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冰天雪地,室內裡燒暖一堆石頭,想要提高浴室溫度就把水倒在石頭上,瞬間產生的水蒸氣把人烘得大汗淋漓。熱得受不了就光溜溜地衝到外面跳進冰冷的湖泊中,反覆跑幾趟,冷熱交替,身體和思緒就被洗得一乾二淨。
有動感的冷熱體驗,是沉澱焦躁迷惑的一種鍛鍊。前幾年,OECD(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進行的國際中學生評量計畫裡,芬蘭的科學能力排名第1、閱讀能力第2,頓時引起國際對「芬蘭式思考」的重視。
就像芬蘭浴般,芬蘭式思考認為「冷」跟「熱」同樣有價值,值得親自去體驗。沒有單一價值,而是多元接受,重點是:在沒有標準答案下,你要找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我不想變聰明,打敗別人。而是,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這是21 歲的陳聖元,他曾去芬蘭讀高中1 年,歷經芬蘭式思考洗禮,許下對自己的承諾。
今年大二的他,曾在高一時,因為課業壓力的痛苦和茫然,決定休學1 年,給自己思考空間。他飛到離台灣海程最遠的芬蘭,實際去體驗他們的學校生活。回來後,他決定未來人生要自己安排。
芬蘭式思考不僅展現在人生態度上,同樣也延伸到課業教學,陳聖元說:「他們教的重點是思考,而不是知識 。」培養主動想、主動問、主動找答案的學習態度,而不像台灣則是在別人界定的標準答案框架下, 毫無疑問地接受跟記憶。
芬蘭式思考跟台灣典型的主流思考大不同,兩者價值南轅北轍但各有優勢。只不過在世界快速崩解的時代,一向重視學歷、工作、成功的台灣人,更需要芬蘭式思考來沉澱焦躁迷惑的心情。
人本的
芬蘭:自己要成為什麼人
台灣:要做什麼工作才有錢途
芬蘭人跟台灣人一樣,都很務實,但是芬蘭式的務實很人本。
陳聖元說,芬蘭會認為做自己能力所及、會快樂的事才叫務實,跟台灣一味讓大家擠升學窄門,然後做一份像醫生、律師這種高社經地位工作的「務實」很不相同。
芬蘭人從高中開始,就要從興趣跟能力多方面考量, 思考自己適合做什麼,決定未來要過什麼生活。而台灣普遍的思考是衣食無虞才重要,找一份安穩的工作才是最好的道路。
陳聖元在芬蘭的寄宿家庭裡,有一位跟他年齡相仿的女兒Laura,選擇在高中畢業後就直接去當威武的女保全。
一個年輕的女保全,這在台灣很難想像。Laura回答陳聖元的疑惑說:「有能力念書的人可以讀碩士、博士當教授,而我把我興趣和能力範圍的事做好,不也一樣?」在芬蘭人眼中,教授跟保全一樣重要。
芬蘭人很重視個人性格特質,父母不會強逼小孩一定要做什麼工作。對芬蘭高中生而言,最重要的功課就是認識自己。不像台灣有人幫忙安排補習,幫你決定某所大學某個科系的目標,芬蘭人未來的目標只能自己決定。
緩慢的
芬蘭:發呆很重要
台灣:不進則退,不能輸在起跑點
芬蘭人很喜歡發呆,也認為發呆很重要。一個人無聊才能跟自己對話,思考未來,這是探索自己很重要的能量。
剛到芬蘭的陳聖元,第一眼就感受自然氛圍的不同。這個國家境內有7成面積是森林,總共有18萬7800多個湖泊。每個家走出去就看到純淨的樹林跟靜謐的湖水。「天地很廣闊,很容易讓自己心靜下來思考。」而陳聖元也看到,在他們高中生的課表上,也有芬蘭的「發呆」特質。
芬蘭高中類似台灣大學,採取「選課制度」。沒課時候可以自由活動,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們高中生每天平均花在課業時間是6小時,其他時間就去打工、學習,或者無聊發呆。
而同樣年紀的台灣高中生,每天從上午7 點到學校,晚上再去補習、寫作業,平均花在課業時間是16小時。每個高中生行事曆都被塞得滿滿的,沒有時間多想課業以外的事情。
陳聖元感嘆地說:「高中時候對自己的未來最敏感, 但是我們的行程排滿滿,根本沒辦法思考,生活就像順水推舟不停前進,航道偏了也停不下來。」
芬蘭高中生畢業後很少人直接進大學。在高中到大學的關卡上,有人選擇直接就業,有人到國外壯遊, 很確定未來方向後才選擇大學科系。「對他們來說, 停下來思考比一直往前衝更重要。」
體驗的
芬蘭:最好學習的場所是生活
台灣:最好學習的場所是教室
同樣教地理,芬蘭會直接帶你到戶外做「定向越野」,自己要看地圖找目標;而台灣則是要你背地圖、算時差、求坡度。
同樣教英文,台灣是背文法、句型;芬蘭人則不放過任何一個跟外國人溝通的機會,直接找他進教室跟大家談話,實際體驗跟外國人溝通的好處。這種體驗式思考不僅在課堂上,同時也影響芬蘭人實際的生活態度。
陳聖元發現,體驗式思考可以帶來行動力,讓人更有勇氣實現夢想。
在台灣的國高中生,當心中想要做點別的事情時,得到答案總是「等你進大學再說」。「似乎人生只能從進大學那一刻才開始,我們的心情都在等。結果真的進大學之後,大家都疲乏了。」
但是芬蘭高中生若想要當廚師,他就直接去找廚師工作體驗,若想不到將來要做什麼就出國壯遊1年。「芬蘭很流行gap year,藉著不同角度的世界觀和文化衝擊來認識自己。」他們認為,只有實際做了體驗了才知道自己真正的志趣,而不是憑空想像。
學習的
芬蘭:學東西是為了興趣
台灣:學東西是投資
芬蘭媽媽提到小孩學才藝時,內容總是:「他非常認真投入,自己會花時間去找資料。看來,他真的喜歡」。
台灣媽媽則是說:「打球很重要,因為有研究說,體育好的小朋友專注力比較高。」一個是發掘自己的興趣,一個是投資未來的想法。
陳聖元觀察,擁有廣泛的休閒活動和興趣,是芬蘭人在成長過程中,影響人格特質和發掘職業性向的重要關鍵,學才藝讓人在自我認同上有更強烈的敏感度。
但是,台灣學才藝仍然要強調「能力」的重要,學得比別人好才代表有資質。「一個重視過程的經驗感受和啟發,另一個只重視結果。」所以兩者對學習的動機跟態度自然也不一樣。
芬蘭式思考特色是主動想、主動問、主動解決問題, 因為他們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生活。
而最符合人性跟踏實的生活就是活在自己的能力與興趣中,每個人人生都不相同,他們習慣沒有標準答案的思考,而是透過親身體驗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經過芬蘭式思考的洗禮,陳聖元已經愈來愈清楚自己的目標—「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