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都講天干地支。今年在日本也是狗年。我父親屬狗、小弟屬狗、他快要出生的兒子也屬狗。父親72歲、小弟36歲、姪兒0歲。相隔三輪,一家有了三代屬狗男人。父親72歲能夠見到跟自己一樣干支的孫子,我很為他高興,因為小弟是家裡的老五,這次他做了爸爸,我們五個都有了後代的。這在如今的日本算是值得慶幸的福氣。畢竟,國家人口已經在減少中。
自從70年代,日本的出生率直線下降,去年開始低於死亡率的。現在,一個日本女性生的孩子,平均起來才1.288(還比台灣、韓國、香港多)。父親的五個孩子總共有了八個孫女,可以說是成績不差了。
母親
24歲初為人母、35歲再懷老五
小弟出生的時候,他上邊已經有兩個哥哥和兩個姐姐:長男、長女、次男、次女。我排行老二,乃長女。
父母製造孩子特別有技術,不僅性別排列抓得完全準確,而且在五個孩子當中,有三個的生日集中於連續三天內。哥哥的生日是11月16日、妹妹的生日是11月17日、小弟的生日則是11月18日。這種事情,現在我只覺得很好玩,但是,在凡事很敏感的青春時期,曾為此羞愧至極的。何況,母親常跟別人大聲說:五個孩子是夫妻之間的「愛情結晶」!
母親屬豬、哥哥也屬豬,年齡相隔24歲。再說,已故姥姥也是屬豬的,跟母親又相隔24歲。想一想,哥哥出生的時候,她是僅僅48歲的年輕祖母;到我出生時,才到半百的。怪不得,在我印象裡,姥姥是個一輩子意氣風發的女人。天干地支從中國大陸傳來的時候,此間人把「豬」字理解為「野豬」。(於是,在日本,至今「豚」字才指「豬」。)姥姥和母親都明顯的有野豬性格,好冒進;至於哥哥,我則不那麼清楚了。
母親生了小弟時,已經有35歲;那時代算是十足的高齡產婦了。當時,哥哥11歲、我8歲、大弟4歲、妹妹2歲。父親開的小印刷廠發生火災,賠了錢後才一年多,家計還相當緊;母親只好去收費水準最低的公共醫院分娩。
事後,她跟新生兒躺在體育館一般大的破舊雜亂的病房裡休息。我每次聽到收容所一詞,就想起那地方。姥姥帶我們坐公共汽車去看望母親和小弟。但是,那家醫院,連燈光都不夠亮,一切都在昏黃的光線裡,完全缺乏
歡喜的氣氛。大家只好默默地坐著。我至今忘不了那寂寞的感覺。
小弟的名字是大弟起的。有個電視演員叫前田武彥。
四歲的大弟搞不明白什麼是姓什麼是名字,就主張說:「把小娃娃叫做『新井前田武彥』好了!」讓大家捧腹大笑。不過,竟然哥哥叫克彥,大弟叫雅彥,小弟也該叫某彥才合適。最後,父親借來「前田武彥」的名字讀音,另找個字,起了「猛彥」這名字。(日語的「武」和「猛」為同音。)
由於年齡相差太大,我幫他換過尿布,也背著哄睡覺,但是沒有一起玩耍的記憶。整個成長過程,小弟都經常埋怨母親比同學們媽媽老得多。母親也說:「去他的家長會,我年紀突出,別人都是小妹妹」。其實,我都替母親參加過小弟家長會幾次。
小弟
34歲閃電結婚、35歲首次育兒
在我的印象中,小弟始終是「家裡最小的一個」,雖然他後來長得特別大,身高超過一米八,全家最高。轉眼之間,他大學畢業開始工作,有十餘年了。
從老大哥哥到老四妹妹,全都成家、有了孩子,惟獨老五小弟一直保持著單身身分。人生有些重要事情受時間限制,但是,現在的社會風氣不允許太直接地干涉別人的私生活,即使是家庭成員的。當事人又似乎不理會事情的嚴重性,讓長輩乾著急。
才一年前,小弟終於閃電結婚的對象,果然是初中時候的同班同學,年紀跟他一樣大,也同樣屬狗。以今天的標準,34歲結婚,35歲生第一個孩子,都不算特別晚。大家心中鬆了一口氣,祝福他們差一點「趕上了」。就這樣,父親、母親、新生兒,三口子全屬狗的小家庭今年將要成立了。小弟夫妻選擇了名牌聖母醫院為分娩場所。這次,新任母親和新生兒休息的地方會是陽光燦爛、燈光豐富且乾淨、漂亮的空間。我在心底下藏了三十五年的寂寞場景,終可抹去了。感謝新生命,以歡樂的經驗來更替寒酸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