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離開學校開始職業生涯,在做了2年的產品專案助理後,他決定轉行到「國際業務」專業領域,在這個關鍵時刻,他找我做他職涯發展的教練。身為父親的我,感到我的一生就是為此刻而預備,這是我們第1次的對話:
父:在這個轉換階段,你和你的老闆談過了嗎?
子:還沒有,只是在想轉換工作,你認為我該怎麼做?
父:你要把握幾個大原則:第1,不要傷害公司的利益,無論找接班人還是新工作的選擇,和公司的主管們保持良好的關係,好聚好散,這個世界很小。
第2,做好你自己,清楚知道自己要走的道路,堅持下去才會成功。
第3,你喜歡現在的公司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將內部機會放在優先。第4,好好評估你可能面對的機會。在做最後決定前,再來找我談談。
你對新工作的選擇可能有2大方向:在同一個企業內累積經驗,或者是在自己想發展的軌道上累積能量,你會做什麼選擇呢?
子:這個我還沒有想過,我還要好好想一想。
做符合目標的選擇
幾個月後,我知道他決定離開原來的公司,因為老闆告訴他說:「我們的國際業務基本上是業務管理,在電話上和客戶溝通訂單和交貨期,而不上戰場打仗,這可能不是你要的平台。」在經歷了外頭幾次的面試後,最後總結出來2個機會,看起來都可以發揮他的所長,於是我們有了第2次的對話:
子:爸爸,我有2個機會,一個是駐在台灣做亞洲區的銷售,公司的產品非常有競爭力,主管人也很好;另一個是外派國外的銷售代表,這是那個企業急欲開展的新市場。你說我該如何做決定?
父:你自己的感覺呢?你喜歡哪一家?
子:其實都還滿喜歡的,只是喜歡的目的和動機不同。前者是「產品競爭力和員工間的合作互動,非常的溫暖」,這是我喜歡的地方。後者則是「機會和舞台」,高度的靈活性和不確定性,為這家企業到海外拼市場打天下,我喜歡這個挑戰,雖然薪水低一些、困難度高許多,但是可以趁著年輕累積一些海外的經驗,還是很吸引我。
這個感覺在第一家企業感受不到,他們還是四平八穩,雖然薪水好很多,對此我還是有點猶豫。
父:我們再回來看看你要什麼?你個人要發展的目標是「國際業務」,你感覺哪一個機會能幫助你達成目標?
子:那我明白了。
這是我們第2次的對話。
預備好你自己
他離職後,有3個星期的預備期,到總公司做行前教育,他遇見了各部門的中高級主管,也經過了各種培訓。有一天晚上我們有這麼一段對話:
父:你如何來預備你自己呢?哪些是你首先必須裝
備自己的關鍵課題呢?
子:這就是我現在正努力做的:了解產品、和總公
司的相關人員認識、了解他們對這市場的經驗等。
父:這些都很對,還有嗎?
子:沒有了,有什麼好建議嗎?
父:不是建議,而是你要考慮進來的因素,比如說:他們對你的期望是什麼?給你多少時間來發展?
如何來評估你的績效?
子:這倒還沒有談,謝謝,我會再溝通。還有我不知道的嗎?
父:成功最重要的是2 個心理因素,這是有關你自
己「預備好了沒」(Readiness)。
第1,在海外開拓新市場時,你可能會面對許多挑戰,你對自己的承諾有多深?你給自己多少時間能堅持而不放棄?在面對困境時,你如何處理?你有個人導師或是教練來協助嗎?
第2,在面對新市場新環境,你個人的能力如何來提升?要達成目標需要什麼能量?還缺什麼?在學習新事物以前,先決定什麼能力需要強化?哪些需要放棄,才有足夠的空間來接受新能量?
子:這個我倒沒有想過,我要再著力深一些,謝謝老爸。
孩子到新崗位上班已經有幾個月了,我看他還是神采奕奕面帶微笑,我知道他已經走在自己的路上;作為教練父親的我,好似一生就是為這一時刻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