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比爾蓋茲:教育是脫貧的階梯

改變世界的大人物

陳莞欣
user

陳莞欣

2013-10-01

瀏覽數 9,750+

比爾蓋茲:教育是脫貧的階梯
 

對有能力、地位、權力的大人物而言,要影響世界是輕而易舉的事。然而,要推動世界往更好的方向走,需要的則是不同於常人的眼界和見識。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前Google 全球副總李開復,都曾是在資訊科技業裡呼風喚雨的「大人物」 , 然而,他們不約而同選擇在年近中年時離開原有的位置,開創人生的下一個舞台,以不一樣的方式影響世界。

比爾蓋茲,這位家喻戶曉的微軟前總裁、世界首富,在2006 年宣布退休後,全心投身於和妻子共同成立的比爾蓋茲與瑪琳達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致力於公益事業的他,將前半生所累積的財富挹注於此, 誓言根絕肆虐開發中國家的傳染病。此外,他也關心教育不平等問題,藉由科技創新、改善師資等方式,積極提升弱勢者的教育機會。

李開復,台灣出生、自小赴美求學的電腦博士,曾任微軟、Google 等科技公司高層,被稱為美國科技業最具影響力的華人之一。2008 年他離開Google, 在中國成立創投公司「創新工場」。另闢事業的他,不僅推動中國式的創新發展,更以他的經驗與專業,在微博與5000 萬粉絲直接對話,傳達他對科技趨勢發展的看法,並解開年輕朋友們對創新、創業的疑惑。

比爾蓋茲和李開復,這2 位科技巨擘在離開熟悉的IT 產業後,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發揮影響力,形塑社會理想的樣貌。

過去,提到比爾蓋茲,人們會聯想到他是微軟的創辦人、電腦王國的巨人,以及世界首富。然而,淡出微軟後,比爾蓋茲有另一項事業。他把50 歲以後的人生,奉獻給公益事業,致力於消弭社會不平等。

由比爾蓋茲和妻子瑪琳達共同成立的比爾蓋茲與瑪琳達基金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私人慈善基金會。成立至今,這個基金會已金援276 億美元於全球公益事業,組織內有1100 多名正式員工。在發展中國家,基金會的主要任務是改善人們的健康與衛生環境,並協助他們脫貧自立;在美國, 則促進弱勢者取得平等的教育機會。

踏出美國,看見弱勢

一個坐擁世界的富豪,如何能看見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對比爾蓋茲而言,投身公益事業的契機,是旅行各國時所體驗的震撼。在美國《Bloomberg Businessweek》專訪中,蓋茲表示,在某些第3 世界的國家,有1/4 兒童活不過5 歲,瘧疾、痢疾、小兒麻痺,是奪走他們幼小生命的主因。對出生於美國富饒之地的蓋茲而言,這樣的場景是他過去難以想像的。因此,他每年親自前往瘧疾肆虐的地區,和失去孩子的母親談話,了解她們所面臨的困境與所需的協助。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對蓋茲而言,生命的價值是平等的。因此,他的目標是為那些時刻面臨死亡威脅的人們,找到生存之道。他的第1 個目標,是根除小兒麻痺,讓它成為全球第2 個絕跡的疾病。今年,他宣布比爾蓋茲與瑪琳達基金會捐贈18 億美元給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小兒麻痺根除計畫」,金額相當於計畫募款總目標55 億元的1/3。蓋茲預計在2018 年以前,籌募剩下的款項讓這個計畫得以完全執行。接下來,他打算進一步根除瘧疾和麻疹等傳染病。

在改善第三世界國家的疾病問題上,習慣從源頭解決問題的蓋茲發現,在發展中國家,缺乏健全的公共衛生系統往往是疾病孳生的主因。2012 年,比爾蓋茲與瑪琳達基金會投入3 億7000 萬美元,鼓勵發明家與各研究團隊設計出所謂的「未來馬桶」,最後由加州理工學院設計出來的成品,以太陽能發電的方式運作,在缺乏自來水、電力和汙水處理系統的狀況下仍可正常使用,解決了全球26 億人沒有馬桶可用的困擾,直接從最初的衛生系統改善,減少這個千年難解的重大傳染病病因。

教育是脫貧的階梯

弱勢者的教育機會是另一項蓋茲所關心的議題。在美國,低收入戶的孩子完成大學學業的比率比高收入戶的孩子少了28%,且兩者之間的差距還在持續擴大。因此, 比爾蓋茲與瑪琳達基金會在美國發起「大學準備教育計畫」(College-Ready Education)和「高等教育成功計畫」(Postsecondary Success)。前者旨在協助高中畢業生完成進入大學的準備;後者的目標則在於提升低收入戶學生完成大學教育的比例。具體做法則是透過科技創新等方式, 提升大專院校的師資和生產力,鼓勵教師激發學生潛力, 設計因人而異的教學方法,確保學生可以獲得高品質且適才適性的教育。至今為止,基金會已投入4 億7200 多萬美元於美國高等教育,戮力改善教育資源不平等的現況。

科技不是萬能

儘管曾是科技的忠實信徒,蓋茲認為,科技並非所有事情的解答。在接受專訪時,他直言,「當你將染上瘧疾時,網路絕對無法為你治病」。他認為,在某些議題上, 人們必須採取更直接的行動解決問題。以教育為例,許多人認為線上開放課程能夠提升弱勢者的教育機會,但蓋茲指出,線上開放課程基本仍是菁英教育,不僅修課完成率低,對學生就業力的影響也不高。對學生而言, 修線上開放課程就像只讀教科書一樣,沒有良好的同儕支持、讀書團體、實驗實作,基本上無法改變高等教育不平等的本質。

蓋茲自言,人生前2、30 年,他著迷開發軟體;然被問及是否想重返科技業,他的答案是否定。過去,他忙著開發新作業系統、定位微軟目標客群;現在,他要做的是找出需要打疫苗的人,思考如何將物資運送到需要的地方。

被問到所謂成功應該是什麼樣子,蓋茲回答:「如果第3 世界國家貧窮孩童的死亡率降低到和已發展國家中的富裕孩童相同,或是美國郊區和市中心的孩子取得了同等的教育機會,那會是了不起的成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