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擔任主管是在IBM,負責大型客戶業務部門。那次升遷的命令下得迅速,也因為業務擴張得很快,公司希望我兩、三個星期內就能找新人進來。於是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我馬上面臨初當主管與招募新人的雙重挑戰。
狀況情境裡挑對的人
由於是新手主管,我謹慎地做好事前準備:定義工作內容、篩選適合人選、仔細從履歷表中找問題。當時我要找負責企業客戶的業務人才,為了測試應徵者是否真的適任,我還出奇不意問了狀況題:假如你面臨公司利益與客戶利益之間的兩難,將怎麼抉擇?
第一位候選人反問我許多問題,想探知我的態度是什麼,挑主管偏好的作答;第二位當機立斷,馬上告訴我他選擇客戶那一邊;第三位想了一下,告訴我他的想法:由於企業的專案業務人員手上掌握的都是大型客戶,每一筆都是大生意,必須重視顧客滿意度才能建立長期的關係,若真的公司與顧客兩方利益衝突時,他會儘量做到平衡,但仍然以客戶為主。
想當然爾,最後一位雀屏中選。雖然二、三號最後答案是一樣的,但三號能清楚闡釋論點;而且二號不考量公司利益,缺少一個員工應有的態度;比較有趣的是一號,他會想盡辦法了解對方的偏好,非常適合做行銷,於是我把他推薦給行銷部門,果真也做得不錯。利用狀況題挑出所需的人、懂得適才適所,這是我第一次面試新人所學到的。
完美職能仍須感覺相輔
面試前,主管必須了解:這個職缺的工作內容是什麼?也就是要問自己:部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我會列出顯性與隱性的工作要求:顯性要求大多是應具備的技術能力,那種大家都會寫在徵人啟事上的;但隱性要求,則是很模糊的灰色地帶,指的是態度與人格特質。
我評斷隱性特質的兩個指標是:本身部門(公司)的發展階段,並參考應徵者之前所待的公司環境、職階位置。
若我的部門正在萌芽期,沒有太多資源可運用,應該挑具有挫折忍耐度較高,能吃苦等隱性特質的人;在中階發展期,要找積極衝刺的人。最怕的是需要抗壓性高的,卻找了一個之前公司環境相當安逸的人,他極可能適應不良、甚至會離去。因此在面談中,問出應徵者之前的公司環境,可以推論他的工作態度為何,也較能判斷是否適任。
費了許多力氣,終於找到各項條件都符合的人選,但下決策前,請看看你本身與應徵者之間的Chemistry合不合。
我曾碰到一切都完美的人選,與他對談時總覺得有些不對勁,可能是眼神飄忽、或是講話方式讓人不舒服,這樣的人我通常傾向不用。第一,因為他是要跟自己一起打江山、朝夕相處的人,感覺不對很難走得長久。第二,連你都覺得話不投機,換成客戶,會跟這樣的人做生意嗎?
因此徵人有時必須跟著感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