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大多數的創業家來自美國,班傑明喬夫(Benjamin Joe) 來自法國,且在亞洲已待了超過10 年。這位現在定居北京的年輕創業家及天使投資人,用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全球的創業環境,也用更在地的觀點看待亞洲及台灣的創業團隊的表現。
「台灣,會有人創業嗎?不是有著很舒適的生活環境,怎麼還有人想創業?」班傑明告訴友人他要來台灣參訪,結果朋友就發出這樣的質疑。帶著這樣的好奇,睽別10 年,今年7 月他再次踏上台灣土地, 驚訝的發現:「的確,台灣生活很方便很舒適,但年輕人創業的動力與能量,源源不絕。」參加了2013 年舉行的IDEAS Show,看到來自台灣及其他國家的創業點子後,他覺得台灣真的很不簡單,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樣。
班傑明自己也曾創過3D 線上遊戲公司,也是一位天使投資人, 活躍在亞洲及美國的創業圈,並擔任創業導師,幫助新創團隊解決所面臨的疑難雜症。
他以自身經驗及觀察到的現象,告訴新創團隊,甚至是台灣的新創公司一些守則及方法,特別是以美國境外的觀點來看創新創業這件事,帶給新創團隊一個有別於矽谷的思維模式,值得創業家細細咀嚼。
班傑明提到13 項的觀察與心得,摘錄如下:
1 創業的點子不僅要smart(機巧),更要attractive(魅力)。
他提醒,創業人會花很多心思在想最棒的點子及產品,但其實要的是能吸引人多看幾眼,要具備漂亮,讓人想看、想用。
2 創新無所不在。
不要認為來自美國的創意及產品就是世界級的,好像在美國才有創新創業。不可否認,美國仍擁有最好的創業環境, 但中國大陸的資金及市場也不小,即使是新加坡也有完善的基礎建設及法規,各地都有優缺點。
3 不同的環境下會創造出不同的商業模式。
美國有美國的創業模式,在中國及印度,也都會有不同的創業出現,沒有都長得一模一樣的。
4 同樣的模式,到其他地方也不一定會成功。
馬雲曾說:eBay駕著噴射機要降落在泥濘稻田裡,就會水土不服。不同的法規、不同的資金、不同的人才、不同的市場、不同的文化及基礎建設,會創造出不同的商業及創業。
5 創業環境是重要的,但國籍不重要。
矽谷也是一堆外國人在那裡創業,重要的是想法(mindset),所在的環境重要性大過於你的國籍。
6 國籍有時只是個品牌。
誰在乎憤怒鳥來自芬蘭,大家都愛不釋手。國籍不重要,但要想的是國際化。你能不能成為國際化?這裡用一個新界定來說明國際化,如果把全球看成文化界定,那就有西方文化、回教文化、中華文化、日本文化、拉美文化、佛教文化等,也許國際化的方式就會不一樣。
7 善用平台,如臉書、Google等。
這些平台已是全球性的,加上龐大的用戶已在那等著,所以歡迎大家使用。有人說台灣市場很小,一定要出去。其實台灣市場不小,藉用平台的力量,你就走出去了。
8 超越地域,全球或亞洲,都不具意義。
一旦選擇了市場與平台,就沒有地域的觀念。很多亞洲公司的市場都在全球,如日本的遊戲業者Cree及DeNA等,都走出去了,甚至公司也國際化了,來自哪裡真的不重要,別自我設限。
9 環境不同讓事情難度變高。
當然,每個創業所在的環境不同就有不同難處,在台灣,可能資金不易取得,在大陸可能智財權觀念較弱,都有不同難題。
10 要用策略去拓展市場。
常有人認為「偉大的產品總能發現用戶」,事實是大多數偉大的產品都死得很快。如何運用通路及資金去開拓市場,如何選擇平台,如何與當地建立良好關係等,這都要花心思去想、去執行。
11 創新常是來自好點子與壞點子的交集處。
有時好的點子看起來不那麼好;但若壞點子看起來好像不錯,這時往往是好點子。好點子可能因為沒錢,可能沒有團隊可以執行,就沒發展,但不代表它不好、不對。
12 花時間在那些對你有興趣的人身上,而不是在那些不在意你的人或甚至恨你的人。
選一個你喜歡的市場及客戶,因為你要跟他們長相廝守。
13 這是一條馬拉松競賽,你需要全力以赴,找資源協助才能走得更長遠。
班傑明最後提醒台灣的創業團隊,台灣的創意及創新都很有水準,也有世界級的表現,但要把眼界放大,心胸放大,設的目標也要大,挑戰也要大。不要自我設限,認為這樣就夠了,這樣就好了。其實台灣有很好的技術與人才優勢,絕不僅止於此,台灣與日本、韓國一樣優秀,一定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