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希望,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只是,現實總讓我們身在兵荒馬亂之中。我們愈來愈覺得,可能真正的成功、快樂不是以往認為的那樣,祕密可能存在人與人間的互動。
如日劇《半澤直樹》主角父親所說:「一定要珍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能像機械人一樣的工作。」我們也希望,在打拼同時,能為自己在乎的人,製造一點小驚喜,也為被綁架的生活,添加一些不一樣的元素。
打給未來的自己 挽救被偷走的小確幸
只是,現代人勞心勞力,記憶力常有不牢靠時;小紙條寫了會掉,手機行事曆,一不小心在整理時會全部移除,更不好意思一再麻煩別人當祕書提醒要做哪些事情。
這些小確幸,都是些不大不小的事:祝母親生日快樂、預訂餐廳的節日大餐,或結婚紀念日。當然錯過了也不會怎樣,但做了卻是現代人營造美好生活的生活調劑。該如何確保這些美好,不被現實吞噬呢?
2012 年10 月成立7人團隊,雅痞數位,以幫助大眾進行時間管理的概念為核心,嘗試為現代人這樣的難題,給出一劑解方。隔年推出iCallMe 手機App,顧名思義可以自己打給自己,還可讓你找個好藉口一鍵脫逃。讓自己的分身去到未來,親自打電話給你吧!
雅痞數位創辦人及執行長于建國,畢業後在國稅局、勤業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擔任國際租稅顧問,專門為客戶做投資架構。後到英國讀書,最後落腳倫敦的投資銀行。當時與朋友看見行動裝置應用的未來趨勢,就決定開始創業。
預約未來 「 最重要的小事」
現代人的時間管理,是他們激盪過,找到的方向。他們看到人們心中的渴望,發現人們腦中經常閃過許多幸福的可能、微小的計畫。若不馬上記下來,就會逐漸淡忘。這時,iCallMe 提供了與未來的自己對話的機會,我們可錄下一段未來要提醒自己的話語,「記得打給媽媽,說生日快樂喔」。還可設定,電話打給你提醒這件事時,畫面上顯示的來電人就是媽媽。未來時間一到,這些「最重要的小事」就會被重新喚起、實踐。
「時間管理,真正做出對大眾生活有益的應用,也算是我們的社會責任」,于建國表示。
那時一度因為考量到商業模式,把預約來電提醒的功能移除了。移除的隔天,一位用戶,需要帶罹患癌症的女兒去化療的媽媽便來信告訴我們,因為女兒化療門診時間不固定,所以iCallMe 預約來電功能根本就是個強大又貼心的私人祕書,對她有很大的幫助。
收到信那時,于建國非常感動,暫時不管什麼商業模式,馬上就把來電提醒的功能重新放回去,「哪怕我這個App 只有你一個人用,我也必須service( 服務),因為我有這個社會責任。」他這麼說。
虛擬來電 好藉口讓你一鍵脫逃
談到軟體設計的「模仿」風潮,于建國說,提出創新概念之初,就必須知道是否可掌握關鍵技術的專利,形成一個可運行的模式。
他坦白說,單純的來電提醒市場上早已有了。但為何他們推出的第一款應用iCallMe,可以成為攻占市場Killer Product(殺手級應用)?原因正是它擁有台灣、美國專利的關鍵技術。
「按三下手機電源鍵就有虛擬來電」,讓你「一鍵脫逃」的獨家專利技術,就是它的殺手級武器。
現代人,為什麼有這樣的需求?有人會顧慮,這不是一種小欺騙的手段嗎?然而,對更多人來說,真正的管理好時間,讓時間屬於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與客戶會議無止境聆聽對方滔滔不絕,或在路上碰上變身保險或傳銷業務的學生時代死黨,常很想脫身,但不想造成場面難堪。
過去,要管理與客戶開會的時間,有人還會麻煩同事在多久後,打電話進會議室,假裝有重要事情找。iCallMe 的「一鍵脫逃」功能就是針對許多人這種心理困境,所提出「自己救自己」的方法。
就怕你不來 響尾蛇飛彈一對多追蹤
今年3 月雅痞數位再推出iCall You,提供進行社群內一對多的活動提醒服務。就像響尾蛇飛彈一般,發起人可以遠在幾天前設定好,要在特定時間打一通集體的電話給社群裡的所有人,時間一到電話就會在系統內自動撥出,讓所有人同時接到發起人的語音訊息,而接到訊息的人也可以立即錄音把要說的話,一對一回撥給發起人。
不同於現今網路社群軟體中,多人群組裡大多以文字訊息溝通,可能會造成的一些狀況: 例如有人要結婚,半年前就以群組通知大學同學。然而,當時間逼近婚禮日期,有人先發難,在群組中說「你婚禮當天我剛好要去掃墓,不能去,所以就祝你幸福囉!」這種經驗後來的發展通常是,第一個人說不能去,漸漸的,第二個、第三個人都用相似的理由,在群組中說,「我也剛好不能去了!」原本大學同學可以坐滿兩桌,結果只來了半桌的人。iCallYou 針對這個情況,在App中賦予活動發起人特別的權限,在一對多的電話訊息送到後,他可以單獨得知每個人的參與情形,避免大家因為「群眾效應」,一個接一個不來了。
新創的建議 創業家精神
提到創業,于建國因為曾有國外工作的經歷,他很清楚,自己要做的是全球、國際級的創業。在國外看多了,他說「我們亞洲人比較容易妄自菲薄」,但其實我們的技術是有國際水準的。一起共同創業的年輕夥伴聽了,多半說「真的嗎?」。台灣人要有自信,而想法更要懂得與國際交流。不久後,他還要帶團隊到矽谷3-4 個月,去感受那裡的氛圍,讓個人與公司一同成長。
提到給新創的建議,他說,團隊中的成員必須要有創業家(entrepreneur) 精神及企圖心,而不能再維持員工(employee) 心態。過去在英國大公司工作時,一年可以有一個月的休假;創業後,他天天工作,幾乎不曾休息。
另外,很多創業團隊認為「東西好,產品自己會說話」,但熟悉商場潛規則的他說,如何在成千上萬的App 中突出才是關鍵。他說,團隊成員中,最好有不同專長、能互補的人才:有人寫程(coding)也要有人做PR(公關)。身為創辦人兼執行長,他現在每天所做的就是作文比賽與演講比賽,要能在短時間內,將產品概念介紹給更多的投資者,吸引他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