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所辦公室內 ,所長徐泓剛剛才 把一個學生罵出辦公室。
文具部裡,中文系老師高大威與學生和行政人員共飲咖啡,輕鬆談笑。
辦公室中,學務長陳麗欣談到,一位因細故和同學爭吵而被打的同學打電話向母親說:「不要告訴別人,因為這對學校不好」時,不禁感動得潸然淚下。
像個大家庭般,誕生才三年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一共不過七百三十六個學生;正因為學生少,教職員與學生之間互動緊密。
先天背負的濃重僑教色彩,注定了暨南大學的與眾不同; 後天再被賦予配合南向政策及籌設亞太營運中心的重任,更使得暨大的設立從一開始就脫離不了為政策服務的目的。
重視僑教與東南亞研究
從系所的設立,或可窺出一些端倪;它在規畫時,就以僑生的需要為依歸。歷年來僑生選填的科系範圍幾乎包括了文、法、商、理、工、農、醫等一百一十七個科系,要滿足全部僑生的選修興趣,讓它們全都涵括在一所大學內,實在有其困難。同時,為使僑生學成回到僑居地有發展的機會,科系的設定以「實用」為原則。
依據這個原則,暨大規畫出人文、管理、科技、社會科學、教育、生物資源、醫學與藝術等八大學院;目前,已經成立了十個所八個系。這樣的規畫,使暨大在僑教之外,也朝綜合大學的路邁進。「一步一步來,不要追求fashion,」曾經擔任教育部政務次長的校長袁頌西指出,現階段希望將基本的科系一一建立,「不求快,以後再來談跨科系的program。」
要朝綜合大學發展,系所必須與他校明顯區隔,才有競爭的條件。因此,暨大有全國首創的「比較教育研究所」,與突出獨特研究方向設於歷史研究所的「華人華商研究」,以及經濟研究所的「經濟管理」導向和東亞研究。
研究中心更反映出以華僑為重心的特質;如「東南亞研究中心」及「語文教學研究中心」。東南亞研究中心加強對東南亞各國政經、人文、社會及族群關係研究,提供政府與產業界諮詢服務,加強我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語文教學研究中心,則負責訓練僑生及本地生的語言能力,並協助開設越語、馬來語、泰語等東南亞語言課程。
掌握學校發展大方向的袁頌西表示,由於重視僑教及東南亞研究的目標明確,若干系所便盡量往這個方向配合。
全國第一個遠距教學中心
「我們要培養的是本本實實的人才,」袁頌西說,「也要著重應用,念電機的不能連保險絲都不會修,」尤其是僑生更有這種需要,他們在這兒念完了,回去馬上要派上用場。
強調務實的做法落實在資訊、語文及科際整合三方面。
以資訊方面來說,一開始就成功地爭取到教育部同意將TANET(台灣學術網路)南投網路中心設在暨大。「學校還沒成立,網路中心已經設立,」電算中心主任黃國禎說。
現在地方上如南投縣教育局的網站,就掛在暨大的網路底下;此外還有十條專線連接縣內各高中、職校。另外暨大也和產業界合作,例如支援台中榮總資訊化。資訊管理研究所所長蔡錫鈞表示,這麼做「可以和地方互動、提升和地方的關係。」
學校裡則幾乎每棟建築物都鋪設線路,宿舍裡也可以上網,學生在BBS上的言論,秘書室每個禮拜都會彙整,交校務會議討論,校長也會想辦法解決。「我還沒有見過一個校長這麼重視學生在網站上的意見,別的學校了不起叫一個職員回一回就算了,」黃國禎佩服地說。他並指出,學校投注大量經費在資訊設備上,未來,網路可能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暨大還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遠距教學中心,下學期將對南開工專開「人工智慧」及「多媒體系統」兩門課,連遠在馬來西亞的一所大學也想與暨大進行網路教學。未來的教育學程,也可能利用遠距教學與彰化師範大學合作。
此外,全校大一都要念的「資訊系統與網路導論」,恐怕是目前全國唯一必修Java(電腦語言)與HTML(網頁製作)的。令一向以資訊聞名的元智工學院羨慕的是暨大的自動化系統;「沒有花半毛錢,都是老師和同學自己做出來的,」黃國禎說,「甚至有學校要求轉移系統給他們。」
「我們常辦學術研討會,其實,也是在為研究生的未來找出路,」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楊深坑笑著說,辦研討會也有它務實的目的。
研究獎助比台大還高
研究所的科際整合特色比較明顯,如東南亞研究,跨科系地整合數個相關領 域,共同進行;核心( 通識)課程的六大領域 :語文、電腦資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教育及生活教育,也在突出科際整合。
暨大又充分利用科際整合,把核心課程和輔系與雙學位結合起來。在核心課程(應修二十八學分)中,每一領域學生只要修兩個學分即可,六大領域共十二學分,其他十六學分可集中在單一領域。如此一來,學生可輕易修得輔系或雙學位。「我們把必修的課程減少,讓學生容易取得輔系或雙學位,」教務長孔慶華強調。
「教學之外,我們也鼓勵老師們多研究、多發表論文,提升研究水準,學校才能長久發展,也才能爭一席之地,」袁頌西期許老師們能兼顧教學與研究。這樣的期許也得到了初步的成果。孔慶華指出,「去年國科會的研究獎助,暨大得到九成,台大也才六成。」這無疑是最大的鼓勵。
此外,教育部還打算提高暨大的僑生比例,減少其他大學的僑生數量,讓暨大原來擔負的僑教任務益發明顯。
暨大發展上的問題,同樣也是許多新大學共同的問題。
哪裡急,錢就先用在哪裡
經費的受限,使得學校無法按照原先規畫的進度逐年建設,只能「哪裡急就先用在哪裡。」
以圖書館為例,原先設計的圖書資訊大樓遲遲未能動工,臨時的圖書館又緩不濟急,師生只能就近利用東海等中部大學的圖書館,有時甚至得到台北找書。「不過,書籍增加的速度已經算快了,我們將大部分的經費都分給系所,讓他們盡可能地購買各自所需的書,」圖書館館長楊瑩無奈地說,「圖書館雖然很重要,卻不是最迫切的。」
目前最迫切的莫過於宿舍不足。因此,第二期學生宿舍正趕工中,期望能解決眼前燃眉之急。「只要有申請,大致上都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袁頌西鬆了一口氣。
地理環境,是新大學的優點,也是缺點。「埔里正當山地與平地的交界處,人文環境與地理環境皆展現出獨特的風貌,這也是未來預備設置藝術學院的思考背景,」趙永茂指出,「孤立的環境,是沉潛學術的好地方,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功能。」
交通的阻絕,連開個學術研討會都不容易。不管從北或南來到埔里,沒有飛機、鐵路可搭,總得花上四、五個小時;連暨大到埔里這短短七公里的路程,公車業者也因不敷成本而不願意行駛。另外,孤立在台地上的暨大周邊沒有任何生活機能,只能靠埔里供應。
地處偏遠也讓師資的來源受到阻礙。來到暨大奠基的這批老師,幾乎都是衝著校長袁頌西的情面借調而來,留不留下來,對他們頗多掙扎。要放棄原有的優勢、留在暨大做開創性的工作,必須要有相當使命感,而他們也確是如此。只不過,若借調期滿時這批被充分授權的系所主管離開,後繼者能不能銜接,或者甚至改變原來的方向,都可能影響未來的發展。面對這樣的情勢,袁頌西頗有幾分把握地說,「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暨大如果不是袁校長,一定不會是現在的樣子,」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所長蕭全政肯定地說,「人,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暨南大學大學部成立至今才兩年,在現有的八個系中,已有五個系排名在全台前一百名內,肯定了這兩年來的努力。暨大的未來,除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更需要外在條件的配合。「期望在任內將學校的基礎奠好,」袁頌西如此自我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