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劉毓秀

羅儀修
user

羅儀修

1998-01-05

瀏覽數 16,750+

劉毓秀
 

本文出自 1998 / 1月號雜誌 1998大趨勢──換軌的年代

「我叫得很大聲,但那天雨下得太大,沒有人聽到我的聲音……,」一位社區媽媽不安地回憶差點遇害的歷程。在社會治安日益惡化下,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劉毓秀一改過去精英參與的婦運路線,以治安為議題喚起婦女重視,實際投身社區治安的工作,讓婦運從基層中落實。

去年也許是台灣治安史上最令人觸目驚心的一年,但它也是開啟社區治安的新紀元。在劉毓秀的推動下,一個結合「社區意識」與「婦女議題」的社區運動,在台北市各社區中形成。社區婦女開始投入治安等公眾議題,讓婦運不再只有少數精英參與,「唯有落實到地方,它才有可能推廣,」劉毓秀說。

自去年白曉燕案發生後,台北市五常、內湖及萬芳等社區即陸續召開社區治安會議,社區婦女們不但邀請村里長、學校及派出所等單位參與整治社區治安的行列,擴大全社區的共同意識,同時「媽媽」也成為各社區運動中的主導者。在會議後,這些媽媽們實地勘察社區,找出治安的死角,同時也建構社區犯罪的通報系統。例如白案三嫌林春生的身亡處,就是五常社區治安死角編號第二十八號。

在這些重建社區治安的地方,常可以看到劉毓秀的身影。她承認,過去台灣的社會改革運動是雙方站在一個衝突點上,更好的方式應該是尋找共識的合作關係。從社區治安的議題出發,的確也讓婦運的意識在社區中蔓延。

(羅儀修)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