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面向海洋的城市
不知道為了什麼,近年來高雄總是被拿來與新加坡相提並論。不管是在運輸產業、經濟成長、國際事務方面,新加坡的經驗確實值得參考,難怪許多政治人物忙著前去獅城取經。在物質文明方面的進展之外,最近10年的獅城,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美學觀點。2010年的暑假,我陪學生去新加坡參加文化學術交流,在中學生的文化觀察論文發表會上,體認到台灣的文化品味是如此獨特又多元。同時,我也從差異中重新發現了高雄的美麗。
從上個世紀中葉以來,高雄一直是台灣現代化城市的典型。加工出口業發達,港口經濟繁榮,高雄憑著優越的勞動人力、整體的經濟規畫,重新定義了自己。生長在高雄,我喜歡整齊畫一的道路格局,以及不需要命名的好天氣。高三那年,我騎著摩托車上學,沿著民族路南下,穿越十全路、九如路右轉建國路就可抵達雄中。放學後的時光,我常一路往南,奔馳過八德、七賢、六合,就是五福路了(接著是四維、三多、二聖、一心)。道路的命名,含括東西南北的方位,也呈現現代化歷程中的政治文化想像。多神奇啊,每一天早上我想,民族右轉就是建國了。騎車回家的路上,建國之後就是民族了。
地理學者段義孚(Yi-Fu Tuan)以為,地方(place)與空間(space)有別:人類憑藉著經驗賦予意義的就叫做地方,它是限定的、固著的。而空間的概念則指向開放、不確定的意義。對我來說,高雄是這樣一個「地方」,形塑了我們高雄人的特殊意義,發散出熱情、爽朗、直率的精神特質。它同時也是一個「空間」,在時日變遷裡開放出不同的詮釋、不同的意義。我在廈門(也是一座面向海洋的城市)的朋友從沒來過高雄,近年來倒是頻頻看到電視、電影中的高雄。蔡明亮的《天邊一朵雲》、蔡岳勳的《痞子英雄》、鄭文堂的《眼淚》⋯⋯,他們透過鏡頭捕捉城市景觀,光與影交織出的空間,讓高雄的意義世界顯得無比開闊。
而我最喜歡的,還是侯孝賢《最好的時光》中的第一個段落─「戀愛夢」。侯導的鏡頭下,1966年的高雄是那麼單純美好。男女主角(張震與舒淇)各自搭乘渡輪,往來於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身影晃晃蕩蕩的,真有一種暈船的感覺。而我青春期的愛情故事,也是從這一片海灣開始的。
記憶中的光與影
高中時,我喜歡帶著伊來到這一片光輝的海岸。對著生長於另一個城鎮的伊,一一指認我熟悉的、熱愛的事物。那也真是屬於我的,最好的時光。在升學體制下,這一片港灣是我的祕密基地,允許我偶爾偷懶、歇息。
寧靜的夏日午後,靠在領事館的紅磚牆上,可以俯瞰港灣吐納著大大小小的船。什麼話都不用說,有風輕輕吹來,我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太陽沉落之後,還可以用各種食物認識這一片土地。暮色蒼茫中,所有事物變得模糊,而燈火點燃了城市裡繼續發生的故事。高中同學S在他鄉求學工作多年後,終於回到高雄生活。我每次回到高雄,總會與S相聚,在話語中交換彼此的人生。他駕著豐田房車,帶我在這座再熟悉不過的城市裡穿梭。而他每次都要問,我有沒有特別想去的地方。
不知道為什麼,我與S每次都去到可以看見海的地方。我們與青春期,已經隔著一層海了。面向海洋的時候,我們只是從口中冒出一堆又一堆浪沫。我喜歡在新光碼頭夜飲,也喜歡在旗津看著風車轉啊轉。不過,百去不厭的還是西子灣一帶了。或許是感情所繫,我認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夕色,就在這一片海灣。如果是步行,我會從中山大學的隧道慢慢穿越,接著爬上山坡,走向文學院高樓,靜靜享受時間的流逝。如果是S開車載我,便可以從大學校門口驅車直入,順著蜿蜒的路徑前往後山。
在山崖邊停好車,便信步走向聽得見海洋的地方。這附近開了幾家海鮮餐廳,全以景致取勝。我望著大海發呆,頓時察覺,人生至福莫過於可以偶爾閒散,不急著做什麼,只專心等待太陽朝向海面沉落。同時我也慶幸著,這地方是遊覽車開不進來的。
那滿天的煙霞,似乎無止境的燃燒。寶藍色的天空,或許正要迎接一鉤新月。
有真愛,也有光榮
一座城市,因為夜裡有了種種的光影而變得不一樣。
我念高中時,騎摩托車回家的路上,只覺得沿途的燈光太蒼白缺乏溫暖。如今高雄的街廓因為燈光照射,驅趕了部分黑暗,投映出另一種美麗。光與影交錯,高雄的夜晚其實比白天更璀璨。市街的路燈造型,充滿了海洋意象,美就來自於這些細微的差異。而近幾年的元宵,我從沒錯過愛河兩岸的燈市如晝。這更加證明了,一個城市要被看見,首先必須要讓自己發光。不管是平日或節慶,夜間的燈光提供活力,豐富了世俗人生對美的想像。
我的同事曾經帶著老父從台北搭高鐵商務艙南下,然後包了一部計程車展開高雄城市之旅。他們從下午晃到夜晚,走過許多景點,吃過許多小吃,覺得意猶未盡。於是開口問司機,搭晚班高鐵北上之前,還有哪個地方值得一去?夢時代那樣的shopping mall就不必了,露天咖啡座也沒什麼稀奇。至於夜市,全台各處都有,對於疲累的旅人來說反而是一種折磨。
司機大哥二話不說,馬上轉動方向盤,優雅的踩著油門,告訴我的同事不用擔心,時間還充裕,即使不下車看看也好。結果他們就慵懶的待在小黃上,任意看車窗外景象的變換。先是去到真愛碼頭,接著來到光榮碼頭。我那位同事驚嘆了,真愛碼頭、光榮碼頭名字取得真好啊。司機淡淡的回應,當然啊,有了真愛才有光榮嘛。
同事訴說的經歷勾喚起我的回憶─農曆過年期間,曾伴著母親、弟弟、弟媳、姪女到此一遊的。那時在真愛碼頭前,我們排著長長的隊伍準備搭船。抱在懷裡的姪女用好奇的眼光看著世界,偶爾沉沉的睡去。我們輪流照顧著小女娃,一邊感受天風吹襲,一座城市在光與影之間維持著獨特的形象。北部的學生若是想要遊覽高雄,即便走馬看花都好,我建議他們,一定要見識夜裡發光的真愛與光榮。
離開高雄多年,我終於明白鄉愁是怎麼一回事。那是在記憶之中提煉出的,想要回到某種時空場景的感覺。只是,人生的單向道上,唯有如此深深眷戀著了。這樣的執念,既有真愛,也有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