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從法國回來時,發現台灣人喜歡把喝葡萄酒當做一個鐵律來喝,我真的碰到這樣的人,喝紅酒時要先放溫度計量它的溫度,但這是法國標準,不要照單全收,因為台灣有不同環境溫度,得搭配不同烹調方式,更不要認為白酒就是要配白肉,紅酒就是要配紅肉。
如果按照我的方式,參加公司舉辦的派對時,我會帶還算是有一點深度的白葡萄酒,如果你想帶紅酒也可以,找比較輕鬆的紅酒而不是口味過於厚重的紅酒,最好的方式是你能事先知道派對的主菜是什麼,再根據主菜是西式還是中式口味來決定你要帶的葡萄酒。
帶酒也帶知識,創造社交話題
帶葡萄酒參加派對必須記住一個重點,就是不僅要帶酒,也要帶知識去。你可以事先在家裡閱讀你帶的這瓶酒背後的知識,包括它的產區、年份與背後故事等,而且盡量不要是普通知識,這樣你在派對上就可以跟大家分享這瓶酒的故事,也可以在社交過程中產生話題,而不是拿出很貴的葡萄酒,告訴大家價錢後就沒有下文了,只會顯得你的淺薄。
如果你帶對了酒又帶來了談話的資料,隔天你的老闆可能就會感興趣地進一步問你選酒的原則是什麼,下次公司有派對時,老闆第一個想邀的就是你;又或者你的朋友下一次聚會時也會再度邀請你,因為你創造了話題,你因此在社交中開拓了自己人脈機會。
更理想的方式是,當你與大家分享酒的知識時,能夠讓懂酒的人對你認同、半懂的人對你感興趣、不懂的人也可以吸收新知,這樣就夠了。我碰到很多人帶酒去社交,很快就一刀切入「識酒」的主題,對於不懂酒的人立刻嗤之以鼻,結果反而讓自己在社交上無法拓展人脈機會。
現在台灣年輕一代多少都會接觸葡萄酒,但是我覺得對年輕人最危險的地方就是,常常只在知識上面認識葡萄酒,而不是從經驗裡認識;如果只是朋友聚會,或許可以用你的知識跟大家一起去試酒;但是如果對象是老闆,千萬不要拿知識來試酒,或是用價錢來選擇酒,因為在派對的場合上,你帶的葡萄酒馬上就要開瓶了,如果你只憑知識選酒,很可能透露你的無知而已,當別人問你為什麼要帶這瓶葡萄酒,它的口感如何時,你就啞口無言了。
善用工具,開酒也可以很優雅
葡萄酒的開瓶器都附有一把刀,你可以用這把小刀很優雅地將酒鞘輕輕劃一道圈,就能很容易將包覆在瓶口軟木塞的外層撕開。很多人都很粗魯地從下面撕開,結果撕得很難看,其實,你可以開得很優雅,所謂社交,就是大方、優雅,很粗魯就不對了。
開瓶時,如果葡萄酒的年代久遠,上面會一層黴菌,你可以用桌布輕輕一拭。很多人用開瓶器是直接向下旋轉,開瓶時順便就把軟木塞挖碎,再用力拔出,很難看。正確應該將開瓶器45度斜角鑽進去,這樣才不會挖破軟木塞,進去之後再用開瓶器兩側的槓桿原理把它拉出,就很容易開了。如果你用錯了,真是讓當初設計開瓶器的人覺得拋媚眼給瞎子看。
主人先把關,舌間輪轉評酒質
開瓶後,拿瓶時要把標籤這一面向外,讓任何喝酒的人都知道你倒的是什麼酒,也代表你沒有下毒。這時候,如果你是派對主人,你要先倒一點葡萄酒在自己的杯子裡,如果是服務生開的話,就要先倒給主人,而且倒酒時要稍微轉一下瓶子,不要讓酒液滴下來。先倒給主人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開瓶時可能會有木屑漂浮在上面,所以主人要自己喝。第二是怕酒在儲存的過程中壞掉,所以自己要先試嚐。
品嚐葡萄酒有很多方式,其中之一,首先,你要先聞一下它的香味,看看它的色澤,最後你要嚐一下,含一口葡萄酒在舌頭的各個部位輪轉一遍,因為舌頭的味蕾敏感度各處不同,舌尖對甜味敏感、舌緣對酸味敏感、舌根對苦味與澀味敏感,所以要評量一瓶酒,必須知道它均不均衡。但也不意味著整晚宴會都要這樣喝,而是第一杯的時候建議如此。當主人的你品嚐完第一口之後就不應該再喝了,而是開始幫大家倒酒,倒完了再幫自己倒。
正確拿酒杯,保持美酒好滋味
倒酒時最多只能倒酒杯的三分之一或是二分之一弱,因為要留很多空間讓酒的香味出來,所以葡萄酒杯雖大但是不能倒多,但是很多人會倒滿,這是很誇張的。記得拿酒杯時,因為葡萄酒對溫度相當敏感,所以飲酒的人要拿下面的柄,葡萄酒杯的設計原理其來有自,下面長長的柄就是給飲酒的人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