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台灣海拔800 公尺的大鞍山脈,一個霧氣與山嵐交融的地方,這裡的孟宗竹海有如湧浪般壯麗,一如電影《臥虎藏龍》,翠竹蓊鬱,深不可測。但這裡看不到電影主角李慕白,卻有一個真實人生主角—何培鈞。
照片中跑在最前的年輕人,叫何培鈞,他有一個很美的冒險行動,原本他只是要修復一座百年老宅, 沒想到卻觸動蝴蝶效應,瞬間改變了一整個城鎮。
在何培鈞心中,時間是如此獨一無二。當19 歲的青春,遇見百年老宅,他心中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撼動,百年,每一寸都是光,每一寸都是美, 那種歲月的生命力,於是他決定展開一場冒險。
那年他19 歲,從網路上看到竹山奇景太極峽谷,年輕的心被召喚,騎著機車從台南一路拼上竹山,沒想到太極峽谷封山,卻在山邊意外發現一座無人居住但形貌完整的三合院。當年的竹山是前山第一城,想見竹子經濟盛況空前時的繁華,「但我卻在雜草叢生中看到這個荒廢的宅子,當下覺得心酸,怎麼會變成如今荒涼的模樣?歲月,究竟是怎麼改變了這裡?」
他心中很難平靜,突然感受自己被夢想包圍,院子彷彿活過來,向他說著自己的夢想,「勾勒在藍圖上的線條不安於室,竄向窗櫺,攀上橫樑,跳躍著,舞動著,」他開始收集資料,旁聽建築、休閒管理課程,不斷思辨要怎麼做,才能保存這麼美的百年大宅?
每個人都有深埋心中的夢想,未曾放棄。不只何培鈞, 他還有個更瘋狂的表哥古孟偉。他是急診室醫生,但卻擁有建築師靈魂,從小家裡擺滿自己用牙籤與竹棒做的房子,即使念醫,寒暑假都做水泥工搬磚頭,雖然無奈地被家裡決定了職業,卻從不放棄自己的夢想。為了修補這座院子,古孟偉不顧眾人反對向醫院請了1 年假。
這兩個憨人,很固執地開始作夢,兩個大男生躺在走廊上睡了一個禮拜,開始跟老宅對話,「因為表哥說,要先學會和房子一起呼吸,了解它、認識它,才會知道怎麼設計它。」因為心中的悸動,即使沒請建築師,他們一樣自己畫設計圖、補牆、刨木頭、洗磚瓦,每天早上4 點,在工人還沒來之前就開始工作。
第一個難題來了。古宅及周邊所在地占地 900 坪,拆掉重建或許更有經濟效益,不過,這就跟當初尋找老台灣古宅的夢想有落差。
就讀長榮醫學管理系時,他曾經把自己心中修復古宅的計畫告訴老師,老師問他,要不要先做SWOT 分析, 他說:「不用分析,因這裡全是弱勢(W)及威脅(T)。」老師問:「你有錢做這件事?」他答: 「我身上一毛錢都沒有。」老師再問:「你說你要修復大宅保存文化,那就是木頭慢慢刨,牆壁慢慢補,讓它從100、101、102、103、104、105 歲,隨時間愈來愈珍貴;還是要打掉重建,更豪華、更現代,但隔天就馬上折舊?」
百年歲月無法重來,拆掉重建也許最快,但一切將失去意義。即使一無所有,他們決定拼下去。第二個難題是要如何向銀行貸款?跑遍15 家銀行一一遭拒,因為銀行不解,在這個遙遠的山上修復一座古宅,到底前途何在?直到拜訪的第16 家,合作金庫洪經理被他打動了,「我跟經理說,請你一定要用力想像,它以後會變得很漂亮;如果不用力想像,你看到的場景會很害怕。」
用力想像,何培鈞居然貸下了千萬修復費用。
1 年後,古宅修復,101 歲,叫「天空的院子」。「當所有夢想受挫時,你要問自己這是不是你未來要的生活; 如果是,那你未來將不再有敵人,更不會有人勉強你。」
何培鈞說:「也許我們的行徑看似荒謬,也許我們的思考邏輯過於勇敢,只是,我們選擇了嘗試。」「人生選項絕不是只有投履歷、高普考、研究所,如果連自己的人生都無法選擇,那不是很可惜嗎?」
一個人,改變一個鎮
竹子有一個特性,4 年成竹,10 年成林。8 年過去了, 現在天空的院子已還完千萬貸款,何培鈞開始第二個冒險,希望再開發第二片夢想竹林。
自從921 地震震垮了竹山鎮主要的兩座旅館之後,遊客銷聲匿跡,在這座人口連續15 年負成長的鎮上,沒有任何一家戲院,全鎮只剩5 位排班計程車司機。
竹山鎮的問題就是全台灣的縮影,沒有在地經濟,沒有青年就業人口,小鎮益發沒落。院子的貸款還清後, 何培鈞將關心的觸角延伸到山下的竹山鎮老街,「我想讓大家知道,台灣鄉鎮可以是年輕人的機會。」
2010 年,他在鎮上成立了「小鎮文創」,就像經營不被看好的百年古宅一樣,一切又從零開始。「從零開始, 正是因為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你不會擔心結果不會完成,而是努力享受過程,」何培鈞說。
春夏秋冬,來了,走了;人,也是來了,走了。但是喜歡思考問題本質的何培鈞,卻不這麼想,也許世界上沒有這些來了、走了,就不這麼美,而且事在人為,倒反來看,人走了,可以再來呀!
看事情總喜歡研究到底的個性,何培鈞說,「表面看到的常是劣勢,但真正的機會總是常藏在表面背後。」
竹山附近有香火鼎盛的紫南宮及溪頭,觀光客1 年數10 萬人,但是竹山鎮人口卻從8 萬減少到5 萬,為什麼觀光人口增加,在地人口卻下降?關鍵就是沒有在地經濟。沒有在地經濟,就沒有年輕人口移入,所以惡性循環,老鎮就愈來愈老。
就像個社會學家一樣,何培鈞不只對老屋,對人,他更聽得見噗通噗通的心跳聲。他像個小鎮醫生問診一樣,從天空的院子的經驗,何培鈞得出一個心得,就是一定要學會用「低成本轉換高價值」。
要解決在地經濟問題,「讓觀光客成為社會學家」是何培鈞的第一個理念。何培鈞說讓人不只是來竹山當觀光客,而是以到竹山小鎮文創彼此共學的態度來探索, 有學習才能真正留下腳印,帶動在地經濟。
一把生鏽的刀、一家老棉被店、一家米麩店,這些垂垂老店,一天有時只做 500 元生意。何培鈞透過轉換知識的力量,讓打鐵店打出情人對戒,棉被店做出情人頭巾,米麩店變出健康食品,老鎮彷彿一夕活過來。
如何解決年輕人口流失,何培鈞則想出了「換工換宿」點子,他租下了鄉鎮閒置沒落的空屋,開始讓青年打工換宿,不到1 年,已有900 位國內外青年到竹山幫忙。
「1 個月7000 元的租金,我可以換到25 種專長。」包括優秀的設計師、編劇、新銳導演,一批批創意人才湧進竹山,不但引起行政院注意,這股青年蝴蝶效應旋風, 更幫竹山展現特色,快速被國際看見。
程皓,一個大四的新銳導演,來竹山換工換宿30 次了,幫當地肉圓店、打鐵店做了8 支小鎮職人微電影, 在網路上暴紅。他說,每次坐客運晃啊晃的,磨的是耐心,換來的卻是心靈成長,看著小鎮愈來愈熱鬧。
不只台灣的年輕人,新加坡、香港,最近連大陸杭州的百丈鎮都來取經。
10 人栽竹,1 年成林
一個人、一個念頭,真的就能改變一個鎮。
何培鈞,人古意,做事都是無心插柳,但一旦做起來, 就是一陣旋風。
2012 年,他和竹山做毛線棒針的林家宏,一起開始在鎮上跑步,一開始兩人跑興趣,沒想到跟隨的人愈來愈多,在沒有夜生活的鄉鎮中,「竹馬之友夜跑」現在已成為竹山一大奇蹟,每星期一、三、六,一大群人從媽祖廟出發,有時一跑就是3、400 人。
何培鈞憨憨的少年心也特別得人緣,最近他和打造康士坦丁竹椅的陳高明,以及暨南大學教授林吉郎,一起開始在大鞍山做起竹子復育計畫,並開始給每一棵竹一張「竹身分證」。一張康士坦丁竹椅造價 27 萬元,他們都體認到,其實鄉鎮裡充滿了寶。
為了吸引青年到竹山創業,何培鈞也和雲科大教授張文山一起合作建立「 共創2.0 平台」, 共創平台會負責資金,並採6:4 分潤制。
1 人栽竹,10 年成林,但10 人栽竹,1 年即可成林。何培鈞說,共創共好是台灣鄉鎮一定要走的路,未來他要把共創變成一個 App 平台,開放更多有創意的年輕人一起進來,分享市場,分享顧客。唯有知識分享,才能解碼台灣鄉鎮沒落的問題。
天空的院子是他的第一個冒險,小鎮文創是他的第二個冒險,共創2.0 平台是他第三個冒險,8 年來,曾經掙扎,曾經迷惘,曾經猶豫,但你有了第一次,「你會開始愛上有夢的感覺,」何培鈞說。
照片提供|小鎮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