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兒子4歲上幼稚園中班的時候,老師教導要畫一張爸爸的畫像。孩子迅速完成畫作交了出去,老師將他叫到跟前,指著白色圖畫紙上四分之三塗黑的橢圓形,客氣地告訴他:「老師說要畫你爸爸的模樣啊!」我的兒子大氣不喘自然地說:「那就是我爸爸啊!他每天回來就是趴在床上睡著了。」這一張後腦勺畫像,我直到他幼稚園舉辦畢業成果展,在諸位老師及家長一副「終於得識廬山真面目」的表情圍繞下才第一次見到。
一張被認作「叔叔」的臉?
這樣的經歷聽來滑稽,但是比不上我的同學遭遇淒慘。他在30歲那一年創業,日夜守著自己的事業,太太臨盆、兒子出世,他趕到醫院匆匆看了一眼,又轉身忙著接客戶生意去了。一年過去了,兒子開始學說話,看到他總是叫「叔叔」,怎麼也改不了口。原來,他忙著事業,每天接送太太小孩上下班、往返保母家的任務,落在他未婚的么弟身上。小孩子理所當然將每天開車載他出遊的先生當作「爸爸」,而那一位相貌神似不定時出現在家裡的就是「叔叔」了。
年過40了,說起這樣的故事,感覺竟是異常地平淡,沒有激昂的情緒、也拉不下臉向太太和孩子懺悔說抱歉。但是,每每想起前面的經歷,反省卻是一次比一次來得深刻:這麼拚鬥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一張只會拚命賺錢的臉?
年齡在35歲到45歲之間的這一個世代,被媒體流行語彙冠上了所謂「孝順世代」──對上要盡孝,對下要順服。這個稱呼的涵義不證自明,就是推促你努力賺錢供養上中下三代。距今120年前,中國清末的一代人物林則徐先生,生平不置恆產,有人勸他積些錢財,讓子孫將來生活不致困苦。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要做到像這般人物的擇善固執,知易行難;尤其是每一天你接觸的各式媒體,從電視報紙雜誌甚至到周遭的親朋同事,頻繁而不間斷地提醒,早早賺夠錢,40歲就退休築夢,在在讓你滾動的眼珠和心思,就是無法從電視頻道上推銷快速成功致富的秘訣、以至於教導活用名片管理做好人際關係的商業性周刊報導中抽離出來。當年在中學唸的論語,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我想我現在才能體會這一班壯年人究竟是在鬥什麼。
一張不想自欺欺人的臉!
說到論語,我們當然也不會對孔子自述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有任何陌生。但是,說來諷刺,現在的教育和職場主流觀念,都是向這一班壯年階層強調:太多事情還沒學到呢!哪裡有時間可以止於不惑。所以,在職進修風氣大盛、EMBA學位當道,逢人做自我介紹改以已經念得幾個碩士學位作為開場白,成為我們這一代的浮世繪。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歷經2600年仍是值得咀嚼回味。
關掉電視、放下報紙,我埋首在古人和前輩的智慧之中找尋達致「四十不惑」的答案。
南懷瑾先生講述《大學》,引述明代有一個人對於買賣古董的看法,說了特別高明的三句話「任何一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南懷瑾先生說,他看了是拍案叫絕,我可是頓覺醍醐灌頂。學貴自知,「智知萬物自知難」。容我再引一句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能做到不自欺,也就不會欺人,甚至被人欺了。
我沒能再有機會重拾我的孩子為我所造的畫像,在那一團漆黑之中,補上記憶中應該有的一張臉。但是,我鼓足了勇氣在心底的鏡台上面對自己,一天一筆,繪出我所認識的我——沒有欺騙,沒有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