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我在一次活動後巧遇《30》總編輯章瑜姊,她興奮地告訴我有個新想法:「安婷,我想邀請年輕世代,來做我們的客座總編輯,你願意嗎?」
我們這個世代,常覺得面對主流價值與媒體,沒有太多真正發聲的機會,而《30》卻願意信任完全沒有編輯經驗的我,給我自由去構思想傳達的理念。感動之餘,心中同時浮現了更大問號:到底該傳達什麼呢?
當我決定回來做「為台灣而教育(Teach for Taiwan)」時,常被問到這個問題:「一個人從不做夢到做夢之間的距離比較大,還是從做夢到實踐的距離比較大?」我認為後者的距離遠大於前者,做夢的人很多,但願意踏出第一步、甚至堅持下去的人,卻少之又少。
因此,我決定以「給自己一個冒險的理由」為主題,邀請身旁已踏出腳步的冒險家分享心情故事。他們的故事都不一樣,有人去了梨山教書,也有人選擇回鄉經營加油站,我請他們思考下面的問題:
● 冒險的理由大於自己:一味問自己要什麼,而看不見更大的需要,可能無法跳出舒適圈。該如何朝著放下小我、成就大我的方向前進?
● 冒險的理由大於結果:不可能等到結果可預測,才踏出行動的第一步。冒險家們是如何面對各樣風險與不可預知性?
● 冒險的理由大於條件:冒險,不需要是「人生勝利組」或等到賺夠了錢。在「沒條件」的年輕時光,該如何找到力量和資源去付諸行動?
● 冒險的理由大於熱血:冒險不能只是情緒上的熱血,而是理性思考、堅持下去的過程。大家是如何將一開始的熱血蛻變為長期動力?
我們聚在一起,討論冒險過程中面對的問題與挑戰。想法匯集,再去請教嚴長壽總裁,請他給我們一些建議。此外,編輯部也整理了芬蘭、德國、挪威、以色列、美國5個國家對冒險的定義,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點燃冒險火苗的100個練習。
當我鼓勵年輕世代冒險,會面對這樣的質疑:「你憑什麼出來大聲說話,你最好就不要失敗!」但因著這些冒險家,因著嚴總裁的提點,我希望能透過這期《30》傳達更明確的理念:即使我們依然在摸索、學習,未來也可能面對更多挫敗,但最重要的是,就算愚公移山,都必須有顆堅定、願意的心。唯當我們凝聚信心,才有挪動大山的希望。
我的個人可能會失敗,但我相信我們的世代不會、也不能輸。期許我們不斷彼此加油,當我們同在一起,我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