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搶修不及格的健康學分

大塊文化董事長 郝明義

楊倩蓉
user

楊倩蓉

2007-02-01

瀏覽數 3,350+

搶修不及格的健康學分
 

在閱讀的領域裡,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在其關係企業「網路與書」出版社,策畫了一系列有關探討閱讀方面的好書,讓許多愛書人回味無窮。

請郝明義談閱讀,絕對是當之無愧的,但是郝明義卻念了一段他在2003年撰寫的一篇有關《健康知識的三個現象》的文章給我們聽, 當時他寫道:「我們很容易終其一生都在迴避,甚至逃避對自己健康的認識與知識。」念到這裡,郝明義闔上書本自嘲地笑了笑說,現在看這段文章,覺得很諷刺,當時沒有切身面臨健康的危機,所以即使寫了這篇文章,對健康知識的渴求力畢竟還是不強。

書到用時方恨少

2006年12月,郝明義出版了一本新書《那一百零八天》,他以病人家屬的親身經歷,娓娓道來他在陪伴妻子就醫的過程,其中對於自己面臨摯愛生病卻束手無策,以及病急亂投醫的心路歷程,坦白地令讀者驚奇。

這本新書證實了2006年初出版界流傳的傳言,有關郝明義的妻子罹患了奇特的病,但是真相如何,沒有人知道。事隔一年,讀者總算從這本書了解郝明義妻子病情的來龍去脈,還發現,即使在出版界以精準眼光著稱,且擁有十分豐沛的國際視野與閱讀經驗的郝明義,自己都承認過去對於健康知識的閱讀實在太少,一旦真正面臨健康的威脅,才真正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

關於閱讀, 今年已經50歲的郝明義說,到了他這樣的年紀,基本上閱讀習慣已經定型了,想看的書與想補充知識的書大致有一定的方向,但是現在他正在重讀有關健康知識的書籍,從最基本的方向開始閱讀,例如營養是什麼東西,身為大塊文化的董事長,他也開始思考未來開發有關醫學健康的大眾化書籍。

最重要的總被忽略

經過這場歷時一年、家人患病的風波,讓郝明義對知識的閱讀有了更新的體會,就連他的好友、《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文化新聞中心主任馮光遠也在閱讀他這本書之後,趕緊提醒醫藥版編輯,關於健康知識一定要好好地做,因為它太重要又太容易被忽略。

我們很難從郝明義現在的神色裡,搜尋到過去一年來驚心動魄的陪伴就醫經驗,但是從書中可以看到他三次十萬火急送妻子住院,特別是第一次在不知病因的情況,歷經住院、轉院,除了求助西醫,尋找各種偏方,甚至還將中醫請到醫院來為妻子就診,造成幫倒忙的嚴重情況。「簡直是白癡才會做出這種事情!」郝明義這麼責備自己,當時他的心慌可想而知。

後來經過多番波折,終於證明郝明義妻子罹患的是自體免疫的疾病,30歲以上的女性特別容易罹患。繞了一大圈,他不無感慨地說,有一句話我們從小都琅琅上口:「健康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奇怪的是,多數人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不斷破壞自己的健康,甚至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關於人類的這種反作用力傾向,博學強記的郝明義指出,難怪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就曾說過:「人類就是有一種努力遠離知識的傾向。」意思即是,整個人類歷史雖然不斷努力使知識可以更方便、普及;但是每當有新發明普及又便利時,又會有想脫離遠離它的反作用力,就像是大家都知道健康很重要,但是卻又不太去接觸跟自己健康有關的事,連閱讀也不例外。

將一週當成一生

郝明義說,目前他沒有辦法推薦與健康知識有關的書籍給年輕朋友做參考,因為他自己也正在起步的階段,但是關於生活態度,他很想給年輕朋友一些建議。

有一次他訪問意識形態廣告公司董事長鄭松茂,聽到他提起微型人生的概念,心下十分贊同。微型人生的概念就是把一週的時間當成一生來對待,週一到週五你可以盡情去忙碌你的工作,但是週休二日就要當做退休以後的時間,好好地享受生活,這種過法才不會錯過生命中太多的事情。

或許是有感於現在的風氣,多是鼓勵年輕一代要在幾歲之前賺到一筆財富或完成工作目標,然後幾歲以後再享受賺取的財富,但是郝明義建議,生活安排不能用線性去思考,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一年多前,49歲的他在面臨妻子生重病的打擊時,差點就熬不過去。

正如過去郝明義強調閱讀必須像飲食一樣,既要重質,更要求均衡;現在對於生活,他也開始抱持工作與生活應該要兼顧的態度。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