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指望大環境 不如靠自己

「 中產階級大調查」

林孟儀
user

林孟儀

2008-11-01

瀏覽數 4,000+

指望大環境 不如靠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你,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嗎?台灣的中產階級又過著怎樣的生活?

為一窺台灣30 世代的自我階級認同,以及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與消費樣貌,《30 雜誌》與104人力銀行合作,於9 月22 到24 日以寄發電子郵件方式,對全台灣進行「中產階級大調查」。

3天內,鎖定25 到39 歲受訪者,共回收4069份有效問卷,顯示30 世代對於中產階級的議題頗多關注。

焦慮階級沉淪,回歸保守主義

當問到自我階級認同的部分,有49%的受訪者,自認家庭收入狀況屬於「中下階層」家庭,34%選擇「中間階層」家庭。

但依個人收入與生活型態而言,卻有5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屬於「中下階層」人士,回答「中間階層」的比例剩下17%;而自認為「下層階層人士」的比例也比自認為「下層階層家庭」的人增加一倍。

如何解讀這樣的現象?研究台灣中產階級多年的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蕭新煌教授表示,廣義來說,中產階級包括「核心中產階級(mainstream middle class)」與「邊際中產階級(lower middle class)」,對應問卷中的「中間階層」及「中下階層」兩個選項。

蕭新煌指出,從家戶收入來看,有高達八成六民眾自認屬於中產階級家庭,而從個人收入看也有七成二自認為是中產階級人士。「台灣的中產階級比例還是很solid(扎實),即便許多人認為自己屬於中下階級,但不能因此推論中產階級不見了,它還在!」

他還點出,受訪者對個人比對家庭階級沉淪的焦慮來得高,可見家庭重要性凸顯;當經濟不景氣時,

家庭的支持、保護、協助、拉關係等功能愈加重要,個人愈需要家庭的奧援。從社會學觀點來說,顯示家庭的重要性正逐漸恢復,保守主義抬頭。

看壞景氣,卻對自我發展樂觀

一個值得憂心的現象是,當問到「您判斷自己在未來1年內,有可能面臨失業或是資遣的狀況嗎?」逾六成民眾認為「可能」及「非常可能」,顯示民眾有失業焦慮,而且預期一年內便有迫切的威脅感。

但是問到「未來5 年,您覺得自己會變成哪個階級?」回答「中間階層」的比例增為35%;此題若與個人階級認定相比對,自認為下層的27%,5年後只剩下18%,階級全都向上推升!顯見民眾普遍看好自己,在未來5 年後的階級流動會往上。

對未來1 年緊張看壞,但對於5 年後卻樂觀看好?蕭新煌認為這樣的矛盾是頗有趣的現象。以他過去所做調查也可以發現,台灣人普遍傾向看壞社會及大環境,但是對於自己,態度轉為樂觀許多。「反應出台灣民眾懂得self-coping,心理上會主動自我調適以因應大環境,很務實!」

總是期許自己,樂觀看好自我,正因台灣人有很高的自我調適及心理平衡的能力。

理想收入期望高,難忍財富差距

為深入了解中產階級的生活樣貌,問卷中不但請問受訪者對於中產階級的認定,也從收入層面、食衣住行育樂等消費型態提問,試圖勾勒出30 世代腦海裡「中產階級」的輪廓。

調查顯示,有42%的受訪者年收入(含紅利、年終獎金等)集中於30 萬到50 萬元之間,29%受訪者的家庭總計年收入在61 萬到90 萬元。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但高達七成八的受訪者認為,個人年收入應在60 萬到120 萬元以上,即年收入平均約100 萬元上下,才算是「中產階級」;而四成七受訪者認定,家庭年收入在120 萬到150 萬元以上,才算是中產階級家庭,選擇年收入在200 萬元以上的受訪者也有兩成三。

問及「目前收入維持個人或家庭的基本生活開銷」,竟有高達62%的人表示「有點困難」。「目前的工作收入與3 年前相比」,26%的人表示沒有變化,41%的人卻有增加,較收入減少的33%為多,可見多數民眾收入仍有調升。

「主觀上不滿,並不代表我們很差,個人感知與實際狀況不同。台灣人民要求很高,過去財富分配滿平均,所以現在一旦差距拉大,就特別不能忍受。」蕭新煌指出。

追求中產階級生活,有高度共識

至於中產階級的消費型態,受訪者複選認為,在「食」方面,中產階級平均每餐的飲食開銷有能力超過200 元以上,且特定節日(如情人節、生日)會安排去高級餐廳慶祝。

在「衣」方面,中產階級買得起名牌服飾與精品,且每個月都有能力購買新款服飾配件。在「住」方面,中產階級名下至少有1 棟以上的房產,且特別在乎住宅的視聽、家具、廚房用具等設備品質和價格。在「行」方面,中產階級名下至少擁有1 部轎車,而開車外出是最常使用的代步工具。

在「育」方面,中產階級能夠完全負擔起子女補習及保母費用。在「樂」方面,中產階級隨時可購買最新款的3C 用品或其他奢侈品,更有高達77%受訪者選擇「每年固定出國遊玩至少1 次以上」做為指標。

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王永慈觀察,問卷中受訪者「對於中產階級面貌的想像,很有一致性,共識度很高!」可見大家都在追求一個滿類似的生活方式,並想像自己可以到那個層次。

至於「住」的部分,受訪者的想法特別耐人尋味。高達九成的受訪者,現居房屋的房價在1000萬元以下,但是,卻有近三成受訪者認為,中產階級應「住家坪數在50 坪以上」,並且「住在市區精華地段」。

就台灣房價的現況而言,以一般中產階級的收入,若以台北市而言,要在市區精華地段住到50坪以上的房子,想像成分居多,也可以發現受訪者對「住」的渴求很高!

蕭新煌發現,受訪者對中產階級在食衣住行育樂生活的想像中,「middle class 也要有 class( 品味)!區隔不只是錢,而是要懂得花錢。」以「吃」為例,受訪者認為中產階級不只吃得起外食,還要在「有服務費」的餐廳吃;不只有飯吃,還要懂得吃、要吃得有品味!

提升經濟條件,30世代心態務實

問卷另一重要部分是態度調查。當問到階級向下流的歸因,「您認為部分人士會被歸為下層階級的原因為何?」有48%民眾認為是「大環境不景氣」,30%選「能力不夠」,29%認為「工作機會太少」。

但問到「如果一個人有能力成為所謂中產階級,您認為是憑藉什麼原因?」有58%認為是「個人努力與實力」,其餘依序是「掌握時代變化中的機會」「進入到發展前景佳的產業」「理財有術」等。

再問「避免往下沉淪最好的方法?」57%受訪者認為關鍵在於「積極學習增進競爭力」,接著是「抓住大環境變化趨勢中的機會」「聰明理財」「經營人脈關係」等。

以上3 題相對照,對於淪落到下層階級,受訪者多歸因於大環境因素;但對於如何晉身中產階級、避免沉淪,受訪者則多偏向憑藉個人努力或掌握趨勢機會。蕭新煌認為這再次證明台灣人非常「務實」,對於前景多抱持「自求多福」的心態。

這幾年台灣充斥著下流社會、M 型社會的論述,《30 雜誌》希望透過這次的中產階級調查報告,讓大家從過去關於中產階級的種種莫衷一是、令人恐懼心慌的論述中,能夠稍稍撥開迷霧,試圖描繪「中產階級」的面貌,了解目前台灣年輕人對於晉身中產階級普遍的心態。

最可喜的結論是,不管大環境怎麼變,台灣中堅世代普遍不變的信念是,相信只有靠自己,自立自強,才能逆流而上,突破社會階級流動的困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