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同學好久不見!

台大外文系96屆紙上同學會

李康莉
user

李康莉

2005-08-01

瀏覽數 4,350+

同學好久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梁秋詩

沒有什麼不敢玩

為什麼選擇台大外文系?

其實一開始的志願是政大新聞系,我在馬來西亞念高中,還當過實習記者,因為跑了太多停屍間,看到太多人生黑暗面,就再也不想念新聞了。當時因為英文考得很高分,覺得外文系應該適合,就進了外文系。

你如何設定你生涯的方向?大學科系給你的影響?

我覺得大學,尤其是外文系,是一個與現實脫離的環境,因此倒沒對後來的工作產生什麼影響。反倒因為國高中很喜歡聽流行音樂,(念書的時候,還曾經投履歷到馬來西亞的滾石)因此我畢業後第一個工作,就走入流行音樂產業。

職業發展的軌跡?如何在不同的工作轉換?

我第一個工作是專門負責辦演唱會的活動企畫,像Michael Jackson的演唱會就是我們辦的,一開始很有趣,做了一、兩年,覺得累,就轉換到魔岩唱片,延續之前演唱會的宣傳經驗做商品企畫。之後每一兩年就會有一次大地震,換工作的幅度領域都非常大。像是從音樂產業被挖角到百貨業,當時京華城剛開幕,要做一個大型的娛樂中心,需要許多從娛樂產業來,具有活動企畫背景的人,我的經驗剛好可以派上用場。非常有意思的是,離開京華城,我竟然被找去線上遊戲業,在松崗擔任總經理特助,之後再主動應徵到可口可樂做活動企畫,消費性產業又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雖然這幾次的轉換,一直做的都是行銷、活動相關的工作,行業卻是天差地別。投入新領域,嘗試不同的挑戰,一直是吸引我移動的力量來源。

生涯的進程中,你要累積哪些核心專長,克服哪些挑戰?

我的個性很愛玩,應該是我們三人當中最不會想後果,也最不怕失敗的。我常想,既然還年輕,沒有什麼不敢的。甚至有點自覺性的故意換產業,把行銷的所有不同環境都run過一遍。碰到的產品不同,消費者也不同,都為你帶來非常寶貴的經驗。

你怎麼看現在的成就,過去與現在心態的轉變?

其實我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做行銷,我最enjoy的就是那種無中生有,把一個想法執行出完美結果的過程。如果產品賣得很好,我就很開心。

辦演唱會的時候,所有的觀眾都很high,那種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分享出去的感覺,讓人非常地感動,所有的辛苦都很值得。雖然轉換不同的環境,追求這種感覺的精神卻沒有改變。相反的,若是行銷的產品沒有任何內涵精神,沒有一點點深度思考在裡面,找不到一絲感動的話,我會覺得非常空虛,最後會選擇離開。

35歲的人生目標?

不是專業經理人,就是自由的流浪跳蚤族。因為經常覺得自己的專業還不夠,所以設定了繼續進修念EMBA的目標,希望在35歲前達成。

王秀蓓

工作以賺錢為目標

關於前途一事,妳是什麼時候開始緊張的?

其實這方面我算很早熟,國中畢業,從老家南投到台中念書,就常常在想以後要幹嘛。當時並沒有明確的方向,唯一確定的是,我要好好念書,將來在一流的企業工作,賺很多的錢。到目前為止,賺錢,都一直是我在職場上最大的目標。

你如何設定生涯的方向?大學科系給你的影響是?

當時大學選擇念外文系,也是想著可以學一些商用英文、如何與人談判等實務課程,結果開學第一週,念到聖經文學,我就幻滅了。我是金牛座,個性很務實的人,現在想想應該讀企管系較能發揮所長,外文系風花雪月的訓練其實對職場影響不大。

第一步如何開始?

剛畢業,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因為看到一些報導,發現外貿人才培訓班的工作機會與薪水都不錯,因此一畢業就去報考,考上就花兩年的時間在新竹受訓。果然之後很順利,都是工作找上門,我成功地進入當時還未上市,後來卻成為股王的威盛電子,還拿到一張張都價值60幾萬元的配股,比同屆的同學待遇好一些。回想起來,參加外貿人才培訓班是一個很好的職涯入場券。尤其它密集的語文訓練,幾乎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上語文課,對我後來從事業務、接待日本客戶等都非常吃香。

如何在不同的工作間轉換?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從威盛三年多,到訊連一年半,到我現在的公司ATI,都算是同樣的產業──高科技,我做的工作職務,也都屬於業務的性質,算是完全可延續的工作經驗,轉換起來沒什麼問題。我是非常務實的人,換工作的時候,一定是參考這個公司的獲利或股價。我第一個工作威盛是上市的股王,後來到訊連,曾是上櫃的股王,換工作時,這個產業的發展潛力與獲利能力,是我首先考慮的。

生涯的進程中,要累積哪些核心專長,克服挑戰?

從一個文學院畢業生,進入高科技產業,雖有語文的優勢,我覺得最大的挑戰仍然在「技術」,那些冷冰冰的專業術語。IT產品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對非本科系的畢業生來說,經常要花加倍的力氣,才能跟上。畢竟出去面對客戶,若不能了解自己產品,其實壓力滿大的。老實說這種從開始就存在的挑戰,始終也沒有消失,加上高科技產業本身快速變化的特性,專業知識仍是最需要下工夫的地方。

你怎麼看現在的成就,過去與現在心態的轉變?

其實與當初規畫的都差不多,想賺錢,想去目前最蓬勃、最有趨勢的產業,這些都完全達成了。這些進程,包括去荷蘭念了一年的MBA,原本回來之後想轉消費品行銷相關行業,卻因過去累積的經驗都在IT,所以還是回到老本行,也算是照著自己預定的計畫走,與當初想像的差不多。其實我一度很羨慕那些看起來有趣,且外表光鮮亮麗的工作,像是蓓瑩在精品或彩妝業,後來想想興趣與收入很難兼顧。既然自己想要賺錢,相對的要有一些犧牲,算是接受自己的選擇所要付出的代價。

35歲的人生目標?有任何role model嗎?

在35歲一定要自己創業,work for myself。目前還沒確定方向,傾向代理消費性產品。效法何麗玲,成為賺大錢又精明幹練的女人,是我努力的方向。

廖蓓瑩

聽來有趣就會試

關於前途一事,什麼時候開始緊張的?如何設定生涯方向?

其實都不會緊張。我覺得念外文系這類文學院很好的一點是,沒有給你任何現實就業的期望壓力下,反而讓人有機會探索自己的興趣。記得當時因為對流行有好感,因此立下兩個方向──時尚媒體或廣告公司。我畢業後應徵的第一個工作是《MTV》台,後來被輾轉介紹到《Vogue》雜誌上班,過了兩年人人稱羨與名牌精品為伍的日子,算是依照興趣如願以償。

從雜誌、化妝品廠商、到網路公司,畢業的八年之內,陸續轉換了很多工作,如何在不同的行業領域作轉換?

老實說,我一直都不是對未來有什麼遠大計畫的人,因此每個工作都是階段性,跟隨著興趣走出一片天。我在《Vogue》時尚雜誌做的是文案以及採訪編輯的工作,工作了兩年,一種想要「多看看」的動力,讓我離開這份工作,到化妝品牌Mac做品牌助理。之後我的每一份工作都不是太久,但都是延續之前的領域專長再做轉換,比如當時在明日報擔任生活美食線的記者,後來到《Elle》、《MarieClaire》一路做到《Marie Claire玩家》雜誌總編輯,也都是延續這個領域的路線。

聽起來轉業除了專業的延續,人脈很重要,妳的人脈如何累積?

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因為工作表現被認可,受到同事與主管的介紹推薦。去年有機會接觸禪宗,會把生涯變化看得玄一點,我認為當人想要一件事物的念頭很強烈的時候,自然會帶妳到那些讓事物自然發生的環境,你會認識有關的人、事,不一定要刻意埋什麼線,卻會在很自然的機緣下,探聽到下一個工作的可能性,這是一種無形的networking。

工作的動力?成就感的來源?

好奇心。也許有人覺得常換工作會給人不定的感覺,但我認為如果這份來敲門的工作可以「擴大原有的視野,超過我原來可以看見的」,我就一定會去闖一闖。

像是當年從平面雜誌轉換到浪頭上的網路媒體──明日報,到全新商業概念的《壹週刊》,到現在從事的網路雜誌,都是因被這些新興媒體的可能性與未來性所吸引而前往的。

未來的人生目標?

我不會去想要做到什麼職位或賺多少錢,但是我想知道一個專業做到很好,是什麼狀態,而盡量要求自己達成,算是對自己要求比較高。比如辦一本雜誌,就想做到國際的水準,想把雜誌的概念運用在網路媒體,是我目前努力的方向。除了工作之外,修行是我人生一大重心。沒有年度具體的衡量成果,但希望每年都有「身心靈」的同步提升。包括事業、身體、人際都有同步的提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