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俠軍自己的著作《美學時光》,他這樣形容自己:年輕的時候,熱中機械世界的邏輯推理,曾經以科學家為追求夢想的目標。但是在畫畫跟閱讀占去他大部分時間後,便長期摸索著個人的經驗美學。
兼具理性與感性的人格特質,讓他一直從事開創性工作。1988 年的「琉璃工房」、1994 年的「琉園」,2005 年,他又創立了走出中國瓷器新美學的「八方新氣」。每一項都為產業帶來新思維,為美學帶來新體驗。
對王俠軍來說,來自右腦的五感體驗是開啟美學經驗第一步,而左腦的整理與思考則讓經驗沉澱、昇華,最後成為創作品。
他自述,他美的原點幾乎取材於生活周遭。「我的指掌間甚至到現在,仍留著小時候靠在母親肚上的光滑膚質,以及最後在父親告別式上深深烙上指印的感覺。」觸覺、視覺、嗅覺的記憶無所不在,成為滋養他美學的養分。
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認為,「感動」是啟發右腦最重要的元素,而接觸美的事物最容易讓我們心生感動之心。王俠軍以他個人經驗,告訴我們如何擷取生活中美的片刻,喚起麻木的感覺,讓自己依階而上進入美的世界。
以下是王俠軍給《30》讀者「感動」的建議:
美是無所不在的,但重點在於我們如何去感受。就像唱盤一樣,一張黑膠唱片上面根本不是音樂,而是一個高高低低的刻痕,但唱針的敏感度,一放上去居然能夠播放非常優雅的音樂。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去解讀周邊的人情事物,跟唱針一樣敏感地去找到這個美麗?
做文創的人,主要是經營「感動」。我們很強調五感體驗讓大家神經活絡,所以「美的物件」是很重要。以前,我都要翻歐美、日本雜誌才知道「穿得美」是什麼樣子,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一種風格、一種式樣,一種選擇後的美的標準。
「惜福」,美的入門態度
台灣現在比以前美多了,人穿得美,打扮也很漂亮,音樂很好聽,東西也很好吃,不用費力就有美的事物可以接觸,五感隨時可以浸淫在美的享受。
但現在的問題是:東西太多了,以至於大家完全不珍惜。像我們早期買名牌,那麼貴又稀有,所以會研究老半天,這東西到底好在哪裡?材質好呢?還是剪裁好?還是某個小地方的設計讓你覺得很用心?現在到處都是名牌,珍惜的心反而消失了。
我認為,「珍惜的感覺」,是學習美很重要的源頭。把節奏放慢,拿出我們常講的「惜福」,這是學習美的入門態度。當然,「物件」不是只有看得到、摸得到有形體的「東西」,人也是物件之一,而這是進入美最簡單的第一步。
我平時很少坐捷運,昨天一進捷運站不知道該怎麼走。問了一個女孩子,她根本不認識我卻很熱心,告訴我應該怎麼走,一點都不覺得被打擾。這個過程很美,我被關心、被尊重,我的問題被解決,台灣的人情味就讓它跟別的地方都不一樣。
台灣很多美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即使是忙碌的上班族都可以體會。你跟你同事之間的默契,那裡流動的是一個什麼美的關係?應該是信任跟關懷吧!你和你的手帕之交、哥兒們又是什麼關係?
我能不能把我接收到的這種美再複製給別人,讓別人也同樣感受到?一個陌生人他可能壓力很大,因為他跟你完全沒有連結,能不能主動把感覺很舒服的關係製造出來給他,那就在創造美的東西。
「緩節奏」,品味才出現
美是一種明明白白的教養,需要體驗跟學習。有的時候我們說那個好美,到底是怎麼樣一種美法,怎麼樣可以傳達給別人,這是一個鍛鍊。
一開始,我們從混沌裡面去捕捉到一些感覺,譬如:跟這個人相處「很開心」;看到一個線條比例很均衡的物品,感覺「很舒服」;在一個空間裡,感覺「味道很香」,甚至感覺「很爽」。
我所謂的學習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盡量找到「字」去描述這些感受,而且可以愈說愈多,從1 個字到10 個字到20 個字。
學習需要把節奏放慢,細嚼慢嚥。細嚼慢嚥才能夠咀嚼,才能夠品味,囫圇吞棗大口大口的吃怎麼去品味?一定沒辦法嘗到最後那個本質的味道。節奏放慢時,才可能看到比較深層的面,美就會慢慢出來。
一個簡單東西端詳久了,你也會看到它線條為什麼這樣子走。跟同事的互動久了,你會了解為什麼這個人這麼想,而不那樣想,心開始慢慢有一些作用。然後1 個字的感受可以變成10 個字的描述,對美的感性就出來。
體驗的整理對美的學習非常重要。每天累積一點點,慢慢的就會有成果。
比如說一個馬克杯的純樸簡單,我可以感受到裡面的安定,因為它是直的下來,很穩重安定。而且它很自在,不要任何搭配就可以安然自處。而它放在大桌子上,是個美的焦點,但同時它又給桌子留白,有包容的美感。
上班族可能沒有辦法一下子進到創作,但是端詳是可以的,在意你周圍每個物件,你跟它之間的互動。
對上班族來說,這不僅是美的學習,其實也是讓自己維持正面能量很重要的方法。在一個花花世界裡,上班族需要去辨別什麼對自己好,主動去收集、挖掘對自己好的訊息,讓自己保持愉悅的能量。
「美中求異」,看出美的層次
看一個風景很美,到山裡面很美,到海邊也很美,這個美有不同層次,不能只有一個美字。要訓練自己有更豐富的感覺,去分別海的壯闊與山的險峻。
美有很多層次,到最後,我們開始可以感受層次的差異。「雖然這兩個東西很像,可是我覺得味道不一樣。」直覺有差,但還不能分辨是什麼,就像現在女孩子都穿得比以前漂亮很多,樣子看起來也很像,但有的是美,有的卻不是。
中國傳統美學裡講不要犯「六氣」。
第一,是匠氣。匠氣就是工而不雅,工非常多,做得密密麻麻,但是不優雅。因為沒有留白的空間,所以覺得壓力很大,感覺不舒服。
第二,犯俗氣。俗氣過去叫「村姑塗脂」。你在鄉下那樣的環境,卻打扮成都市妝容,整個不搭調,感覺俗里俗氣。
第三,不要犯草氣。草氣就是非常的粗率、粗俗,不重視細節。
第四,是火氣。美要轉彎迂迴的,不要太直接。
第五,叫閨閣氣,軟弱無力。就像一個大家閨秀躺在床上軟趴趴的。佛像給人一種安全的感覺,是因為他充滿力量地沉澱在那個地方,絕對不是彎腰駝背的。
第六,叫蹴黑氣。蹴黑也是一種沒有經過咀嚼就出來的東西,一蹴即成的那個蹴黑。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懂美術,可是眼睛、耳朵每個人都從小看到大,這個人長得漂亮,這東西長得順,多多少少都有感覺。我們只是要調整視力,看得更細節,看得更複雜,看得更一塵不染。我剛才談到的六氣,其實是非常基本掌握美的方法。
剛才說到,有時候要主動去收集好的感覺,給自己正面的能量。最近我帶領團隊去看稻米成長的過程。如果你去看稻田,會發現插秧插得一排一排很整齊。為什麼這樣?一方面當然是為了稻米成長的空間,另一方面是除草的時候,左邊、右邊,動作可以很快。
我想到,稻田的美是來自利他,每一個步驟都是為了下一步,因此工序是一種美,也會讓我們對工序產生尊重。這滿有意思的,為什麼條理分明、有秩序,可以感受到美,我從這裡面體會到原來工序是為了利他。
我們已經進入美感經濟,大家要做的都是可以引起別人共鳴的作品。美有原點、有過程,最後才可能進入創作。
美的原點就是我們講的珍惜的入門態度,過程是要去體驗整理,分辨不同美的層次。然後感動化為抽象的概念,概念再度具體化成為創作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