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延伸感官
你是人?還是機器? 當人與科技、人與機器界線模糊,這樣唯心∕唯物二分法的問題,似乎顯得愚不可及。
人們總是對自己創造出來的科技,混雜著既驚又喜的恐懼,《AI人工智慧》裡的大衛,一個被賦予「愛」的機器人小孩,在人們不知如何面對「機器人也有感情?」的茫然裡,被拋棄、甚至將從人肉市場裡毀滅。對比人類對異己的趕盡殺絕,與界於人和機器之間的賽伯人(cyborgs),誰才是真正具有靈性的「人」?
人與機器的衝突對立不斷在好萊塢上演著,威爾史密斯的電影《機械公敵》,即完整地展現了人類對機器人的質疑,其背後的敘事邏輯,是對「人性」永恆的讚嘆。
然而,有如此精確的人∕機之分嗎?20世紀晚期的機器徹底地模糊了自然與人工、心智與身體、自我發展與人工設計,以及其他用來區分有機體和機器的界線,有某種東西超越了自然與文化間不牢靠的分界點。
而科技究竟是實現人類的夢想?還是嘲弄人的夢想?
「媒介成為人類感官世界的延伸,螢幕擴增了視野,滑鼠延伸了手指的長度,人類思考結合電腦成為『網際機器人』,自由地隨著電話線迅速穿梭世界各地。」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說。
e化開闊視野
成為麥克魯漢口中「網際機器人」的程度可大可小,小至生活中的數位設備,大至整體的社會、政治、教育環境,從硬體到軟體,都是其中的一環。而e化的年齡,也不只侷限在年輕人,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專家。
28歲的朱學恆與50多歲、剛從資策會退休的資訊觀察家鄒景平,同樣對e-learning(線上學習)有熱忱,也對其發展有所貢獻。朱學恆號召麻省理工學院課程的翻譯計畫,鄒景平則利用blog發聲,鼓吹e-learning心法,成了兩岸三地知名的數位學習觀察家。
鄒景平發現,網路是人類文明進化的新階段,它同時也延伸了閱讀和學習的視野,讓邊緣化的族群有發聲的管道,因此可預見的是網路將帶來學習上的解放。她積極投入數位學習,就是想知道「不付錢能不能學到東西?」
在這些科技夢想者中,我們彷彿看到了資訊革命帶來的新希望。
科技在學習上的應用如此,在其他領域亦然。且看這些科技玩家如何將生活、工作、教育、娛樂與科技結合,創造出他們自己的科技新定義。
1.我開e學院
網路,使力量的集結成為可能。 相較於以往許多工作需要面對面完成,資訊革命帶來的不只是工作速度的加快和便利性,更重要的是讓資源共享,激盪出更精采的火花。
麻省MIT搬進你電腦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 Ware,OCW),將線上課程開放給大家使用,就是最好的例證。而以翻譯《魔戒》聞名的朱學恆,號召網友將該網站譯為中文,更發揮了網路志工的奇效。
雖然麻省理工學院以網路研究著稱,不過他們直到2003年,才踏入線上學習(e-learning)的領域。不同於其他大學總是戰戰兢兢地保護著作權,甚至於將遠距教學作為營利之用,麻省理工學院做了一個革命性的創舉:將700多門課程的講義、授課大綱、以至於完整的上課內容,免費開放給所有人使用,讓沒有機會到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的人,也能獲得這些寶貴的知識。
其主要的理念就在於「透過分享知識而創造出更多的知識」。這個「創作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概念,不但造福了所有人,更在資訊的自由流通上,提升了人類的智慧。
不過資源共享也必須遵守麻省理工學院的規定:
1. 資料必須用在非營利的用途上(non commercial)
2. 遵守同樣的分享規定(share alike)
3. 註明出處(attribution)
用網路志工創校 朱學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以「零預算」的方式,號召200多位義工,預計將300多門課程翻譯成中文。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義工都是不領薪水的,他們是在該領域學有專精的學生(80%有碩士學歷),有些甚至是大公司的工程師,促使他們積極的參與這份不支薪的工作最大的誘因就是:回饋社會。
朱學恆認為這是花2000萬都做不到的事,比起以稿費作為誘因,非營利組織的使命感是金錢所無法取代的。而由網友自發性力量的集結,效率似乎更超越官方組織或學校機構。OCW計畫全世界目前有兩個官方合作單位:大陸(由26所大專院校組成CORE聯盟)、南美(720所大專院校的聯盟),這些組織不僅預算多、人力也充足,但目前卻沒有任何課程開放出來。顯見網路的號召力,更勝於疊床架屋的組織架構。
2.我e人發行唱片
賣咖啡也賣自製CD 走進這家街角的咖啡屋,飄來的是濃濃的卡布奇諾香以及悠揚的音樂。乍看之下,這家店似乎跟其他的咖啡店沒什麼不同,不過仔細一聽,耳邊迴旋的音樂輕輕柔柔地,又帶著些異國風,似乎跟市面上販售的音樂有些差異。
沒錯,這些音樂都是咖啡屋老闆,34歲的卓煜琦自己發行的CD。與其說是咖啡店老闆,不如說是唱片公司的老闆實在些。因為熱愛音樂,他在1年多前成立了一家唱片公司,這家「虛擬唱片公司」把所有音樂都放在網路上,其所發行的每一首歌都能透過網路試聽。網友可以自行上網收聽,覺得不錯再透過郵購或是親自到咖啡店購買CD,這樣網友就不怕買到封面好看但實際上不好聽的音樂,也不需要親自跑一趟購買,透過網路就可以輕鬆完成交易。
一人公司,百張CD 「如果不是科技的發展,我沒辦法獨自一人發行唱片。」以往唱片發行總是需要許多人負責製作、宣傳等不同的工作,一個人發行唱片在從前似乎是天方夜譚。
「科技使得許多事變得沒那麼專業。」例如在音樂製作上,利用protools數位多軌錄音,自己也可以製作唱片。
雖然是由幾個朋友出資合開的唱片公司,不過真正在執行的只有卓煜琦一個人,他需要獨自洽談國外的版權及宣傳事宜,是名符其實的「一人唱片公司」。目前為止這家唱片公司也發行了包括知名歌手陳綺貞在內的近百張CD。
卓煜琦利用Dreamweaver軟體架設網頁,將音樂利用Flash方式傳輸。雖然跟大唱片行專業設計的網頁無法相提並論,但加入了自己的創意,就成了別人無法取代的另類媒介。
科技「贊助」創作本質 CD的製作也是如此,以他們最近發行的「自然捲」唱片為例,製作方面由兩位演奏者利用數位錄音設備自行錄製,卓煜琦再利用數位相機和Photoshop、Illustrator等軟體製作封面和宣傳海報。透過科技,三個人就完成了一張唱片,這在從前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科技帶來無限可能!」因為科技的發展,使得創作音樂的門檻降低,也更能容納許多荒誕不羈或是天馬行空的創意,如拼貼電子音樂的產生,就是拜科技之賜。科技雖然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看法,不過「創作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卓煜琦說。「想法比科技更重要。」不管音樂的形式、通路如何改變,內容還是最重要的東西。真正感動人心的還是創作者的想法,不是技術。
3.我e身裝備拍照
用科技捕捉世界 「科技產品對我而言就像是玩具」這個30幾歲的攝影師,談到最新上市的科技產品,就像小孩子看到新的玩具車一樣興奮。
由於工作的需求,顏涵正必需每天使用科技產品,手邊隨時就可以拿出許多e化的產品,像是數位相機、notebook、PHS、GSM手機、PDA、mp3、可拍照的手錶等,這些都是他每天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我喜歡看得到人類智慧的東西。」他分析自己如此熱愛科技產品的原因,除了好奇心之外,能從這些產品中讀到設計者的智慧是另一個因素。雖然現代的科技產品大多以設計者的角度出發,而非以使用者的角度設計,以致於許多產品常常不是那麼好操作。但深入鑽研之後,常常可以發覺意想不到的樂趣。
追求人生「升級版」 科技的使用是一條無法回頭的路。顏涵正認為有了PDA之後,就無法想像或是回到過去沒有PDA的生活,久而久之,會對這些東西產生依賴性。而不停的更新設備,追求更高畫質、高容量、多功能的新產品,也成了他無可避免的生活方式。
以他工作中必備的數位相機為例,2年內必定要更換新的機種。因為一台原本8萬的專業數位相機,2年後可能折舊為5萬,這時他可以將它轉售後,再貼點錢買更新、更好的機種。如果沒有在2年內更換,那麼4年後這台相機在市場上的價值就是零。所以不斷追逐新的設備,也是不得不如此的決定。
不過也不是新產品一上市就買,除非相當必要的東西,否則顏涵正還是會等到周邊設備都升級之後,才會下決心更換。另外,產品間的共容性也是考量的因素之一,如果產品間功能太過重複(如手機可照相、PDA可錄音),或是記憶卡無法相容或擴充,他也不會考慮購買。
對顏涵正來說,科技、工作、生活、娛樂似乎是密不可分的。他每天幾乎要花上8~12個小時使用這些電子產品。新科技帶來的工作革命,泯除了工作與娛樂的界線,而網路的「遊戲」性質,正是它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