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派遣」最早興起於美國社會,後來在歐美及日本等國迅速成長,芬蘭甚至50%以上的勞動力是屬於派遣員工,面對國內派遣草案造成工會組織的抗議聲不斷,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成之約表示,歐洲國家的工會在派遣業興起的初期也是採取排斥與抗拒的態度。
不過,走過抗拒階段的歐洲國家工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演變成可以接受企業採用彈性人力的方式,甚至懂得運用策略將原本視為阻力的派遣工作化為助力,不僅將非典型工作的員工納入工會的體制內,而且反過來結合這股力量,進一步向企業爭取談判與協商的機會,在彈性與保障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30世代要勇於接受改變
「30世代與過去所處的傳統工作型態已經大不相同了,30世代的年輕人要勇於接受改變,」成之約觀察。
台灣現在面臨的是全球化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只會愈來愈激烈,外在環境也會變得更劇烈,成之約指出,30世代最重要的課題是要找出自己的競爭力。
對於目前勞委會正在研擬中的「勞動派遣法」草案,部分勞工團體,例如中華電信工會就認為,派遣法的立法在某種程度上等於鼓勵企業大量運用派遣工作,因此持加強管制的立場。
不過,成之約也提醒大家:「就算不立法,這種勞動型態的方式,其實早已經存在我們的經濟與社會面了。」
日本在非典型工作型態上的應用不僅已經相當普遍,而且前進的步調迅速。
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日本經濟自1990年初期開始走下坡,在一直不見起色的情況下,企業為因應外在環境的變化,改採彈性的勞動人力來區隔工作範圍。
倒不是終身僱用制度會瓦解,而是日本企業對勞動市場已經開始趨向二元化的分隔。
過去日本強調的終身僱用制度,對於經濟面的發展已經出現正負看法,成之約認為,日本在核心工作方面還是強調以長期僱用的人力為主,至於非核心的工作範圍則採用大量的勞動派遣人力,透過二分法來保持企業的人力彈性運用,維持競爭優勢。
「既然日本的勞動型態已經改變,派遣員工也成為企業普遍運用的方式,我們應該要進一步去思考,派遣員工是否受到充分保障,是否是爭執點?」成之約提出目前派遣草案的重點所在。
也因此,勞方抗爭是正常現象。目前正處於人力派遣初期階段的台灣,勞工團體對勞委會所研擬的「勞動派遣法」草案持反對立場,其實是屬於過渡的現象。但是,成之約也提醒勞工團體的朋友們,真正要思考的是未來的工會策略在哪裡?是否有更積極與正面的角度來擬定因應策略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