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外商或大一點的公司,訓練比較好。」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說法。秉著「學習」的想法,教育訓練制度完善的企業是求職者競相爭取的機會。不僅能學到工作上的技能、知識與競爭力,還可以領薪水,如同「付錢請你接受培訓」,真是太划算的進修了。
報酬率:1元賺90元
不過,這樣的好機會似乎不多。不少企業並無教育訓練制度和經費, 因為老闆是這樣想的:「我又不是開學校,員工像機器一樣,折舊了就換一批。」上海創值管理諮詢公司總經理姚燕洪在〈永續企業,終身學習〉一文中指出,雖然台灣許多企業已經漸漸重視員工教育訓練,但是與美國相較之下,企業主似乎更熱中於最新生產技術與設備的投資,視教育員工為一項「支出」而非「投資」。
根據104人力銀行的資料顯示,只有12.6%的上班族,由公司補助進修。104教育資訊網經理陳漢忠指出,台灣大多數公司很少主動提供員工進修,具備這樣預算和制度的公司,大多是高科技、大規模的公司或外商企業。對於員工訓練的實質成效,目前國內企業並無實際數據;然而戴維斯(Stan Davis )和包特肯(JimBotkin)在《企業推手》(TheMonster Under the Bed)中指出,全球知名企業摩托羅拉公司表示,該公司每花一美元在員工訓練上,就可以連續3年每年提升30美元的生產力。
明日技能今天學畢
戴維斯和包特肯指出,新知識每隔七年就會增加一倍。而根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的報告顯示,半數勞工目前的技術能力在三至五年後就會變得一無所用。工程界情況更為嚴重, 大多數大專院校工程科系的畢業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畢業不到五年就過時。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員工在校所學一下子就過時了,如果不能持續學習,將直接影響企業獲利能力。
因此,企業紛紛開課培訓員工,員工必須現學現賣。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總管理處副總經理梁豔秋舉例, 現代新金融商品推陳出新,個人理財的工具變得多元而不再單一,五年來理財專員職務名稱不變,所需的技巧和知識卻大不相同。
「環境一直在變,中信的組織和策略也跟著變化。我們公司大, 跑得快, 一定要培訓員工。」梁豔秋認為,訓練是一種投資,明天要用的技能,今天就教你, 你要很快地學會。中信的櫃臺人員受訓結束馬上參加筆試、實務操作考試,通過才能上線,否則立即被淘汰。「一個星期內要學會數鈔、點鈔,有人練習到手指都磨破皮, 考試時緊張得發抖。」梁豔秋表示,教育訓練通常都要求現學現賣。
左手學習,右手增業績
台灣杜邦公司的要求也不少,100%的同仁都必須參與教育訓練, 除了人力資源發展部開設的教室課程外,還有線上學習。每年主管還會與員工討論個人新年度的定向發展(target development),決定個人未來一年的重點發展方向。「投資員工訓練是必要和值得的。我們希望每個員工具備競爭力,因應現在不斷改變的環境。」台灣杜邦人力資源發展部專員洪瑩真說。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企業投資(訓練)員工,就是希望員工跟著公司成長, 領先同業。因此,重視員工訓練的企業,公司內部都瀰漫著學習與進步的無形壓力。
許多肯投資訓練員工的企業,並不和員工簽約,也不擔心員工離職。以台灣杜邦為例,洪瑩真表示,員工的離職率都不超過3%。然而公司會從你的工作表現中,評估你的學習成效,而且同儕與主管的學習求進步,也會影響你時時提醒自己不能落後。
梁豔秋提醒上班族,當然應該要進一家教育訓練制度很好的公司學東西。但是請記得一點:「有訓練,公司對你也有要求。」梁豔秋看過很多人,無法接受持續的挑戰,「斷腿(不到三個月就離職)的人很多。」梁豔秋建議,想在企業內進修的人應先有心理準備,對於變化要習以為常,並保持彈性與學習力,否則很容易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