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星雲大師:吃苦才知人生味

楊倩蓉
user

楊倩蓉

2005-10-01

瀏覽數 6,050+

星雲大師:吃苦才知人生味
 

台灣這幾十年來締造了很多奇蹟,除了著名的經濟奇蹟外,就屬人間佛教在台灣的發展,不僅為中國佛教史展開新的主流方向,更成為台灣人的珍貴奇蹟。自佛教界長老印順導師承襲太虛大師的理念, 提倡「人間佛教」後, 從佛光山、法鼓山到慈濟功德會,佛教在台灣開始與一般百姓生活結合,除了信仰外,更觸及到慈善、教育、醫療、環保,甚至遠赴國際賑災,成為台灣人間最動人的一章。

星雲模式在「人間」

什麼是人間佛教?佛光山星雲大師說:「就是生活的佛教。」即將走過四十年的佛光山,在星雲大師的帶領下,如今在台灣創辦了十六所佛學院、八所社區大學、世界五大洲有近五十所中華學校,此外,更開辦養老育幼的慈善事業,完整照顧平民百姓的一生。

這位佛教界一代宗師,自12歲於大陸南京出家後,把青春生命都奉獻給佛教,22歲渡海來台,30歲那一年,他開始創辦佛教文化事業,出版各類佛教刊物,極力深耕教育與文化。40歲創建佛光山,以「星雲模式」正式向全世界推廣現代化的人間佛教。

2005年8月25日晚間,在佛光山年度供僧法會上,高齡79歲的星雲大師當起晚會節目主持人,高大的身形緩步穿梭在每一項節目之間,盡職地做好串場主持工作,讓台下許多外人看得目瞪口呆。

輪到佛光山大慈育幼院的小朋友表演節目時,這群4、5歲的幼童在台上看到大師,立即簇擁在大師身旁,拉著大師的手開心得蹦蹦跳跳,即使大師平易近人,一般人見到大師總也免不了持敬畏的舉止,唯有這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在他們單純的眼中所看到的,就是一位帶給他們歡喜的慈祥老爺爺!

大師看30

請教大師對於30歲這個年齡階段有什麼看法?

25到35歲的確是人生最重要的時候,因為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為善為惡,在乎一念;為人為己,也存乎一心,這時候最需要人生的指引與方向。

既然這個階段很重要,所以倒不必急著一定30而立不可,中國人說「大器晚成」,很多運動選手或是傑出的人都是30歲以後才開始發光發熱的,所以早、慢不是很重要,因緣最重要。

其實,任何一個時代就像流水一樣,無論是思想或是觀念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改變的,但現在是科技的時代,大家都急著往前看,往前看當然是快速的,希望速成,但是卻也像脫韁的野馬往前衝,所以在往前衝的時候,記得也要向後看。

人間佛教對現在年輕人有怎樣的幫助與啟示?

人間佛教就是生活的佛教,重視的是人。現在的世界是以人為本,人講求的就是幸福與安樂,所以人間佛教就是要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幸福;講求的就是家庭之道、朋友之道與服務之道。

人間佛教也是一種逆向思考,因為在這個社會大家都認為自己對、別人錯,其實,人要有認錯的勇氣,認錯之後,舒服的是自己;又或者是爭位置大小的高低,其實你大我小無所謂,因為真正的大小並不是我們自己可以求得的;也不是位置的高低,而是人家心目中對你的尊敬。

我覺得現在25到35歲的年輕人應該要吃一點苦,才能體會到人生的味道。釋迦牟尼成佛也是35歲,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時是26歲,這些吃苦的事後來都變成驚天動地的成就,積苦之後,日後領導別人也容易許多。

成就好比春天的和風、夏天的細雨,經過成長階段,再受到秋天的霜、冬天的雪,才能讓萬物成熟,所以春夏秋冬都是人生的磨練。其實,現在的社會生活條件這麼好,已經沒有什麼苦可以吃了,但是很多年輕人都說壓力大,我想我們那個時代壓力才大,連說話的機會都不給,多講一句話,一個巴掌就打過來了,因為沒有資格講話。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經過苦練,其實,苦就是練,人要成功就要受一點苦與委屈。

所以大師認為壓力對年輕人是一件好事?

沒錯。你看這麼嬌嫩的種子播撒到土壤中被覆蓋起來,能經得起土壤壓力的種子才能冒出芽來;動物也是一樣,好比樑上的燕子,母燕會把小燕子從樑上的巢中推下來讓牠跌死,為什麼?因為品種不好母燕就不要,連動物也講究品種,所以每個年輕人要講求自己的品種,用壓力來鍛鍊自己,要能大能小、能有能無、能前能後、能樂能苦,這就是萬能了嘛。人生就是這樣,要不斷地新生與再生,本來就是空空而來,所以要不停再生,真正有本領的人是什麼都沒有,才能無中生有,空中生妙有。

聽說大師去年開始指示佛光山的叢林學院

規畫「易地教學」,這是大師的創舉,

也是大師的國際觀,可否談談這項對台灣青年教育的創舉?

我感覺到現在學佛的青年人要與時代的浪潮結合,所以我們的叢林教育過去是採閉關的方式,像修道院一樣,但是現在如果還是採閉關的方式,就沒有人願意進來了,所以要用開放的心態,易地教

學就是一種開放。

青年人到叢林學院來學習,第一年先在學院裡學習基本功,第二年開始,我就送大家到全球各地去學習,學英語的就到英語系國家、學日語到日本、學西語到中南美洲,因為那些地方也有我們的教育機構,這些學生被送到國外後除了繼續學習當地語言,還要在當地的社會工作,甚至在當地家庭生活,體驗不同的文化環境,之後再回到叢林學院服務一年,把過去在國外所學貢獻給我們的機構,或是做翻譯工作,或是擔任行政之類的工作,一樣有薪水,雖然不多,但是學習服務人群,以此圓滿四年的課業。把年輕人一直關在一個地方他會覺得沒有自由,應該要讓他走出去,所以我也建議年輕人三到五年就應該要單獨到國外去做一次自助旅行,對自己的人生有益。

聽說大師對閱讀也十分重視?

閱讀就是進貨,否則肚子空空如也,只能空有其表。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但是活讀很重要,特別是對自己的本行要多下功夫,好比說我的本行是佛學,我自然在這方面要多研究專精,但是卻也不能過於專一,世間上任何事情都無法單獨存在,所以文學與哲學我也都讀,才能變通。只不過一般人讀書都是向外求,很少向內求,但是我們都知道學武功的人內外功都要學,讀書也是一樣,有時要觀心、觀照,才能反省自覺。

大師談「人生百事」

日理萬機的星雲大師,常會抽空閱讀《30雜誌》,以了解年輕人現在的想法。大師對八月號《30雜誌》中一篇「35歲前要做哪33件事」的書摘印象深刻,他笑說:「我這裡也有一篇『人生百事』,你們也可以參考參考。」

星雲大師的「人生百事」讀書教材,強調的是活讀實用,而且符合現代趨勢,限於篇幅,僅在此作重點摘錄:

1. 找出自己最大的缺點,要有改變的願力。

2. 樹立自己心中終身的偶像一至三人,並效法他。

3. 經常做令別人感動的事。

4.「認錯」是最好的美德,也是最大的勇氣。

5. 能受委屈、能受冤枉、能受挫折、能受侮辱。

6. 身邊的物品,在一生中,應該有一至二次全部送給人。

7. 每三至五年,能有一次單獨的自助旅行。

8. 不輕易說破,要懂得含蓄的高貴。

9. 要做什麼像什麼,千萬不可做什麼不像什麼。

10. 人生至少要有三張執照。

11. 每天至少閱讀兩本書。

12. 遇事要有反省的自覺能力。

13. 歡喜時不多言,生氣時不遷怒;寧可不聰明,不可以沒有慈悲心。

14. 承諾過的事一定要完成。

15. 利益的前面,要先想到別人。

16. 不要把憂愁傳染給別人,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

17. 每日至少靜坐十分鐘。

18. 一個人要會講、會寫、會聽、會看、會想、會唱、會畫、會做……全部都有最好,否則,也至少要會一半以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