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學A to Z聯想法

聯想力創新》Google教你

方德琳、張育寧
user

方德琳、張育寧

2012-08-20

瀏覽數 3,800+

學A to Z聯想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一輛學校的校車,可以裝多少顆高爾夫球?」「 你要向8歲姪子解釋數據庫,請3句話說完。」

這不是益智測驗,而是Google 的徵才考題,而且,你沒有時間對著考卷慢慢想,而是在1 分鐘之內,透過電話直接把答案告訴遠在美國總部的面試官。如果應徵的職務是工程師,對方還會請你當場解決1、2 個程式難題,10 分鐘內用Google talk、Gmail 或是Skype 傳給他。

想進Google,履歷不用多,只要2 頁,最好前2行就讓人家知道你的優點。從全球上百萬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獲得面試機會前,你還得全程用英文接受美國的電訪,次數因人而異,這些關卡都通過了,才有機會飛到Google 位在美國加州山景城的總部朝聖。

Google 台灣工程師Andy 回想應徵過程,好幾次被複雜的演算法題目難倒,「但是這也反映,在這裡工作挑戰性有多高。」

聯想力1:尋找有基礎能力的人才

打造Google 台灣團隊,現任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我們不找技術特別專門的人,而是基礎很好的人。」

Google 的校園徵才說明會,一定會選在最大的劇場型教室。爆滿的學生堆裡,除了應屆畢業生,大一、大二來「觀摩」的人更多,而且各種主修背景都有。

舞台上年輕的工程師就是明星,他們的T 恤上,幾個彩色的Google 字樣,就是最樸素的優勝者標誌。

Google 眼中的頂尖,不等於高學歷和好成績。拿掉花俏的技術語言,回到最基本的數學推理,出題的領域龐雜,或許是程式推導,又或許是軟體平台的架構原理,也有可能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常生活問題。

重要的不是答案正確,而是回答問題的方式,因為Google要的是能舉一反三,用聯想力連結世界的人。簡立峰說,「即使錯了,推導方式有創意,一樣讓人驚豔。」

聯想力2: Google世界A到Z

聯想,是成為Google人的重要特質。就像Google的概念,網頁的重要性,應該是被連結的次數,因為那代表了你能聯想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1998年至今,短短14年,靠著一群擁有連結創新能力的員工,Google已經開發出超過150個產品,而且正以平均每年15個的速度繼續增加。從A到Z總共26個字母,每一個,都可以找到Google的應用服務。

1998年Google搜尋引擎第一次和世人見面,像海嘯一樣把其他搜尋引擎老大打得灰頭土臉。運用數學演算法,Google的搜尋頁面提供的資訊,比別人都有用。

Gmail擋廣告信的效能無人能敵,連結上G-Calendar、G-document,我們都有了一個免費的網路雲端工作室。

內嵌在Gmail底下的G-talk,連結電子郵件和即時通不用新增聯絡人,只要擁有Gmail帳號,就能隨時和朋友線上溝通。G-Maps不只是網路地圖,還能創造個人生活日記,邀請朋友分享,用空間連結世界。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為Google帶來驚人廣告營收的AD Words,打破傳統廣告版位競爭首頁版位的限制,讓潛在廣告主競標關鍵字,讓願意出高價的人得到版位,從此連結廣告世界的,不是行銷企畫,而是精確的點閱率。

這些就像Google logo的組成,藍->紅->黃->藍->綠->紅,聯想的點子一直衍生發酵。

聯想力3:創新 最大規模「梅迪奇效應」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把Google形容為「飛快的技術創新」公司。不僅僅是創新而已,而且是有史以來速度最快的企業創新。不僅僅是速度快而已,而且Google的產品深深影響我們截取資訊與觀看世界的方式。

前英特爾執行長葛洛夫(Andy Grove)曾說:「微軟的力量在科技產業內,Google的力量則在改變其他產業。」從學術論文引用聯想到網頁的瀏覽次數,從拍賣市場聯想到關鍵字廣告,從旅行計畫聯想到網路地圖。電子郵件加上MSN再減掉垃圾信,就等於Gmail和G-talk。

Google的聯想力世界裡,以Google為核心,連結全世界使用者的力量,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創新能量。當愈多使用者使用Google,免費服務的品質就愈好。換句話說,Google賣給廣告商的知識,來自全世界使用者的貢獻,而Google回饋的報酬,就是更多更好用但仍然免費的產品。如果是擁有個人頁面的使用者,甚至可以用AdSense服務,和Google分享廣告收益。

14世紀義大利銀行家族梅迪奇(Medici)廣納因為戰亂而流亡到義大利的希臘人,建築、藝術、科學、文學、哲學等人才匯聚在佛羅倫斯,迸發文藝復興的創新風潮。Google就像當年的梅迪奇家族,匯聚全世界頂尖人才,再加上數以千萬計的使用者,創造一場規模最大的梅迪奇效應,迸發開放原始碼的網路文藝復興新世界。

聯想力4: 做什麼題目 從聯想發掘

對Google的2位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來說,隨著Google急速擴張,如何維持這種「創新」能量,變得非常重要。

Google執行主席施密特(Eric Schmidt)曾經說,Google的創新動能有2個:一是進用對的人才,二是營造公司內「鼓舞」創新的環境。嚴格的面試過程,確保找到「對」的人,自由開放的工作方式,才是「鼓舞」創新的手法。

Andy記得剛到Google的前兩週,每天在辦公室晃來晃去,吃零食、打電動和同事聊天,一直沒人來告訴他要做什麼。兩週後,他在辦公室巧遇簡立峰,—整層樓唯一看來比較有可能是主管的人,趕緊問他,「我到底要做什麼?」簡立峰聳聳肩兩手一攤說,「我也不知道啊!」

這時Andy才知道,面試時不斷被問的一個問題,「你想要做什麼?」原來不只是面試,也是在這個什麼都講究開放自主的公司裡,幫自己「找題目」的過程。

原本就對網路地圖有些想法的他,在吃零食閒晃的2週,認識了幾個有同樣興趣,或想法可以互相連結的同事,於是他召集一個專案團隊,開始一場天馬行空的想像之旅,想為G-Maps服務提出新的改善內容。

興趣→問題→聯想→創意→找團隊→提出解決方案。這就是Google神話背後再簡單不過的創新邏輯。仔細搜索A到Z的所有Google服務,幾乎沒有一個沒人做過的產品,而是看到前人產品的問題後,這群「網路文藝復興者」想出高度創新的解決方案,大幅改善品質。

其實,Google的創新,沒有那麼神奇,擁有自由聯想的開放式思維,你也可以。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