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獨立思潮,創造獨立時代

獨立書店主人

高嘉鎂
user

高嘉鎂

2013-09-01

瀏覽數 4,450+

獨立思潮,創造獨立時代
 

獨立書店,遼闊汪洋的迷途燈塔,象徵時代標竿;獨立精神,點亮街角書店的小燈,點點光芒散布台灣,遠看就像以光點細織的亮毯,為台灣注入知識、培養智慧,形成思考沃土。1987年解嚴前後,台大公館商圈附近,陸續成立唐山書店、南天書局、晶晶書庫、女書店、溫羅汀書店等,伴隨當時社運蓬勃的背景,一同捲起思考的狂潮;30 年後的今日,寶島又掀起一股新獨立思潮,在這30 年間,台中洪雅書房、東海書苑、恆春春成書店,直到台北小小書房、有河book、旅人書房,還有近日在文化部補助下,青年紛紛回鄉開書店,如台中戀風草等;只要堅持「書道」的人還在,書店就不會死亡,並產生叢林般蔓生的生命力。

懂書,才能開書店;懂人,才能開獨立書店。

獨立書店,一直是台灣時代中一幅很特別的風景。

網路時代,閱讀人口直線下降,一般書店一間間關,為什麼獨立書店反而更蓬勃發展?東海書苑店主廖英良說,「這世界其實有很多想法和選擇,」獨立書店是獨立的眼睛,所以迷人; 小小書房主人劉虹風說,「因為對於書的愛情,我們存在。」

獨立書店有著每個店主人獨立的眼睛,他們不人云亦云,他們有清楚的選書主張,就是這股獨特的魅力,讓獨立書店更可以跟時代深度對話。

東海書苑× 社運眼睛

「 經營獨立書店不是一門生意,而是一個長期持續性的社會運動。」

很多時候人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符合他人所望,但一個人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世界其實有很多想法與選擇,不是只有一條路可走。說起獨立書店,不得不提元老級的東海書苑,店主廖英良最初的意志,來自卡謬的《異鄉人》,他說:「原來這個世界,有另一種想法、另一種人存在。」

接手東海書苑後,他讓書本中的各式論點自由存在,取代辯論的非黑即白,讓書店成為溝通平台,任人挑選。東海書苑只賣值得一翻再翻的書,商業只是讓書店存在的手段,刺激、改變社會想像。因此東海書苑充滿文史哲書籍,化為社區的眼睛,透過各種書籍看見各種角度、不一樣的世界,成為獨立的堅持與訴求,變成一種「社運」一樣的運動。

為了讓閱讀可以變成一種運動,今年將獨立書店聯盟改組「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廖英良說,未來獨立書店要發展品牌概念,透過非營利組織推動獨立書店合作,轉型社會企業,開放認同書店的個人加入,讓讀者與經營者平等,成為積極參與者,進化成「讀書人工會」,藉助所有喜愛閱讀者的力量,每期繳交會費,一起維持書店生存。

小小書房×文史哲思

「我們希望不要被奪去腦、奪去自由呼吸與思想的能力。」

過著平庸日子,對生活無感,台灣的中產階級是否在這個社會中,逐漸喪失自主思考的能力?

走入永和巷弄中的「小小書房」,你會遇見非常酷的店主。主人劉虹風本身鑽研俄國文學,也是文史哲的思辨高手。看看她的選書,空間再小,書裡世界之大。身在巷弄中的小小,劉虹風早就察覺到台灣中產階級的無力,但在現實的世界當中,「我們希望不要被奪去腦、奪去自由呼吸與思想的能力。」

她提到中產階級構成社會中堅,他們的生活卻愈來愈缺乏創造力,薪水停滯、對未來無望,但事實上,藝術創作理當是年紀愈長、生命體悟愈深,愈發能夠深刻感受,這種社會現象究竟怎麼形成?

劉虹風發現,這社會沒有給予成人深入學習藝術、思考的機會。回國後,她遇見舞鶴《拾骨》、《餘生》,華麗而陰暗的文字、敘事風格與架構,堪稱華人創作的經典;可令劉虹風不解的是,大眾媒體卻將這本書冠上「小眾」、「邊緣」,在大眾前築起高牆。

對閱讀有著深厚體悟的劉虹風,決定透過小小書房,舉辦讀書會和寫作課;課程中,她總是強調細節思考,從生活裡不斷重新發現,引導中產階級思考,啟發他們的感官與體悟。藉書店空間,從中激盪、反思生活,說明生命不是只有一種選擇,啟發人自發而自由去閱讀,透過閱讀思考,與生命對話,為自己的生活開啟新的視野。

劉虹風認為,「艱澀難懂」都是他人為書本強加的枷鎖,為破除迷障,她不向人解釋該讀什麼,而是要求自發思考;只要閱讀得夠多,就能讀出個人風格。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有河book ×詩香電影

「找到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來做,並堅守在自己的守備位置。」

閱讀是個人私密的事,帶著自己的意志,為個人求知欲望解渴,這就是有河book的存在價值。店主686與隱匿,本名詹正德、許桂芳,夫妻倆離開職場,決心開一間不會干擾人、強迫人接近任何他沒興趣的書的書店,詹正德說,獨立精神在於創意,如能擁有自我,創意就能真正解放。

詹正德曾隨楊德昌拍攝《獨立時代》,受到電影啟發,他認為有些東西必須要去堅持;促成兩人開書店的過程,就像是挖渠道,從過去經驗中釐清自己是誰、什麼對自己有價值,最終付諸行動,誕生了有河book。當個人清楚自己,在這個充斥集體意識的社會中,就能找到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來做,並堅守在自己的守備位置,這就是有河的價值。

詩集與電影都是兩人所愛,形成有河的風格,詹正德說:「書店跟人一樣,愈沒有特色就愈生存不下去。」他們希望顧客在有河,都能發現自我價值,讓閱讀擺脫消費層面,成為個人真正的閱讀樂趣。

有河在現實與自我間拉鋸,保持特色與骨氣,許桂芳化名「隱匿」寫有河book:「我想我會甘心過這樣的日子。」有人評論她的詩,看似徒勞不斷湧現,其中卻總有一絲希望,相信還是值得為各自的一點理由活下去;不管在詩裡或是書店裡。

旅人書房×文化思旅

「每個人,起碼要花1到2個月出門自助旅行,才能夠真正獨立而成長。」

再走進台北青田街的旅人書房,這是張瑟倫開了一年的新型態的旅行聚落。

旅人書房描繪的旅行意義,是要能在異地文化中與自己獨處、獨立思考;效仿山林探險作家楊南郡的漂鳥精神,漫遊山林古道,追尋生活真理、歷練生活能力。「出門旅行,透過經歷培養獨立,對自己要的會更清楚,不會隨波逐流,」店主張瑟倫說。

張瑟倫過去從事貿易工作,遊歷歐、亞、美洲,同時也是旅人,她說:「我喜歡一個人旅行、和自己獨處的時間,這時候會希望有本書跟自己對話,就是面對自己。」旅途中,張瑟倫融入各地風采,回頭反思家鄉,發現單純的凝聚與向心力,這正是台灣目前缺乏的。

「書店成為發聲管道,不想隨意操弄訊息,提醒自己要站在中間理性。」張瑟倫說,出門旅行,最終是要回到家鄉,反思自己的家園並付出行動;開書店,儘管不是大聲疾呼,但這空間已提供家鄉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中,思考、休息的歇腳處,鼓舞著旅人不斷上路。

春成書店×謠唱春城

「恆春民謠就是獨立精神,表現台灣的鄉土力量,讓人覺得自在。」

「若是到恆春/嘸免揀時陣/陳達的歌若唱起/一時消阮的心悶」,來到春成書店,第一眼就先看到詩人宋澤萊作品《若是到恆春》。這裡是恆春最具指標的獨立書店,店主吳威德除了經營書店,還是個文史工作者,關心在地,將書店營造成歌謠重鎮,成立街頭音樂教室。

百年古鎮恆春,地形封閉少與外地交流,保存民謠最完整,月琴撩撥間傳唱百年;宋澤萊詩中陳達,就是過去恆春出名的月琴歌手。民謠教學與演唱家朱丁順承接陳達,他去世前,吳威德經常拜訪,促成這首寫春成書店的曲子:「這間就是春成四代人的大書店,可以進來這裡參觀,讓我們來奉茶。」

高雄歌手嚴詠能曾說,恆春民謠就是獨立精神,表現台灣鄉土力量,讓人覺得自在。古老歌謠融入新元素,傳給年輕人,這與書店經營是一體兩面,吳威德以書本知識澆灌恆春人,將恆春記憶傳給下一代。這扇在南國為恆春開啟的知識窗,藏有濃濃鄉土之情。

不論是要當獨立眼睛的東海書苑,還是自由思考的小小書房,以及找到自我意義的有河Book,或是為旅人獨立成長而設的旅人書房,抑或是在南台灣表現台灣鄉土力量的春成書店,都代表了再惡劣的環境,台灣的獨立思潮,反而有一盞不滅的燈火。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