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室內設計師潘英任約採訪時間,他隨性地說:「你當天早上再打給我,看我人在哪就約哪裡吧!」時間、地點都能夠隨性變動,果真是標準的藝術家性格。生活上如此,理財上,他也是從來不加以計畫的。
剛入這行時,潘英任是從工地主任開始做起。工作雖然辛苦,但收入可是比一般上班族高得多,有時候每個月可以有7萬多元的進帳。不過,賺得多、花得也多,以致於工作十多年下來,潘英任一毛錢也沒存到,有時候甚至還得跟朋友借錢應急。
「每天出門,口袋裡放的2、3千塊到了晚上就沒了,也不知道錢都花到哪去了?」隨便跟客戶吃個飯、喝個咖啡、買個小東西、坐計程車來回,錢在不知不覺間就用掉了,連去逛夜市,吃吃小攤子,潘英任一次也可以用上1、2千塊。
一天2 、3 千塊不以為意,算一算一個月下來也要5、6萬元。自己對錢沒概念,加上身邊的同事、朋友也都是這樣的個性,更使潘英任覺得:錢夠用就好,有錢沒那麼重要吧?總結工作十多年來,除了32歲結婚時被逼的、不得不買的房子外,潘英任的戶頭裡一直都是空空如也的。
「 醫療險」預存安家費
一直到38歲那年, 看著寶貝孩子漸漸長大,潘英任也驚覺到自己即將步入中年,這樣老是存不到錢,晚年生活實在很令人擔心。於是他找了保險業務員幫忙規畫:「我的錢進來容易、出去也容易,我常常看不到錢。你幫我想個辦法,像攔沙壩一樣幫我把錢留下來。」
之所以會選擇保險來做退休規畫,一是因為潘英任對錢、對理財完全沒概念,沒有時間研究太專業的投資商品;二是他認為,既然要做退休規畫,當然得保證錢一定要拿得回來,而不是整天擔心會不會有虧損的風險。
在專業的建議下,潘英任首先買的是癌症和意外險。因為是從建築業做起,他常常看到很多人一發生意外、摔下來就什麼都沒了,所以他非常重視保險。對潘英任來說,買意外險就像儲蓄一樣,出事了還有一筆錢可以資助家庭和小孩。現在買保險,等於是預先存下未來的醫療費或安家費。
「年金險」用來旅遊在退休規畫上面,潘英任選擇的是穩定的年金型保險,因為風險小,而且簡單方便。他年繳約12萬元,二十年後可領回200-300萬元,這筆錢潘英任預計用在退休後的出國旅遊上。
他的退休夢想, 就是每年可以出國兩趟,親自體驗當地的風土民情。「就像我上禮拜剛從韓國回來,你沒有到地下街, 看到年輕人眼中燃燒的熱情,你就不會回來靜坐。」
潘英任說。他有個客戶身價上億,在信義路精華地段有好幾棟房子,但卻騎腳踏車、吃路邊攤滷肉飯,看來就像個拾荒老人,而且更誇張的是,這個客戶從來沒出過國,錢全部都用在買房子、買土地上了。
潘英任覺得,這樣的退休生活絕對不是他想要的。因此他預計將透過年金型保單存下來的這筆錢,每年兩次,共約20萬元用在出外旅行上。
「租金」當退休生活費
至於退休後每個月的生活費怎麼來?他除了自己住的房子外,另外投資了不動產,預計用每個月房租的收入,來作生活開銷。
潘英任的觀念是,假設買了1000萬元的房子,因為環境的影響而降到800萬,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虧了200萬元,「但如果沒有逼自己去買房子,800萬是根本存不起來的。買房子等於是逼自己去存錢。」
有了完整的理財規畫, 現在潘英任用錢更為節省。每個月薪水進來,扣掉房貸、保險費的支出之外,剩下的部分才拿來零用。以前逛夜市花上千塊,現在100塊就夠了。就連採訪當天也約在市區的小公園,一毛錢都用不到。
「我存這點錢可能很多人不屑,但我不覺得怎麼樣,至少這些錢足夠讓我過舒服的日子。」了解了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潘英任現在終於體認到理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