪媒體永遠是最簡單的。我們自己呢?我們是否花了很多時間觀看電視評論性節目,跟著名嘴的表演而情緒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我們願意花時間主動去研究思考,收集正反面資料,分析與驗證各類主流、非主流意見嗎?簡單地說,我們具備了獨立思考嗎?

近期重看殷海光老師近30年前的大作《思想與方法》,感觸良多。他指出,「有顏色思想」是屬於「祖宗遺訓」、「傳統」、「宗教」、「意識形態」之類的思想,從古至今往往侵犯知識的疆界,產生許多社會政治的問題。它的對立就是「沒有顏色的思想」,由知識構成的思想,「它沒有情緒、意欲、個人成分、地域特點攪雜其間。因此,它有普遍的效率。它是素淨的。」

放在此刻的台灣,「沒有顏色的思想」或許正可呼應,我們希望年輕人、知識分子及一般公民,學習保持立場中立,暫時不要非藍即綠,以清澄、冷靜的思維,直視問題的核心、判斷是非。沒有任何一個政治人物能代表絕對的正義;只有當選民能夠監督好自己選出來的人,給與他們足夠的要求與壓力,才可能讓這個社會走向真實的正義。

因此,我常在演講場合告訴讀者,選民中真正的藍綠黨員都屬少數,往往都是在比較中做出選擇,所以,我們不但要監督別人選出的民意代表,更要嚴格監督自己選出來的民意代表。當我們看到選出來的民代有任何脫序的表現或媚眾行為,只有我們最有權利把壓力加給他們,一封公開信、串聯的不滿,都可以讓他們收斂。所以,我很高興看到台灣開始出現獨立監督、致力推動政治資訊透明化的數位公民團體。

要有堅持是非的勇氣

《思想與方法》出版30年來,台灣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我們擁有華人世界最值得驕傲的民主制度,卻快被民粹綁架了。為什麼我們腦袋裡的東西,顏色愈來愈鮮明?愈來愈容易人云亦云,跟著社會氛圍起舞亂跑?即使如此,我仍然是樂觀的。我相信,眼前挑戰愈急切難解,我們愈應回到基本,去做對的事情。而教育,就是基本;公民素養,就是對的事情。

一個國家,如果不能透過教育潛移默化,培養基本的公民素養,豈能奢求擁有高素質的選民?光有民主制度,卻沒有對應的監督文化、思維中立的媒體文化,台灣的民主與自由,將是一場永無終點的馬拉松。

除了不被操縱的能力、不被收買的能力、冷靜判斷的能力,我還想強調,公民素養的核心體現是「堅持是非」的勇氣。當支持的人犯錯時,不放過,以同樣的標準監督;當不認同的人做出對的事時,大聲支持,絕不以人廢言,以顏色論是非。而我們更要保持警覺,只要任何公眾平台形成一個夠大的力量後,自然就會有人企圖操縱,唯一能夠擺脫的關鍵,就是建立在每一個人共同的價值觀以及清澄的思辨力。

就讓我們一起活出不被操縱的人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