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我代表學校參加這邊一年一度的Stockholm Furniture Fair(斯德哥爾摩家具及燈飾展)。一盞一盞各具特色的桌燈、壁燈、吊燈在會場上發出溫暖的燈光,在瑞典日光短少的月份舉辦這樣的展覽,也略微透露出北歐人對光線的渴求。
設計新銳各出奇招
瑞典斯德哥爾摩家具展是北歐頗負盛名的展覽,很具指標性;不管是各大廠商,還是頂尖的新銳設計師,在這段期間都摩拳擦掌爭相飆創意。尤其近幾年國際間興起北歐熱,想一窺北歐設計風格,斯德哥爾摩更是不可不去之處。
在展覽的規畫上,處處可見瑞典人的細心,以及對環保付出的努力。今年新銳設計師展區GreenHouse的靈感,不但來自老式村落生活,更讓人與人之間可以親密地連結,整個區域就像是一個小村莊,村莊裡的廣場成為人與人聚集、溝通的場所。建築師MattiStåhlbom和Gabriella Gustafson期望參與者能透過交流建立新的人際網,讓許多新銳設計師增加自己的曝光度。
除了構想吸引人,整個展覽區就像放大的房屋模型,材料取自於易回收、堅固又好發揮創意的厚紙版及木材框架。每位設計師都能依喜好任意改變攤位顏色及陳設,使整體整齊又富有濃厚個人特色,成為整個展場中最亮眼的角落。
參展的廠商和設計師當中也不乏品味、功能兼具的永續設計產品,像是設計系學生Sara Wessman就從地球暖化問題中省思:「在未來,雪是否只會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從這個角度發想,創造出「Made By Snow」(雪做的地毯)。她藉由隨處可得的馬鈴薯澱粉及人造皮草,做出雪一般的觸感,使用者踩在地毯上也能想起走在雪地裡的情境,進而感受地球日漸暖化的警訊。
來自Kalmar 大學的Mats Gylldorff設計了孩童座椅,極具巧思地融合了簡單的外型和由完全回收紙壓縮的紙版素材,其材質特性與常見的木質夾板相近。孩童的專用家具本來壽命就很短,他的設計讓家具因為小孩長大而變得不適用
的時候,可以再次回收,他認為囤積不需要的物品不能夠解決問題,反而會為了要達到囤積的目的而把住家愈蓋愈大,浪費許多能源。從「Less is more」極簡設計哲學延伸的概念除了實用又環保,也讓小朋友能夠隨心所欲地在小椅子上塗鴉。
台灣品牌應被重視
在新銳設計師展區,我也認識了台灣設計師陳宏銘。還在工業設計學校唸研究所的他,已經和同班同學成立了「Chen & Karlsson工作室」。他的作品中帶有北歐特有的簡約,與善用天然素材的風格,受到當地多家設計刊物推薦。
但在初嘗成功滋味的背後,他也感覺到一位台灣設計師在外地的壓力。台灣的設計師在國際的能見度低,許多人對台灣的印象,還停留在製造、加工的時代,相較之下,來自北歐國家的設計較受到市場青睞。他說:「這跟商品本身的
品質和功能是否優良無關。」同樣的東西,冠上來自瑞典或來自台灣,似乎有天壤之別,後者甚至不見得會有加分的作用。
這就是國家品牌的力量,當台灣絕大多數廠商還沉醉在龐大的代工生意時,也塑造出台灣只是個代工的國家形象;即使台灣已經有優秀的設計家冒出頭,也有廠商步上自創品牌之路,但是巨大的代工形象,仍然讓台灣優秀設計家的作品顯得孤單又無助。
在瑞典求學的這段時間,我總深刻體會,這個國家能成功在設計界占有一席之地,不是沒有原因;除了歸功於在各個領域才華洋溢的設計師們,當然業界、學界及政府三方面,有系統地培育、輔助人才,每個環結都能夠發揮最大效益,才是成功背後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