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生來都有顆有創意的心,但隨著年歲增長,由於受到社會化的影響,並接受了正式教育,許多人心中的創意潛能就逐漸埋沒了。然而我們深知,想在任何專業領域或產業成功,創意都是極為關鍵的,創意思考已促成了無數企業的崛起,以及持續性的成功,從臉書(facebook)到Google的崛起,或是寶僑(P&G)和奇異(GE)根基的永續穩固,都是如此。
學生常會到史丹佛大學的「d. 設計學院」(d. school)取經,以發展自己的創意能力,這是本文作者之一大衛‧凱利創辦的;顧客也是基於相同的原因,才會向我們的設計和創新顧問機構IDEO求助。不過長久以來,我們體認到,我們的工作並不在教他們什麼是創意,而在幫他們重新發掘自己的創意自信心,就是那種自然而然想出新構想,並勇於嘗試這些新構想的能力。我們的做法,是提供策略,幫他們克服4 種令最多人卻步的恐懼:對渾沌未知的恐懼、被評斷的恐懼、對踏出第一步的恐懼,還有對失控的恐懼。
你可能會說,說時容易做時難。但我們知道,要讓人們克服自己最深層的恐懼,也不是不可能的。我們幫人們戰勝恐懼、找回創意基因的方法是:你把挑戰細分成一個一個的小階段,再從闖過重重關卡的過程中建立自信心。創意不只是你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需要練習的。在剛開始練習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有點不自在;但這種不適感很快會消失,全新的自信和能力會隨之而來。
恐懼1:對渾沌未知的恐懼
在商業領域,創意思考從對顧客展開同理心開始;而且,光是坐在辦公室裡,是沒辦法展現這類長才的。是的,待在辦公室裡,讓人覺得既舒適又安全;資訊總是來自同一批消息來源,相互矛盾的資料要不是被消去,就是被忽視。外在的世界顯得混亂許多,然而,正是在這樣的世界裡,你才能找到洞察力,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性發展。只要肯在不做任何預設的情況下,冒險學些新東西,新的資訊就會在你眼前展現,也能幫你發覺那些不明顯的需求。
例如d. 設計學院的學生郭薩里(Akshay Kothari)和古坡塔(Ankit Gupta),修了一門名為「發射台」(LauchPad)的課程,必須要在10週內,從無到有地創立一家公司。這兩位學生相當聰明、分析能力又強,但超級害羞。他們後來還是選擇跨出去著手執行計畫,開始穿梭在當地的咖啡店,逐漸克服了找陌生人攀談的尷尬感,四處找人來試用產品原型,並收集使用意見,改善產品。幾個月後,這項取名為Pulse News 的iPad 應用程式,在蘋果的全球發展人大會上獲得賈伯斯讚揚,並榮登蘋果50 大原創應用程式名品堂(App Store Hall of Fame)。
探索「混亂未知」領域的人,不該只有創業家和產品研發人員而已。資深經理人也應直接面對混亂世界,傾聽那些人說什麼。康尼格拉食品公司(ConAgra Foods)研究、品質暨創新部門執行副總裁波里斯(Al Bolles)說:「在好幾年前,要把我的高階主管團隊請出辦公室,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現在,我們很常往外面的世界探索,到顧客的住家領域去拜訪,好收集一些可以獲悉他們真正需求的資訊。」
恐懼2:被評斷的恐懼
許多人都同意,當我們在學滑雪這類新事物時,別人會看到我們不斷摔倒,一直到技巧熟練為止。然而,身處商業世界的我們,卻無法冒這種險。因為害怕老闆或同事看到自己失敗,我們修正自己的言行、扼殺那些可能有創意的構想。
一般人難以展現創意,大半困難在於他抗拒對自己做出評斷。如果你可以傾聽自己的直覺,不管好壞,都能擁抱更多自己的想法,就已經克服了一大部分的恐懼。
所以,在你有構想時,好好抓住它們,用一些系統性的方式記錄在筆記本裡,而不是讓它們在你腦子裡轉一轉,之後不留下一點痕跡。你可以在淋浴間放一個白板、一支白板筆;或是每天在行事曆裡規畫一個「空餘時間」,讓自己進行思考,出去散散步,或是做些白日夢。當你想要收集一些構想的時候,把目標訂在100個,而不是10個。先別急著做價值判斷,你會驚訝地發現一個星期後,自己竟能累積這麼多構想,而且裡面還有很多是你喜歡的想法。
此外,當你要給些回饋想法時,試著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你可以鼓勵同事也這樣做。在d.設計學院裡,我們的回饋往往都是以「我喜歡....」為開頭,再進入「我希望....」的部分,而不是只下一堆如「我想這永遠不可行」等澆人冷水的價值判斷。給予的意見都是用正面評價當開頭,然後用第一人稱的方式,開始加入一些建議,你可以說:「這只是我的意見,而我想幫助你....」這種表達方式,會讓聽的人較容易接受你的建議。
恐懼3:對踏出第一步的恐懼
即使我們想要擁抱創意的構想,實際付諸行動起來也很令人恐懼。為了克服這種怠惰,有好的構想是不夠的,你必須停止不斷地規畫,放手去做就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避免聚焦在整體龐大的工作量,而把心思放在找出馬上可以完成的一小部分工作。
在商業情境裡,你可以藉著問以下的問題,鼓勵自己踏出第一步:有什麼成本低的測試可以做?要達到那個遠大的目標,可有什麼最快、最便宜的方式能有些進度?或者,你可以給自己一個瘋狂的截止日期,就像廣播電台WNYC資深編輯基夫(John Keefe)一樣。基夫的同事跟他抱怨說,她媽媽老是要在不知公車何時來的情況下,在車站苦等。如果你在交通局工作,老闆把這項任務丟給你,你會承諾要花多久時間?6週?10週?並不在交通局上班的基夫說:「給我1天時間完成。」他弄來一支免付費電話號碼,想辦法查到公車即時動態資料,然後把資料跟文字轉語音的技術做結合。24小時內,他已經設好一套服務,讓想搭公車的人可以撥電話進去、輸入公車站代號,然後,語音會告知即將抵達的公車目前的所在位置。他說:「我認為,把設計構想付諸實現的最有效方式,是設法把成品秀出來,而不單單只是談論構想而已。」
我們的座右銘是:「別光想著要完全做好準備,先開始做了再說!」萬事起頭難,如果你把第一步設定成只是一個小小的一步,而且逼自己現在就要跨出去,那麼,踏出這第一步就不那麼令人發抖了。
恐懼4:對失控的恐懼
自信心並不只是指覺得你自己的想法很棒,同時還包含願意虛心放開不會成功的構想,接受他人的好構想。當你跳脫現狀,選擇用與人協調的方式做事,就是在犧牲自己對產品、團隊、事業的控制力。不過,走創意的路,得到的會比犧牲的還多。同樣地,你可以從小處著手。
如果你正面臨一項困難的挑戰,可以試著找些跟主題較不相干的人來開會討論。或是,打破每週會議的常規,讓與會成員裡最資淺的人來擬訂議程,並主持會議。試著鬆開你原先的掌控,並運用不同的觀點。
捷藍航空(JetBlue Airways) 機場規畫總監希米(Bonny Simi)有個類似的例子。2007 年,一場冰風暴讓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關閉了6 小時,捷藍航空的班機也因此停飛了整整6 天。每個人都知道有些操作上的問題需要解決,但沒有人知道究竟該怎麼做。剛從d. 設計學院修完課的希米,建議捷藍從下而上,而不是由上而下地找出解除危機的方式。
首先,她在1天之內,召集了最前線120 位員工,包括駕駛員、空服員、調度員、坡道工作人員等。然後,她開始列出他們為恢復班機正常起降應有的行動,並用黃色的便利貼標示出來,也找出他們面臨的挑戰,用粉紅色的便利貼標示。一天下來,希米這個從基層開始找處理問題的團隊,已經得到了很多深刻的見解,而且馬上動了起來。這個分工合作的團隊,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檢討上千張的粉紅色便利貼,用有創意的方式來解決每個難題。由於希米肯接受眾志成城的想法,團隊成就可獲得的回報,遠超於她自己能獨立完成的。現在,面對重大的航班危機時,捷藍航空重新上軌道的速度,已經比其他航空公司來得快。
一小步一小步前進
就如同郭薩里、古坡塔、基夫和希米一樣,許多人對渾沌未知的恐懼、被評斷的恐懼、對踏出第一步的恐懼,還有對失控的恐懼,可能已經阻礙了他們創新的道路。不過,經過努力,他們克服了恐懼,重新發掘自己的創意自信,而且為這個世界做了些改變。匈牙利作家康拉德(Gyorgy Konrad)曾說:「勇氣是由一小步一小步累積而來的。」(Courage is only the accumulation of small steps)所以,千萬不要愣在起點遲遲不前進。拋開你的恐懼,從今天就開始訓練自己的創意自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