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年代的台灣經濟起飛,我比較大膽的大學同學都去貿易商工作,拎著一卡007 手提箱就跑遍天下,他們英文強不強我不太清楚,只是回國時都有訂單。一起吃飯時他們總是說英文不用太好,只要產品價錢好就可以了。1995 年我第一次去法蘭克福看汽車零件展(Automechanika),我沒什麼準備就上了飛機。總是覺得商品展(trade show)應該就像世貿中心的商展一樣,只要帶著目錄(catalog)及名片(business card)應該就能搞定。沒想到第一天去展場(exhibitionhall)就發生了狀況,原來這是世界級的大展場,單展場就占好幾棟building,第一次迷路因為我忘了去拿展場圖(layout),也不知道每個展場的主題(theme),進了展場才發現我要找的攤位(booth)根本不在這個展場,等找到了那些攤位,其實人已經滿累了,我也已經筋疲力竭了。跟客戶們(buyers)聊完,出了展場就第二次迷路,因為找不到交通車(shuttle bus)的位置,多花了半個鐘頭,才找到交通車停車地點,等回到旅館已經又餓又累,找晚餐是另一個慘劇,詳情下次再說。
由於災情慘重,回國以後只好請老同學去吃大餐、問祕訣,這些祕訣我一直用到了今天。他說,他去參加商展之前,通常根據去年的手冊(handbook)內容推敲今年的客戶或商品可能在哪裡,再問看看老闆或朋友有沒有熟人能先聯繫,周邊的旅館哪一家離目標展場比較近、價錢比較合理,就及早訂房(bookaccommodation),而且參加這些展只要早點註冊(early registration)價格還有優惠。
第2 年我照著祕訣事先做好準備,不但有豐碩的成果,還能有一天報名景點旅遊(city tour)。現在是網路時代,資料網路上都有,可是事先的功課與規畫,還是一樣重要,你可以先在網路上了解展場的細部規畫,除了展場平面圖(floor plan)與攤位明細表外,很多商展還附帶非常有趣的研討會(workshop)。這幾年,因為代理商品需要去參加一些學術會議(academic conference/seminar),在參加時我又出了一些包,像有一些研討會有會前活動(program),這些pre-conference 的workshop我以為誰都可以參加,到了那邊才知道沒註冊與繳費是不能入場的,而且這些學術活動要發表的論文(paper)很多,因此會有很多場次同時進行(concurrent session),由於會場很大,如果事前沒有規畫,你真的不知道要去參加哪一場或場地在哪裡。
總而言之,第1,出國開會一定要做好準備;第2,出一次包沒關係,下次別犯同樣的錯誤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