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老旅館的新生之歌

北投文化旅店Solo Singer Inn》馬永欣

王維玲
user

王維玲

2013-03-01

瀏覽數 5,500+

老旅館的新生之歌
 

馬永欣的創業祕訣

1.新生老物件:旅館內8成的燈具超過半世紀歷史,都是現今很難找到的造型;每間客房的浴室門片,都是經過重新處理的台灣老檜木,散發出歷久彌新的香氣。

2.連結在地文化:每天早上,在北投酒家及那卡西文化下產生的摩托車快遞會送來熱騰騰的早餐,都是在地人最愛的好味道;享受過在地咖啡及烘焙達人提供的食物,再跟著文史工作者走訪私房景點。

3.慢板的閱讀:房間沒有電視,而是擺著房間設計者精心挑選的書,從張愛玲、村上春樹到金庸小說,邀請旅人放慢享受,享受久違的閱讀樂趣。

4.自己的房間:邀請18位藝術家及2位策展人設計布置房間,讓藝術文化與老房間激盪出新面貌。

5.巷弄生活感:在新舊建築交疊的巷弄裡,既隔絕了大馬路的人潮喧囂,卻又充滿各種微小的生活氣味,巷口鄰居聊天的聲音、隔壁飄來的炒菜香,讓旅客體驗最單純的傳統巷弄鄰里生活。

就是懷念「巷口阿嬤的聲音」,吸引Solo Singer Inn創辦人馬永欣回來了,她重建了北投的老旅舍,並拿下2012年台北市「老屋新生大獎」特別獎。

什麼是屬於台灣的文化?台灣能帶給國際旅客什麼不同的旅行體驗?如何找回消逝的台灣記憶,讓更多人回頭認識自己腳下的土地?

這是Solo Singer Inn創辦人馬永欣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台大會計系畢業後,馬永欣到歐洲與拉丁美洲旅行一年,看過世界最美的建築與景色,最終停駐在她心中的,卻是巷口阿嬤聊天的平凡景象。她才領悟到,再美的景色,少了與自身的文化與情感連結,也只是明信片般的無意義風景。

30歲之前,馬永欣做出人生選擇,就是因為懷念「巷口阿嬤的聲音」,她辭去薪資優渥的大陸業務工作,將她生命中最熱愛的旅行與對台灣的情感結合,讓一間老舊溫泉旅館,轉生改建成文化旅舍。旅行+文化+藝術+設計+生活創意,連結地方巷弄的情感,優雅自信地展現台灣在地巷弄生活精神。

順著曲折彷若迷宮的北投溫泉路走,沿路放學的小朋友邊拍著球走路回家、兩個阿嬤在路邊大聲聊天;北投特有的「摩的」(摩托車限時專送)穿梭在上下坡,接送的不是唱藝小姐,而是出門買菜的老太太以及趕著要上課的小學生。

轉進一條車子開不進來的狹小巷弄,由老旅店改建而成的Solo Singer Inn 隱身其中,門口高掛用竹簍改造而成的燈罩,輻射出溫暖黃光,靜靜等待旅人歸來。

平凡卻真實生活氣味,這是馬永欣魂牽夢縈的場景,自台大會計系畢業後,她用1年的時間走遍歐洲及拉丁美洲,從法國到倫敦、布拉格到柏林,看了上百座教堂及小酒館後,馬永欣卻開始懷念台灣俗民生活的樣貌。

旅程結束後,馬永欣在大陸擔任文教產業業務,薪水優渥,但是當她即將30歲時,馬永欣開始思考:什麼是自己一生的志業?她的答案是「旅行」。出自於對旅行與對台灣的愛,馬永欣毅然決定回到台灣,啟動老旅社復興計畫,她寄出上百封信向全台老旅館尋求合作,唯一回覆的是位於北投的賓城旅社,因為老闆娘誤以為她是台北市政府的人。

這個美麗的錯誤帶出了一個老旅館復興的動人故事。當時傳統老舊的賓城旅社已不敵企業化經營的飯店,下一代又不願接手,老闆娘本已打算歇業,這時馬永欣與老闆娘簽下15年租約,將50年老旅館重新改造,轉型成連結北投巷弄特色的文化旅社。

Solo Singer Inn 從2012 年9月營運至今,吸引許多國際旅客及名人造訪,包括日本無印良品第一代設計師代島法子、墨西哥紀錄片導演貢薩雷斯都曾特地造訪,更在2012 年獲得台北市「老屋新生大獎」特別獎。

保留歷史與故事 讓老屋開新花

走進旅館大廳,復古白綠相間大理石地板、紅磚瓦木樑,角落擺著老式電話交換機,木箱上有紅紅綠綠的按鈕,黑色搖把散發出經過歲月沉潛的古樸風格,令訪客彷彿穿過時光隧道,在悠閒緩慢氛圍中逐漸放鬆。

馬永欣與團隊投資千萬改建旅館,除了更換用了幾十年的水電管線及調整房間陳設之外,花了很大的力氣保留原本的格局及老物件,老旅館8 成的老燈罩被留在原本位置,持續照亮旅客;老鐵窗改為花架,綠色新芽攀爬蔓延;拆建下來超過半世紀歷史的老木材,重新成為旅館的地板及家具;浴室木門上裝著馬永欣自歐洲帶回超過百年歷史的雕花老門把,歐洲、台灣、日本的建築風格奇妙地相容、協調。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有人笑她傻,投資千萬,已經足以在原地重蓋一棟旅館,為什麼馬永欣卻寧願保留原本的格局?因為在她心中,這些家具及擺設背後的歷史與故事,才是這間旅館最美麗的珍貴價值。

大廳地板鋪設大理石和蛇紋岩現今早已禁採,早期扎實細緻的作工,讓地磚可以不斷打磨拋光,用上百年都沒問題;拆除天花板的矽酸鈣板,赫然出現連老闆娘都不知道的美麗紅屋瓦;一層層拆下旅社舊壁紙時,才發現過去的壁紙不是印好貼上,而是先刷一層油漆,然後再用滾輪把印花印上去。

解構老旅館,就像解構台灣過去的歷史。當原本頹疲的老建築轉換成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的價值,是經營團隊最有成就感的事。

文化新詮釋 打造屬於自己的房間

作為一個經營者,除了延續老房子的氣味之外,還要思考如何賦與旅館新的價值及生命。全台興起老屋再造熱潮,Solo Singer Inn 如何走出差異化?馬永欣獨闢蹊徑,引入文化界資源,邀請北投文史工作者、導演、藝術家及作家認養房間裝潢布置,舉辦「自己的房間」特展,未開幕就吸引大批媒體報導,迅速打開知名度。

每個房間,都有不同的創作故事。北投文史工作者楊燁在牆面放了他收藏的台灣早期結婚證書和紙娃娃玩具;剪紙藝術家古國萱將旅店老舊牆壁上斑駁壁紙的Logo,剪成如窗花般的作品;作家駱以軍印輸出自己的小說手稿,貼滿8 坪大的牆壁,並在房間內擺放作家寫作時最需要的打字機...。

每間房間都沒有電視,馬永欣笑著說,當初老闆娘曾大力反對,但是Solo Singer Inn 希望帶給旅人一個可以安靜閱讀、思考、沉澱的空間,只要靜下心,就可聽到窗外鳥兒歡快的鳴叫聲,聞到隔壁鄰居飄來的飯菜香,這是真正屬於生活的聲音氣味,反而能令人真正放鬆。

在Solo Singer Inn,藏著一個旅客口耳相傳的祕密角落。在3 樓陽台上,有個架高1 公尺的舊式水塔,在施工期間,馬永欣看到有師傅在下大雨時躲在裡面抽菸,「看起來很像水濂洞,很適合冥想」,所以她靈機一動,鋪上木頭地板,擺上精油,每個旅客都搶著躲在裡面靜坐,享受一段屬於自己的好時光。

新舊融合,讓破舊陰暗的老屋擁有新的生命,持續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對話,持續寫下新的故事。

不只是旅館 而是在地文化的資源整合平台

北投除了溫泉,你還會想到什麼? Solo Singer Inn 的熱心掌櫃會介紹客人逛傳統市場、搭野狼摩托車、吃肉羹湯早餐、在露天陽台上聊天,體會在地文化人情味。

馬永欣很清楚,想在競爭激烈的特色旅館中立足,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特色。Solo Singer Inn 本身並沒有溫泉,偏偏大家對北投的主要印象就是溫泉旅館,怎麼走出另一條路?

Solo Singer Inn 經營團隊都不是北投在地人,所以想要挖掘北投的深度,一定要藉助許多在地文史工作者及音樂家,訪談後,馬永欣才發現北投在清代已是繁榮的商業區,日據時代開發溫泉後,明星、旅客、酒女川流不息,即使紙醉金迷的過往榮光不再,卻留下豐富的巷弄文化。

「我們不只提供舒適的居住空間,更將自己定位成整合北投觀光及在地文化的平台。」馬永欣說。沒有溫泉?那就和北投著名的瀧乃湯、三二行館合作,推出結合摩的、溫泉、公共澡堂的旅遊行程,貼心的管家還會幫你準備浴巾及泡湯提袋。

Solo Singer Inn 以旅店為核心,向外輻射連結在地文化,擴大服務面向,反而將自己做大。馬永欣細數,每天早上摩的會送來當地知名傳統早餐,北投在地咖啡達人詹兆仁現煮的早餐咖啡、由在地烘焙達人限量製作迎賓點心與麵包,成為一天行程的能量來源。

為讓旅客深入當地文化,Solo Singer Inn 也與北投在地文史工作者及藝術家合作,舉行巷弄私房導覽,引領國內外旅人、本地與外地人,重新聚焦老北投巷弄風華。

此外,Solo Singer Inn 每個月在客房裡舉辦文化沙龍,從那卡西歌手講唱會、日本建築師藤英彰、插畫家福田榮談國際設計,主題包羅萬象,深化旅店文化氣息,知名民謠歌手陳明章的工作室距離Solo Singer Inn 只有3分鐘路程,常帶朋友來參觀,成為另一個驚喜亮點。

目前Solo Singer Inn 的外國旅客占了8成,其中不乏設計師、導演等藝文界人士。一方面是國外對這種修復概念的旅館接受度高,更重要的是Solo Singer Inn 深入當地文化,對旅客而言,五星級大飯店、Shopping Mall早已不特別。「在巷弄迷路、聽街口阿嬤聊天的聲音,才是最有特色的旅行經驗,」馬永欣充滿自信地說。

將文創精神注入老屋,結合在地文化,Solo SingerInn 讓旅行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體驗,背後更動人的,則是這群熱血年輕人推廣在地精神的夢想。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