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逐漸習慣便利商店在各個巷口出現, 肚子餓的時候, 穿著拖鞋走進去,立刻就能買到數秒鐘微波好的熱食;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行動電話取代了室內電話,成為更便捷的通訊工具,讓人不能想像有無法聯絡、溝通的時候;更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踏出家門就是平坦的柏油路,泥土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一切顯得那麼理所當然。
感受不便才體會便利之福
以前聽父母不停地叨唸他們那一代小時候的生活:用灶生火煮飯、赤腳走泥巴路趕著上學……然後再順帶教訓一下年輕人不懂得惜福。那種語氣帶點懷念又帶點驕傲,總叫人摸不清我們這一代是得到太多、還是失去太多。面對這個兩代之間始終解不開的謎題,我卻從馬拉威的生活中找到了些許答案。
一位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來自南部農業家庭的外交役男說,來到馬拉威後,他才開始對父母親總是掛在嘴邊的那個時代有所體會;另一位高醫醫學系的年輕志工,在經過一段沒有柏油路的生活之後,才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柏油路踩在腳下的滋味。這似乎是每一個到了馬拉威的年輕人,最深刻的感受──在萬里之遙的非洲大陸,重現了過去的台灣生活。
為生而活才不會理所當然
而在今日的台灣,做飯何其簡單,電鍋開關一按就行,飲水機裡自然有水,冰箱裡隨時存放著各式飲料。我們所謂的為生活擔心,也不過就是今天該吃些什麼罷了。我們總將便利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卻從來沒想過,我們所謂的生活是極其仰賴科技產品或是活絡的商業體系的。
然而, 在馬拉威所謂的生活, 便是得自己從水龍頭盛水、或是到河邊提水後,生火將水煮開,才有安全的水可以飲用;而煮飯,更是要從生柴火開始做起。儘管在台灣靠著使用電鍋、瓦斯爐便號稱自己「會煮飯」,但來到馬拉威後,我仍得向十多歲的女孩低頭承認:「我不會煮飯。」這種一張開眼,便開始要為了「生」而「活」、為了「活」而「生」的日子,讓我們開始體會了「生活」的況味。他們沒有處理好的包裝零食、袋裝水果可享用,常見的零食便是我父母口中那個帶著粗硬皮的甘蔗,必須要用極佳的技巧將皮咬掉後,才能啃食甘蔗飽食甜美的汁液。
得之不易才不會輕言放棄
醫療團的醫師對我們說,如果他是馬拉威人, 一定活不下去。但與馬拉威人一起生活的我們卻覺得, 正因為生活不容易,所以,會更珍惜活著的感覺,也會更努力生活。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想過,為了「生」,這世界上的人可以活出多少種不同的層次;然而,在我們不知道的時代、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有許多人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實踐生命,過自己的生活。
有一句話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這話雖是勸人節儉,但也是希望我們能夠體會「收穫」的養成過程。也許生活太過便利,反而讓我們錯失了感受生活的機會;既然感受不到生活的價值與意義,也就容易輕言失敗與放棄。若在一個什麼都容易得到的城市,自以為得到與放棄也該是這麼容易的話,那麼,就太辜負這個便利的生活環境,提供給我們那麼多的生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