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台灣 奇想創造
設計入股+顧問服務
設計入股,客戶變夥伴
謝榮雅是台灣獲得最多國際肯定的工業設計師。他在2010 年離開自己創辦的大可意念,那是因為心中有個更大的夢想要完成。
跟一般設計公司不同,奇想不只做最末端的商品設計,而是要往上游回溯,從材料開發開始。奇想曾推出「解凍板」,可以讓食材從冷凍庫拿出來幾分鐘內就解凍。解凍板就是結合台灣的導熱技術與3C 高規格的表面精密處理,最後變成一個生活上實用的商品。
奇想品牌長林靜雯說,奇想的企圖是想做類似iPhone 這種可以徹底改變人生活的產品,而不只是做美學設計而已。
所以,這家公司不叫「奇想設計」,而是叫「奇想創造」,因為謝榮雅不只幫客戶做「設計」,而是要跟客戶一起「創造」產品,達到真正用設計改變生活的地步。
要跟客戶一起「創造」,就必須跟客戶維持更緊密、近乎長期夥伴的關係。所以,奇想改變以往跟客戶收設計費的設計代工模式,而是用設計入股或顧問服務的年約方式跟客戶收費。
例如:奇想與大同,原本只是單純的設計電鍋案,但是奇想說服大同高層,只設計電鍋,卻放在舊有的門市通路也未必能賣掉,如果要讓大同真正做出設計的品牌,那就得從內部設計師的組織定位、門市的空間經營到產品設計,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調整。
從設計思考的角度進入企業管理顧問的領域,奇想不只收設計費,還跟大同簽了顧問服務年約。對大同來說,它最終的目的是想展現百年老店品牌的新活力,但奇想知道,只靠一個電鍋產品撐不起「活化」能量,必須從更高的角度規畫執行才能達到,也才是對客戶真正具有價值的事情。
另一個收費模式則是設計入股。有一家2年後即將在台中開幕的設計旅店,從建築設計開始,奇想就一起參與討論。在這個案子裡,奇想除了收設計費,另外還擁有該公司股權,一同參與這公司經營成果。
設計入股,讓奇想的設計力從單純的產品執行層級,延伸至企業運作的整體決策面。從品牌策略的高度開始參與,才能擁有打破客戶既定的產業規格條件的力量,進一步由人類生活需求層面下手,融入設計的創新力量。如此一來,不僅設計創意的發想可能性變大,也讓奇想的獲利從專案型的一次性收費,多了無限成長的想像空間。網址http://blog.gixia-group.com
(文∣方德琳、王妍文 攝影∣林育緯)
80 中國 華誼兄弟
文創+分紅入股
導演明星入股分紅成一家人
看過《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等兩岸熱賣的電影嗎?或是在網路上看過《蝸居》電視劇嗎?這些都是出自兩岸第1大影視娛樂公司華誼兄弟之手,其橫跨電視、電影、藝人經紀、電影院、電影主題公園等產業的交叉經營模式,打造了華人影視王國,有如華人版華納兄弟。
華誼兄弟是由哥哥王中軍與弟弟王中磊兩人一手打造,其最大的創新就是以質制量,每年推出7-9部電影,精算出每部電影的成本及銷售,從中賺取最大利益。一改過去電影暴紅或賣座,大半是憑著運氣或好的檔期。他們兄弟倆把電影當成一個「產業」來經營,而不全然用實現理想或好玩的娛樂。
創新模式一大導演大明星,成為票房保證
要讓電影都能大賣,華誼兄弟靠的是與大導演與大明星的簽約合作。兩岸三地叫得出名字的一線導演如馮小剛、徐克、陳國富、馮德倫、鈕承澤等,都是華誼兄弟長期合作的導演。華誼兄弟也透過旗下經紀公司簽約明星藝人,如李冰冰等一線明星,都是華誼旗下藝人。透過大導演與大明星合作,就創造出票房保證。更進一步說,精準算出票房及收益,華誼兄弟才能成為可長可久的事業。
排行老大、現為華誼兄弟董事長的王中軍說過,不論是電影或電視劇,一定要有3成的利潤才會開拍。如以一部電影來說,如能賣出1億元人民幣的票房,那成本一定不能超出7000萬元人民幣,如此才能賺錢。這有2個用意:一是開拍前行銷人員要先做好市調,精準估出票房;其次就是控制成本,不能為了追求效果,無上限地追加預算成本。
電視劇也一樣,華誼兄弟旗下共有11個電視製片人工作室,每個工作室獨立進行電視劇製作,華誼提供資金與行銷、財務、法務等服務支援。這11個工作室每年提供華誼約700集的電視劇,讓華誼兄弟也成為電視劇的霸主。
分紅入股,導演、明星都是股東
有別於一般導演及明星與片商的關係是合約制,華誼兄弟更讓導演及明星參與認股,讓他們成為股東。
華誼兄弟公司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環是分享,不僅是老闆及員工分享了華誼這個品牌光榮,從財富上華誼兄弟也讓明星、導演及員工得以分享利潤。「我分享了馮小剛導演這麼多年對中國電影的貢獻,小剛則分享了華誼兄弟的品牌價值,分享了華誼兄弟集體財富的增長。」這就是華誼兄弟在娛樂產業上獨創的商業模式。
就如台灣科技產業早期有員工分紅入股的創舉,華誼兄弟也創下中國娛樂產業分紅入股的創新模式。
網址http://www.hbpictures.com/ (文∣徐仁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