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穿越風暴,台商不倒?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1998-01-05

瀏覽數 14,200+

穿越風暴,台商不倒?
 

本文出自 1998 / 1月號雜誌 1998大趨勢──換軌的年代

去年七月,夏日炎炎的東南亞悄悄捲起一股金融冰風暴,泰國首當其衝,然後橫掃東南亞各國,再沿著太平洋西緣向北襲擊台灣、香港 ,乃至韓國、日本,災情慘重。四小龍中唯一躋身「富國俱樂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韓國,忍著「國恥」的心情,繼印尼、泰國之後,向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求援。

在IMF外援介入下,暫時壓制了東亞金融風暴的威力,但一場馬拉松式的企業體質淘汰賽才剛要揭開序幕。

這場競賽考驗的是各國和企業「內外兼修」的能力,也就是國家和企業內部產業升級的能力,以及向外全球化布局的能力。這也是一場持久的馬拉松賽,在前幾回合落居下風的國家,經過休養生息、調整體質後,未嘗沒有再展雄風的機會。

在這場競賽中,台灣和東亞的前景究竟如何?台灣在金融風暴中相對受傷較輕,但與「重災區」東南亞和韓國的經貿關係密切;他們低迷的經濟對台灣造成什麼影響?這次風暴又帶給台灣什麼啟示?

在東亞投資利弊互現

《遠見》雜誌共訪問了十家在東南亞投資規模較大、且多半與韓國有競爭關係的大型企業(皆為國內上市公司) ,嘗試從台商的角度來瞭解這些問題。這些台商屬於資訊、電子以及紡織人造纖維等產業。

綜合這十家相當具代表性企業的看法,台商的實力與機會相對較佳。一半以上的受訪者對東南亞長期前景仍看好,而且東南亞台商多以出口為主,東南亞貨幣貶值有助於提升台商的出口競爭力。以個別國家來看,有七家受訪者看好該公司投資所在國的前景,包括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

至於與台灣在多項產業是競爭對手的韓國深陷經濟泥沼,受訪者多認為對台灣是「短空長多」。短期在市場上有韓商發動削價戰的壓力,未來則因韓商長期投資能力減弱,有利台商擺脫韓商纏鬥。

台灣與東南亞的投資、貿易關係密切。一九八○年代台商開始大量對外投資,東協五國(星、馬、泰、菲、印尼)是初期最重要的投資地點。經濟部統計,到去年六月為止,台商對東協五國累積投資金額達三百二十九億美元;去年一至十一月,我國對東協五國貿易總額為兩百五十五億六千多萬美元,約占我國對外貿易的一二—一三﹪。

東南亞經濟受創對台灣的效應已現端倪,去年底台灣對東南亞部分國家的出口開始衰退。根據財政部海關進出口統計,去年十一月台灣出口較前年十一月成長一一﹪,但對東亞國家如日本、韓國、泰國與印尼等的出口都衰減,其中對泰國和印尼出口分別負成長一八.二﹪和一.九﹪。

經濟部國貿局第四組組長吳新華表示,東亞金融風暴對我國外貿影響的後續發展,將持續觀察至今年上半年。

至於對台商在當地投資事業的影響,綜合受訪台商的意見,對台商不利之處包括:台商在當地的資產價值縮水、匯兌損失、內銷市場萎縮等;對台商有利之處為:台商在東南亞以外銷為主,東南亞幣值大貶,投資擴廠成本降低,且出口競爭力提高,甚至可與中國大陸的廠商競爭、抗衡。

監視器大廠明E電腦公司在馬來西亞檳城設廠生產較低階的監視器和光碟機。明E總經理李焜耀表示,馬幣貶值,反而有利在馬來西亞投資的台商提高出口競爭力,拉近與大陸台商的距離。

對於東南亞未來的前景,長期仍看好東南亞的台商認為,泡沫經濟雖已破滅,但當初吸引廠商赴東南亞投資的條件幾乎都還在,例如對外資的優惠、低廉的成本等,只是需要時間調適。「總有一天東南亞的經濟還是會調回來,」宏E電腦公司董事長施振榮說。

旭麗電子公司協理余敬倫也認為,金融風暴提供東南亞國家一個調整結構的機會,在兩、三年後,應會回升到過去的水準。

至於不看好東南亞的台商最主要的考量、也是未來東南亞能否再展雄風的關鍵——產業升級的能力。台安電機公司高級主管就指出 ,東南亞的效率低、基礎工業欠佳 、人才不足 ,使得產業升級困難。

台韓競爭短空長多

韓國的情況與東南亞不同。東南亞是台商重要的海外生產據點、全球布局的一環;韓國則是台商在多項產業裡的強勁競爭對手。在韓國經濟低迷的情況下,短期對台灣「兩頭夾擊」的力道增強:一方面在市場上殺價競爭,造成台商莫大壓力;另一方面因韓圜大貶,進一步擴大對台灣出口(尤其是關鍵零組件),使台灣對韓國逆差更形惡化。

長期來看,則可能因為韓國廠商已無太多餘力做長期投資,台商可望爭取到更多時間以擺脫韓國的競爭。

在台韓的市場競爭上,十家受訪台商中,有七家和韓商有直接競爭關係的資訊、石化(人纖)、紡織等產業的台商都已感受到韓國同業的降價壓力。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韓國廠商盲目擴充、殺價傾銷而擾亂市場秩序的習性,從過去就一直困擾著台商,在經濟風暴的壓力下,更是不惜血本破壞價格求現。例如,前年在中國大陸進口人纖占第一位的台灣,去年就因韓商低價策略奏效,拱手讓出第一寶座。不過,在馬來西亞投資人纖廠的華隆企業高級主管指出,最近韓商再度以低於成本價求售,但在韓國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這種流血競爭無法持續太久,台商一定要「撐到他們撐不下去的時候。」

幸運的是,台商全球化布局有助於紓解部分價格戰的壓力。金寶電子公司泰國轉投資公司總裁蔣筱欽指出,台商多半在東南亞和大陸已有據點,可以靈活運用成本較低地區的產品和韓國競爭,減輕價格競爭的壓力。

台韓貿易方面,則因韓圜大貶,進一步擴大台灣對韓國貿易逆差。短期內不如市場競爭情勢那麼樂觀,財政部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顯示,台灣去年十一月自韓國進口金額成長一六.五﹪,高於全體進口的成長幅度,但對韓國出口衰退幅度達一四.九﹪,全體出口則成長了一一﹪。累計去年一至十一月台灣對韓國貿易逆差達二十三億八千多萬美元,較前年同期增加七四﹪,且超過前年全年的對韓逆差(十五億美元)。

不過,長遠看來,低迷的韓國經濟將會削弱韓國的長期競爭力,台商可以爭取時間拉大與韓商之間的差距 。韓國企業集團為了因應困局,裁員、減薪、增加工時以及縮減投資等措施紛紛出籠。例如 ,外電報導三星集團已宣布明年投資將減少約三○﹪,將專注在半導體等核心事業。監視器、光碟機等產品都與韓國有競爭關係的明E電腦李焜耀指出,韓國在經濟低迷的情形下,對長期投資心有餘而力不足,有助於提升台商對韓商的競爭力。

不過,提升競爭力是有時間壓力的。以中韓各擅勝場的半導體業為例,台灣積體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在去年底的一場演講中指出,韓圜經過大貶、波動之後,總會回歸平穩,屆時韓國半導體業因貨幣貶值而形成相當強的價格競爭力,如果到時候台商仍只靠製造的能力來與韓商競爭,競爭力將不如韓商。因此在這段有限的時間內,台商除原有的製造能力外,更應加強其他方面(如服務、管理)的能力,才能持續保有競爭力。

有更多時間改善失衡

更重要的是,繼日本之後,近年台灣對韓國貿易也發生結構性失衡,對韓貿易逆差持續擴大。韓國經濟低迷為台商爭取到更多時間改善失衡現象。

國貿局官員指出,台灣自韓國進口的產品多為石化、半導體等重化工業原料及關鍵零組件;而台灣對韓國主要出口產品多為輕工業原料、消費品等,屬於結構性逆差。台灣出口的成品愈多,自韓國進口的關鍵零組件便愈多,這種結構性問題造成的逆差,短期內不易縮減。

  

國貿局統計,台灣自一九八九年開始對韓貿易持續出現逆差,從當時的逆差一億多美元,到去年的超過二十億美元,目前韓國已成為台灣第三大貿易逆差來源國,僅次於日本、法國。

不過,近年來國內陸續投入關鍵零組件的生產,例如半導體廠商積極設新廠以及東元、聲寶、大同、奇美等大企業投入液晶顯示器(LCD)的研發生產等,都有助於縮減對韓逆差。

華隆公司主管也樂觀地認為,韓國紡織業的上游產業較強,台灣中下游產業較齊全;往上游發展之後,上下游整合比「頭重腳輕」的韓國強多了。

在這場由金融風暴揭開序幕的體質淘汰賽中,台灣因為金融風暴受創較輕,顯得體質相對較健全,似乎較占優勢。但若能記取這次風暴的教訓,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更能打好這一場硬仗。

記取教訓,強化體質

金融風暴的第一個啟示是,金融體系的健全與否攸關經濟整體表現。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指出,這次金融風暴顯示自由化的方向是對的,世界的經濟環境是相通的,台灣不能自外於世界經濟體系,重要的是必須消除金融體系的弊端,強化體質。

另一個啟示則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性。

去年底訪台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梭羅表示,他並不認為亞洲奇蹟已結束。不過,東南亞國家競相模仿日本和四小龍以出口帶動成長的模式,造成有過多的國家發展出口工業,而全球整體貿易量的成長比率卻僅約二﹪,當然會產生問題,因此,東南亞必須採取新的模式和策略。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大年進一步指出,東南亞國家僅憑低廉勞動力吸引外資,發展出口工業;當另一個工資更低的中國大陸興起時,升級不夠快的東南亞既比不過中國大陸的低成本,又追不上前面的四小龍等較先進的國家,面臨很大的瓶頸和挑戰,更凸顯了不斷升級的重要性。

去年台灣經濟面臨的情勢詭譎多變。上半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發布的國際競爭力報告中,台灣的整體排名由前年的十八名落到二十三名,甚至排在馬來西亞(第十七名)之後,全國陷入一片不解、辯解、指責與檢討的焦躁中。到了下半年,在東亞金融風暴狂掃下,相對受害較輕的台灣卻又顯得體質還不錯。

外在的情勢多變,不變的是內在的體質必須不斷提升。「路遙知馬力,真正決定企業和國家經濟前途的還是實力,」吳惠林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