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愛在30‧40‧50

30雜誌
user

30雜誌

2004-10-01

瀏覽數 4,550+

愛在30‧40‧50
 

為什麼這麼多人「相信真愛」?

游常山(主持人,以下簡稱游):這次《30》雜誌的調查發現,30世代有85%相信這個世界有真愛,70%相信真愛可以維持一輩子,請問妳們的看法如何?

50世代:要過一輩子才上床

廖輝英(以下簡稱廖):那是因為他們太年輕了,沒有經過現實的磨鍊。我好奇的是這個階段的人對於性或者愛是否分得清楚?因為上床的速度太快。在40、50年代的人,都是想要過一輩子才會上床。再加上美國強勢文化一直渲染一夜情,因此這種狀況變得非常普遍。這個時代的肉體接觸比起過去的時代,在觀念上快速許多。我在當張老師基金會的諮商老師時,處理的案例中有一個人是同時劈腿5個人,後來雖然被發現,但他卻完全不會愧疚。

而25到35歲的人有兩種極端,一種是性非常混亂的,而另一種則是清流,這種男生認為有些女生觀念太複雜,例如金錢、交友、或認為劈腿沒什麼等,這種男生想要找的是個思想一樣單純的人。所以不知道調查中,是否有問及他們的性與愛是否為同一個概念?或是,他們對於真愛的定義為何?而現在的小孩很怕寂寞、怕有空檔,因此會在新舊戀情交替之間糾纏,都是因為害怕寂寞。我建議這些人在結束一段感情時,先空白一段再說。

40世代:靈魂有忠誠渴望

 彭蕙仙(以下簡稱彭):他們換男女朋友是換股操作。廖:是的,但他們絕對不能不做。第一他們怕寂寞,第二到底是性還是愛,也許他們都弄不清楚。並且還有一種「送上門的,我為什麼不要」的觀念。我認為現在有兩個極端,一個是非常寬鬆的,容易同時交幾個,也不覺得有什麼。現在雖然不講道德,但至少要講規範。現在劈腿的現象是很普遍的,只是有被發現和沒被發現的問題。你說調查結果顯示有真愛,我其實是不太了解他們是否真的知道真愛的意義。

彭: 我覺得30世代有85%相信這個世界有真愛,這是人對理想的投射,或許他在現實世界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但在靈魂深處卻有忠誠的渴望。無論是基因的純粹度,或是從靈魂的需求而均是如此。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就如剛才廖老師所說,劈腿的現象非常普遍。但普遍不代表大家都能承受,因為他們比自己想像的還要脆弱與氣度窄小。可是我們把自由當作無限上綱,自由意志當成是淋漓盡致的表現,好像性或愛這件事,變成一個人去呈現他的能量的方式。包括廖輝英老師所說的現代人很怕寂寞,但為何現代人怕寂寞呢?因為現代人沒有寂寞的空間,尤其是被工作填得滿滿的,其實你被填的愈多,你愈有被擁抱的需要。所以我覺得調查結果的85%和70%,某種程度是天真,另一種程度是反映他內心深處的渴望。

40世代:劈腿被抓會愧疚

彭:當這種渴望與現實出現了衝突, 社會上便出現兩種聲音, 這也與我們性教育的兩種學派有關係。一種態度是走瑞典學派性教育的觀念,這個學派認為現在性開收、性自由已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談性道德,而是談性的安全,只教其實不只30歲世代,像我這個年紀的女孩子,她們的感情觀都是「新的不來, 舊的不去」。也就是她們身邊一定要有一個人,就算是不合適,也不分手,因為不要讓自己有空檔。我覺得《30》雜誌會處理到一個人完全自主、負責的議題,但比較悽慘的是我們只看到片面的自由與片面的負責,當有享受時就去,一旦自由的後果是有代價時,我們這個社會就不太願意談代價。劈腿的代價是什麼?至少行程會很忙。四年級如果劈腿,是對兩者都要負責;但五年級時已經不是如此了,五年級生是最後一個劈腿被抓到會感覺愧疚的世代。六年級生只會覺得自己很笨被抓到;七年級生是會覺得「那又怎樣?」根本從一開始就讓你知道你是幾個被劈當中的一個。

當我看到這個調查時,才發現原來還有人相信真愛,但如何處理這個衝突,這是從家庭教育到社會都要努力的。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家庭教育。游:我很認同蕙仙所說的,這是很重要的生命教育課題,而且與時俱進,每個世代對愛與性罪惡感的預設都不相同。這個時代有時有著不可抗力的因素。

30世代:我們是樂觀豁達的

曾郡秋(以下簡稱曾):這樣的時代有那麼多人相信真愛的存在,問卷很可能說明了兩件事情──一是人們真的很樂觀,二是70%的30歲世代面對問卷時可能都愛說謊。基於相信這個世界沒那麼糟糕的信念下,我選擇相信前者,這說明了30歲世代的人,有一種樂觀豁達的力量,即使是在這個滿街劈腿,人人都對愛情充滿了不確定感的年代,也許這代表了一種天真,但我覺得世人一直忽視了天真的力量。當人人每天都在想著一天要賺多少錢、要買什麼樣的車子、房子、或者是要獲得多大的來自外界的肯定時,心中有一塊這樣浪漫天真的想法堅持著,也沒有什麼不好。

我一直覺得某一種類型人格與想法的形成,跟那個世代所接觸的文學和音樂作品有關係,這些作品是直達人們最深層的心靈角落。比如在80年代開始大量歌頌純情與真愛的流行音樂、大學時期開始興起的純情日劇風潮,都在人們心中種下了對真愛渴望的念頭。

2.為何女人反而比較不信真愛?

游:我想提出一個性別的議題,我們的調查指出,女人不相信真愛的有25%,這代表著每4個女人裡有一位不相信真愛,而男人只有16.7%。女人在分手時更果斷,67.2%的女人覺得斷了就斷了,而男人只有53.7%這樣認為。這顯示我們刻板印象中男女的性別角色剛好是相反,其實這也說明很多男人從小被寵壞了,他們從媽媽那邊繼承的溫情,也會想從女朋友、太太這邊獲得,所以對於失去真愛不能接受。所以真正不相信真愛的只有16.7%,廖老師妳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50世代:愛情是女人的信仰

廖:我認為女人如果沒有受過傷的話,是比男人更期待與相信愛情的。其實愛情是她們對於生命的一種歸屬感、對生命的信仰,但是女人所受的愛情傷害會比男人多和早。我認為當一個女人的條件還不錯時,她在分手的時候就很果斷;要是有些女人並不容易找到新對象的話,分手就不會那麼果斷,通常是死纏爛打一定要把舊愛爭取回來。

我覺得現在混亂的情慾世界裡頭,可以看到幾個現象。第一,女權運動並沒有在這個年代的女性生命裡真正的發生影響,女權運動在六、七年級身上是倒退的,因為很多女生知道男生有其它對象,她要爭的是老三或老四的地位,並不是老大的地位。例如清大的「洪曉慧潑王水」事件,她們要爭的就不是老大(類似元配)的地位,卻可以爭到連命都不要。第二,我覺得年輕小孩可以說是天真,也可說是沒有教好他們。

在學校、家庭裡沒有教好,感情教育沒有列在EQ教育裡面,現在小孩最缺乏的就是愛情倫理。

我們不談舊的道德。簡單而言,如果不喜歡這個女孩或要劈腿時,應該先講清楚、說明白,讓自己放空一段時間。人生當中很難禁止那種已有愛人卻又愛上另一個人的情況,因為愛情最大的本質就是變,但是我覺得變亦有道。你若不喜歡他,就不要花言巧語,或花人家的錢、浪費人家的青春。

這是一個規範,不是道理,而是新的愛情倫理。我覺得現在的學校、家庭教育沒有一致的新的愛情倫理,這是亟需建立的。自由不是無限上綱,我們知道限制在哪裡才能講求自由,沒有限制不是真自由。

40世代:分手是感情的成本

彭:女性在分手時常是比較乾脆的態度。我倒有一個觀察很有趣,通常由女性提出分手要求時,最後是真的會分開;但由男性提出時卻常是分得肝腸欲裂。這是不是可以回應到在本調查中,七成的女性面對分手時,採取放手處理的姿態,可看出女生不一定將愛情看得比男生重,男性雖然被教育成「男兒不輕易談情說愛」,但我認為在面對感情問題時,男性不一定比女性更堅強。通常來講,當一個男人發現自己被劈腿時,其反應想必比女生更激烈。

剛剛廖老師提到,整個社會在鼓勵一種混亂的性愛觀,我有幾個建議:首先,不要把愛情看得那麼重要。現代人幾乎把愛情當成事業來經營,所以無法忍受任何投資虧損。生命是一個pie chart(投資學形容詞,指將各種投資工具當作蛋糕般分塊),愛情只是其中一部份,應該還有很多其他的實踐。我的論述並不是看輕愛情的力量,而是因為社會太強調愛情這件事,以至於讓那些不在愛情裡的人、或是沒有性伴侶的人活在強烈的焦慮中。當然,我們不需要過分強調單身的尊貴,但也不需要把愛情看得那麼重,它只是你人生pie chart的一部份。

第二,我們的社會喜歡處理熱鬧的事情,也就是喜歡處理「牽手」而非「分手」的事情,分手教育沒有被建立。這些在愛情裡面來說,都太高尚了、太快樂了,但分手本來就有悲傷痛苦,何必勉強一個人分手後還要假裝堅強,其實我們是做不到的!我認為如何處理你失去一份感情的痛跟傷,讓它在生命裡留下記憶、教訓,甚至是可以接受的傷痕,而非留下遺憾,是很重要的生命教育。其實分手是感情的成本之一,因為我們的社會避談,所以現代愛情的進入障礙低、維修成本很高,但我們很少談到維修成本的部分,因為我們沒時間維修,但維修其實是需要愛心跟耐心的。

40世代:愛情教育是生命教育

第三, 我自己是媒體工作者,對於媒體的偏差報導也要負一部份責任。我有兩個角色,一個是媒體人、一個是母親,正因為大環境的惡劣,我認為父母不應該讓孩子被洪流淹沒、讓他們自生自滅。我認為在一般的雙薪家庭中,不應該有兩個很忙的人,其中一個人的生命必須有luxury,去處理家中任何意外事件,甚至是心靈的意外訪客。

我認為愛情教育是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部份。我建議每家都該有一張大桌子,讓一家人可以一起做很多事情,或許孩子在旁邊上MSN,但是跟你同在一張桌子上。再回來討論青年的情感問題,若所有的青年都有一個心靈的庇護所,就不一定要靠言情大師幫助你,因為他不一定瞭解你的真實需要,把家裡關係處理好,就可以幫很多孩子懸崖勒馬。

另外關於男人女人誰比較相信真愛這個議題,我贊同廖老師的說法,男人相信有真愛,不一定是說自己能對別人付出真愛, 而是別人對他付出真愛,男人覺得自己是真愛付出的對象;而女人則認為自己是真愛的付出者,她之所以選擇不相信,可能這樣對她來說比較安全吧!我想這是為何相信真愛的比例中,女生比男生少的緣故。

全年唯一超值優惠!兩年訂閱送一年,最低25折起,錯過要再等明年!

廖:這說明了為何某些男人再婚很快,因為他們習慣被服務,他們是被服務者。而女人經歷過一個男人後,就覺得我受夠了!為何還要再去伺候另一個男人?

30世代:我們是有主導權

曾:我在二十幾歲接觸到的媒體,把女生塑造成要穿得美美地、坐在家中等丈夫回來的瓊瑤式女主角形象。但現在我們愛看的是《Sex & the City》(影集《慾望城市》)《艾莉的異想世界》及《古墓奇兵》中強壯的蘿拉等等。

彭:她很強壯沒錯,但有一個重點她是F罩杯喔!廖:對啊!尤其她厚厚的嘴唇專門誘惑男人,彷彿說著來親我吧!

曾:但不論她是性慾對象或是媒體刻意塑造的女超人,很多女生在看這些影片時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影響,比如《慾望城市》提到許多關於女性的享樂生活,一個女人擁有很多朋友,常常跟朋友去吃飯血拚享樂,可能不會太專注於愛情問題,若是感情受到挫折也沒有關係,還有其他方式排解等等。

可能是我比較樂觀, 我看《30》雜誌調查出來這個數據覺得很開心,現在的女性其實都蠻樂觀的,我們在感情中都握有主導權,也瞭解自己生活的腳步,也安排好生活中所扮演的每個角色,當一個女人有能力與權力去協調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時,愛情到底還在女性生活中佔有多大分量?是這個問題背後值得思考的焦點。

3. 為什麼大家還是渴望婚姻?

游:請教各位如何看待婚姻這個體制?在本調查中有將近70%的30歲世代,還是認為婚姻是兩人之間最好的親密關係,各位如何解讀呢?

40世代:不離婚為最高原則

彭:我認為人們對婚姻的觀感有幾個過程──從農業到畜牧業到休閒產業。在農業時代, 人依附著土地, 很難移動,耕耘田地就像耕耘愛情從一而終,其中自耕農或佃農就相當於你在愛情中的位置是原配或是第三者。畜牧業則是逐水草而居或是定點放牧,這是兩種不同的愛情觀點。而農業與畜牧業的共同點在於,這是人們維持生活的必要方式,若不守著這畝田、這批牲畜就活不下去。

現代人則認為愛情、婚姻、性都是休閒產業。有休閒很好,但沒有也不會boring而死。台灣現在的問題是行為跟觀點是兩相衝突的,觀念停留在畜牧或農業時代,行為卻已經前進到休閒產業了,若一開始觀念與行為就是一致的,我相信社會不會有那麼多悲劇。這些衝突是不是因為四、五年級生仍然掌握論述權,讓很多六、七年級被迫保有農業的觀念?我提出另一個解釋,說不定農業的愛情觀一直都是人們深層的渴望,因此人們相信婚姻、真愛。我覺得現代人正在玩一個自己玩不起的遊戲,其實他們對感情沒那麼瀟灑,真正玩得起的人不會因被拋棄就去跳樓。或許要大家退回農業時代是不可能的,但也至少別把它當成休閒產業。這與我之前所說,愛情只是生命中的一部份並沒有相抵觸。

50世代:婚姻其實非常辛苦

廖:從前婚姻所架設的藩籬是蠻堅固的,權利義務界定的很清楚。

彭:以不離婚為最高原則。廖: 對! 以前第三者很可憐, 沒有婚姻就無法享受權益,但現在沒有婚姻也可以享受權益,甚至不需負擔義務!反而身處婚姻裡的人很可憐,婚姻的藩籬被模糊掉了。社會在演進的過程中,有許多藩籬都被模糊了,解嚴最大的問題在於所有的規範都被解除了,但新的秩序卻尚未建立。婚姻體制現在非常脆弱,我常常覺得婚姻其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許多女孩子憂心忡忡地問我還沒結婚怎麼辦,我的回答是──還沒結婚很好啊!其實很多夢想會因為婚姻而無法實現。

30世代:還是想有婚姻

曾:在還沒有發明出比婚姻更可靠的親密關係前,它當然是許多人們投資情感後,很渴望或說是親密關係最終拍板定案的唯一出口。但是,我反而覺得,會這麼去思考的人,一定某種程度對於對方或者自己有著某些不信任,也因此會希望以婚姻的方式,來得到保證和承諾。但若是那些深覺對方是你這輩子不會再錯失、或者你必須依靠一些儀式來讓四周圍的人安心於「我己經有了歸宿」想法的人,則不在此限。

我覺得自己身邊這些30歲世代的朋友還是蠻希望可以擁有婚姻的,雖然婚姻有時候是一種很麻煩的事。去年我剛跟男友分手,回到家以後,有天走在路上,對面檳榔攤有個歐巴桑跑來問:「欸,我聽說妳跟妳男朋友分手,我這邊有一個不錯的,要不要幫妳介紹?」

一旦分手,所有親戚都開始關注妳結婚的問題,因為我已經33歲了,再嫁不出去不就完蛋了?大部分的女性長輩,會覺得沒有婚姻就是漂泊無依。

4. 為什麼會有性幻想對象?

游:那麼金城武、侯佩岑代表了什麼?現代社會似乎很需要消費一個慾望對象。

50世代:有幻想更滿足

廖:對於另一半,有時妳可以接受大部分的他,但不見得他的每一個條件都可以達到妳的高標。所以在疲乏的愛情關係裡面,有個性幻想對象不是什麼罪惡的事;讓妳在和伴侶做愛時能達到高潮獲得滿足,也沒什麼不好的。人生本來就是不斷地妥協,只是現代社會都比較喜歡美形男女。

彭:金城武比馬英九好一點吧?大家似乎太有想像力了。游:這牽扯到權力的問題,有權力的男人就性感。廖:鄭弘儀之前也獲選最佳老公人選,這主要是因為他可靠的形象、會賺錢又毅然娶了他生病的太太。

40世代:好男人是靠塑造的

曾:我發現我媽媽、阿姨她們也有性幻想對象耶!她們最喜歡的是韓劇裡的裴勇俊。廖:我喜歡日本偶像劇裡面織田裕二那種傻傻的、陽剛型男生。

彭:我們對性幻想對象或偶像明星的崇拜,其實跟戲劇角色的連結有很大的關係,那些好男人、魅力男人的形象都是背後那個龐大的戲劇產業、編劇去形塑的。台灣不見得沒有帥哥,但當他們去演一些角色太平面的劇本時,妳就完全沒有辦法忍受這種水準的帥哥。彭:久了會發現日劇傳達的訊息都蠻傳統的, 掙扎、等待、真愛、幸福甚至是忠誠。

30世代:幻想不如脫光

游:這或許表示社會的主流意見, 還是期待這些正面價值。

曾:我認為性幻想對象數字背後的意義是──只要調查出來的對象不離譜,真正是帥哥美女,它就有了意義;反之,它一點意義都沒有。另外也奉勸媒體換點新招,不要偷懶,該想點新題目了。要嘛就乾脆一點,比如給25~35歲女性一個調查──我最想看哪個男明星脫光光?

游:今天晚上的對話真的太精彩了,非常謝謝各位出席今天的座談,謝謝。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