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讀一流書 做一流人 建一流社會

整理/楊倩蓉
user

整理/楊倩蓉

2005-10-01

瀏覽數 4,850+

讀一流書 做一流人 建一流社會
 

這是一場很特別的演講。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邀請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總裁高希均教授,到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進行一場心靈講座的對談,主題是「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

由於近日美國紐奧良市遭受卡翠娜颶風重創,在演講開始前,姚總監與高教授特別捧起募款箱,邀請現場來賓一起響應慈濟「愛灑人間、力援紐奧良」的募款活動,姚總監說:「我們募的是愛心。」高教授說:「當別人碰到危機時,人性關懷要發揮。」在台灣許多人質疑為何需要援助世界第一強國的同時,兩位讀書人已經以身作則告訴大家,讀一流書,正是為了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

「非暴力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力量」

姚仁祿(以下簡稱姚):今天我們來談閱讀,我想向年輕人介紹這本一流好書—— 《 甘地之道—— 解決衝突的典範》( 天下文化出版),大家都知道印度聖雄甘地很有名,卻不清楚他的理想。

美國1960年代,有一位著名的黑人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積極想要改變當時黑人,所遭受不平等的待遇。當時他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衝突,二是和平。他在辦公室的牆上掛了一幅甘地的相片,因為他選擇的是第二條非暴力的路。兩位人權領袖,雖然後來都死於理念不同所產生的暴力,但是我相信他們死前,對人間依然抱持著美好的希望。這個希望是什麼呢?馬丁路德金獲選美國100篇經典演講稿之一「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想),他夢想有一天,黑人小孩可以與白人小孩手牽手走在街上。這個夢想在今天看來是很容易的事,卻是他犧牲生命換來的。

同樣死於暴力的甘地,一生致力提倡「非暴力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力量」。同時,他告訴大家要工作也要讀書,才能保持身心平衡。在甘地身上,我們看到一位讀了一流書的人的偉大。

此外,另一個甘地之道是「沒有敵人,只有觀念不同的人」。

我們通常很容易把觀念不同的人當作是我們的敵人,但是甘地信仰人人平等,要我們在不同的觀念裡去找真理,因為人性本善,大家都希望活得很好,只是觀念不同而造成衝突。

第三,甘地告訴我們要「正面迎向不同觀念」,而不是在背後說人長短。

最後是「真誠追求真理」,當我們發現自己做錯時,要有認錯的勇氣。這就是《甘地之道》這本書的一流之處,它讓我們覺得人生是如此美麗。

「I Have a Dream」

高希均(以下簡稱高):讓我回應姚師兄這一席讀書心得。幾週前,再度中風被送往臺大醫院的沈君山教授,當他可以見客時我去探望他。他告訴我,當他醒來時候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助理拿一本《甘地之道》送給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他中風前幾天,一場餐會上與張忠謀同座,兩人聊起最近看的好書,沈教授當場推薦這本書給他,雖然不久中風臥病在床,他把分享一流書的這件事,視為第一。

另外,各位千萬不要低估這位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提倡非暴力力量對美國的影響。因為在21世紀的最後一年,也就是1999年,英美國家特別召集了學者與傳媒開會,大家共同選出影響過去一百年中,一百篇經典演講稿。結果馬丁路德金1963年8月在美國華府演講的「I Have a Dream」,被視為英語中最有力量的演講稿。其力量根源正是來自於甘地。美國在選出100篇經典演講稿後,也選了三位20世紀最偉大的人,依序是愛因斯坦、羅斯福總統、馬丁路德金。可見馬丁路德金在美國人心中的地位。

「男人能做的事,女性往往做得更好。」

姚:其實,能讓人改變就是一件好事,就像這次慈濟力援紐奧良的募款活動,我們的困難點是如何讓大家覺得,即使是美國這樣有錢的國家,還是需要別人幫助。就像再大的人物也有需要別人關懷的時候,再小的人物也有能力去幫助別人。高:是的,所以在這邊我也要為年輕人介紹另一本好書:《傑出女性學者給年輕學子的52封信》。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三年前,由李遠哲及蕭新煌教授主編、天下文化出版的《傑出學者給年輕學子的67封信》,市場反應非常好,但是有讀者疑惑,為什麼這67位傑出學者當中,沒有一位是女性呢?為了彌補這個缺憾,所以再度邀請李遠哲教授主編這本《傑出女性學者給年輕學子的52封信》。

這本書中的傑出女性,都是獲得許多國際重要獎項與基金會獎勵的傑出女院士,並囊括了各種不同的領域,從工程到生物科技都有。她們每人撰寫一封2000字左右,鼓舞時下年輕人的信。李遠哲教授甚至在書序中提到:「男人能做的事,女性往往做得更好。」

光是看這本書的篇名就很值得與大家分享,例如;「腳踏實地、樂在其中」、「認識自己、學習專注」、「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設定目標、跟自己賽跑」等,這52封信都是這些傑出女性,分享她個人面臨許多挑戰與失敗時,如何突破並堅持繼續走下去。我想,無論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得到啟示。

熱誠專業,不受政治干預

姚:聽完高教授的介紹,今天晚上我一定要好好閱讀這本好書。在這裡也請教高教授:您當年創辦雜誌的理想是什麼?

高:我想這幾乎是古代史了。我們回到1959年那個時代,當時台灣人所得不到200美金,一個畢業的大學生薪資也才1000元台幣,與其他國家比起來是相對落後的。但是那一代的留學生包括田長霖、李遠哲及沈君山教授等人,大家都有很強烈的使命感,希望有一天歸國後,將所學貢獻給台灣,讓社會更進步。

所以1980年回國後,我開始與幾位朋友合資,創辦一本專業且不受政治干預的雜誌。正因為我們堅持公正、客觀,所以引起很多讀者的熱烈迴響,甚至雜誌還再版、三版,經營上因此站穩了腳步。

不過,現在的世界變化太大了,如果你現在想辦一本雜誌,我會勸你千萬不要!但是既然辦了,就要堅持下去。不久前,我才收到一個美國商學院教授的來信,他說我們天下文化出版的書籍幾乎主導了台灣整個管理思潮,像是《執行力》、《應變》、《重新想像》、《致勝Winning》,以及目前剛出版的《藍海策略》等。我覺得現在的台灣,太需要以正派的執行力去實踐理想。就像「大愛電視台」的八點檔連續劇,竟然可以拿下收視率第二名,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因為現在的新聞幾乎都陷在暴力、情色當中,這麼正派經營的電視台卻可以存活下來。我希望彼此能繼續這種情操和目標,也期待這不是一條孤單的路。

現在我們已經擁有太多資訊了,但是資訊並不一定等於知識,知識也不等於是智慧。我認為對任何事可以大方,但是對於時間要自私一點,不要把它都虛擲在一堆無用的資訊上。

我的理想是鼓勵大家做一個21世紀有知識的人,首先要有科技腦,第二要有人文心。光有科技還不夠,還得要有與他人分享的熱情。第三是中華情,第四是世界觀,台灣的知識份子一定要有世界觀,才有願景。第五是奉獻熱,像姚師兄對慈濟志業的全心投入,就是一個很令人鼓舞的例子。

姚:談到世界觀,「大愛電視台」在連續劇的製作獲得肯定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要改善我們的新聞環境,增加更多的世界報導,讓觀眾瞭解世界跟我們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瞭解這個世界,我想這是一條可以走出來的路。

另外,我對台灣的媒體有一個小建議,我發現現在的記者,包括我們自己電視台的工作人員,進公司第一件事都是先看報紙,再決定當天要做什麼新聞。令我好奇的是,既然報紙都做過這則新聞了,為什麼電視台還要做?大家應該要去思考的是如何看得更真,想得更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