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論哪岸,唯「才」是問

陳宗慶
user

陳宗慶

2008-10-01

瀏覽數 2,750+

不論哪岸,唯「才」是問
 

我在上海和一群金融同業朋友聚會吃飯。這些朋友的共同點是:來自台灣,但都在上海工作,賺人民幣。

金融業從業人員到大陸就業,並不僅限上海地區,北京、深圳、廣州及其他中、大型城市,都有來自台灣的工作者,散布在銀行、保險及證券相關行業。

這次聚餐的朋友大多是共同基金業者,並且是部門主管以上的「高官」。有的是在純中資(本土)基金公司任職,有的是在中外合資公司工作;有的是獵人頭公司(Head Hunter)找來的,也不乏被挖角的,其中兩位由我向當地業者推薦,另外則為外資方派來的。

台灣業務、行銷人才 大陸搶手

他們來到大陸的情況各不相同,共同處是他們都有在大陸工作的強烈意願,態度積極。以基金業為例,台灣市場很難與大陸相提並論。3年前我還在台灣基金業工作時,我所任職的公司正是兩岸最大的基金公司。如今物換星移,兩岸最大的公司在大陸,一家公司所經營的資產規模,就相當台灣整體市場規模的六成左右。

台灣本土基金目前的資產規模約為新台幣2兆元,大陸基金已在年初突破3兆人民幣(約合新台幣14.1兆元),即使今年以來股市大跌,整體市場規模仍有2兆人民幣,明顯超過台灣市場。

極盛時期的台灣基金市場曾有多達45家業者,如今只剩39家;大陸基金業今年正好進入第十年,前6、7年只有二十多家公司,但近3、4年快速發展,基金業者已突破60家。這就是有人積極想到大陸工作的原因,最現實的是,只要基金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夠大,賺錢就不成問題,能夠提供的待遇,不管是投資操作職務或業務部門,如今都比台灣相同職位要好很多。我曾經推薦一個部門主管級人才給上海同業,對方提供的待遇光是底薪就有百萬人民幣以上,不含獎金及津貼。

難怪這些人趨之若鶩。只是,想去就能去嗎?雖然聚餐時一位朋友感慨地說:「很高興如今台灣的金融人才終於可以『外銷』了。」但實際情況也並非想外銷就能外銷。

以基金業來說,前幾年大陸業者希望借重的台灣人才,主要偏重銷售業務及行銷企畫,少部分是行政管理主管(COO)及投資研究部門主管(CIO)。近兩年業者推出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相關基金產品,依規定必須聘用具海外投資經歷的人員,又為有意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人才,提供發展機會。這次聚餐的成員,就有人來自QDII部門。

其實這些人也很清楚,這種待遇比台灣好的職務能做多久很難說。眼前的現實是,大陸業者欠缺某些人才,才會找台灣人;等大陸人跟上來,也符合規定了,或也能做台灣人才所能做的事了,台灣人的位置就可能不保。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不斷創造被利用的價值

也就是說,當前的情勢是,台灣人才想去大陸,不一定有機會;就算去了,能做多久誰也說不準。想留下來,必須不斷創造被利用的價值。

所以,有人說,為大陸業者工作,必須留幾手,不能一下子把會的全給光了,「這樣會死得很慘。」比較實際的說法,是經常保有比「工作要求所需」還多一點的資源在手上,才不會被淘汰。

包括基金業在內,大陸許多銀行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所以只要台灣同業仍走在前面(例如台灣基金業已有25年歷史),業者和從業人員自然會握有多一點的資源。能善用這些「多一點」,就能保有被利用的價值。

只是,這些「多一點」遲早會被趕上來,有時還快得令人心驚。所以,我們還得隨時補充這些「多一點」。以我的情況來說,3年前開始半退休生涯,遊走兩岸,我不需要上班賺錢,但仍有機會在兩地賺些錢,所憑藉的就是手中仍有人要的資源。

說明白點,我是以取自台灣的資源與大陸金融業者合作,擔任基金公司、金融管理顧問,賺他們的人民幣。相對的,我又把取自大陸的資源給台灣人,進行專案合作,賺取新台幣。由於已是半退休,所以多數是隨興而為。

但這種善用資源、多累積資源的方式可提供在大陸打拚的同胞參考,有時還是要離開大陸充充電。當然,這樣的工作原則,也適用目前在台灣工作的職場工作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