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事情提不起勁、無時無刻都以效率為優先、總會脫口說出「今天好不想工作喔」、「這樣大概就可以了」⋯⋯,大腦其實並不喜歡你這樣。
對人抱持興趣與好感、互相傳遞心意、互相扶持生活,請記得「認同差異、共存共生」才是大腦期望的事。
1.有害大腦的習慣只做少數自己感興趣的
大腦天生就擁有「尋求夥伴」的本能,所以本質上任何人都喜歡讓別人感到開心。
但是,現今社會中,成果主義的抬頭助長了相互競爭的態勢,造成愈來愈多人認為「不管別人怎麼想,只要自己能夠取得成果、獲得認同就好」的趨勢。
你身邊是不是也有那種,無論對什麼事都很感興趣並且想要一探究竟的人呢?這種人在各種學習上都會表現得相當出色,腦筋也特別靈活。另一方面,無論腦筋多麼清楚的人,只要不感興趣的事就記不起來,也無法深入思考或是產生任何具獨創性的想法。
特別是那些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的人,更要注意。因為對凡事都不感興趣時,不僅會讓大腦的思考機制無法有效運作,若大腦的神經傳導路徑不用,也會日漸衰弱。
有些人隨著年歲的增加,會失去對事物的興趣,覺得「做什麼都很無聊」,行動量大減,這就說明了在思考能力衰退的同時,大腦神經傳導路徑的機能也同時衰退了。因此,為了磨練大腦「尋求知識」的本能,絕不可以覺得或說出自己「不感興趣」。
2.有害大腦的習慣動不動就抱怨「討厭」、「好累」
資訊一旦被A10 神經群貼上「討厭」的標籤後,大腦就很難對這些資訊發揮積極的作用。為了提升大腦的理解力、思考力、記憶力,就必須先讓資訊貼上「有趣」、「喜歡」的標籤。換句話說,培養「喜歡的能力」其實就等同於「讓頭腦更聰明」。
因此,即便在面對負面的要素時,也應該要思考怎麼做才能變得稍微喜歡一些,同時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當難以抱持興趣面對挑戰時,就先在設定條件、縮小範圍的狀況下試試看。因為這種每天的積極努力,將會成為活化大腦的力量。
而有些人平常也習慣把「好累」掛在嘴邊,會說出這樣的話,事實上也是大腦「自我保護」習性的展現。但有些人卻因為沒有發現到這個現象,所以把這樣的行為誤解為「抱怨才能抒發壓力」。
然而,這種負面的言語,無論是自己說出口,或是聽到周圍的人說,對大腦而言都只會產生不良的影響而已。不經意說出口的話語會讓大腦的運作效率變差,而且從牢騷和抱怨中當然也無法激發出嶄新的構想。尤其,在開始投入工作或學習前,更應該避免抱怨、發牢騷。
3.有害大腦的習慣小心翼翼地完成被交付的工作
一般而言,「小心翼翼」、「步步為營」等價值觀只會受到讚揚,不會遭到否定;但是,這背後卻隱含了「慎重前進以防失敗」這種「自我保護」的習性。而「以防失敗」的想法其實與「或許會失敗、如果失敗了怎麼辦」的想法互為表裡。
「或許會失敗」對大腦而言是個「否定語」。而且,如果小心謹慎而緩慢地做一件事時,注意力就會不自覺地變得渙散,當快要接近完成時,一不小心就會覺得「差不多要結束了吧!」,結果很容易在根本就沒有完成的情況下,覺得「差不多就好」,最後就輕易妥協了。
為了提升大腦的達成率,集中注意力以完成目標,「小心翼翼」其實是錯誤的方式。想完成某個工作目標或是在運動競賽中想要獲勝時,當然必須全力以赴。「迅速做出決定、付諸行動,一口氣奔向目標」的心態,在工作、運動等攸關勝負的場面尤其重要。在討論「達成目標」之前,探究「該如何達成」,並執著於最後關頭,能讓大腦的才能發揮到極限。
4.有害大腦的習慣時時刻刻考慮效率
所謂的「動態核心」,就是形成「思考」的大腦機能聚集之處。資訊在大腦透過「動態核心」的複合機能,被帶入「思考」當中,產生「想法」、「精神」或「信念」等無形的東西。
「動態核心」就如同漩渦一般,具備了不會消失的漩渦狀神經回路,因為人類的大腦可以無限次反覆思考,然後從中生成新的想法、精神或信念。換言之,卓越出色的想法——獨創的構想或新的發現,都是源自於反覆不斷的思考。
近來,社會上似乎有一種過度重視效率,認為反覆思考推敲都是浪費的風氣。但是,如果只求效率就無法孕育出獨創性。
反覆思考時,很重要的一個步驟是在各個重點處進行想法上的統整。為了縝密地反覆思索,途中必須加以驗證、修正,重點在於不要一味地思考,最好試著用紙筆或電腦把想法稍做整理。
而「統一、一貫性」與「自我保護」這些大腦的習性,有可能妨礙獨創性的思考。只有能夠做到確實總結新構想、偶爾懷疑自己、捨棄自己的立場而接納別人的意見、隔一段時間後再重新思考,獨創性思考才可能產生。
5.有害大腦的習慣明明不想做,卻咬牙苦撐
在大腦裡,整個記憶流程的發生全在一瞬間完成,如果不能正確地按照步驟進行,大腦就無法牢牢記住。
被A10 神經群貼上正面標籤的資訊,或是經由自我酬償系統被判斷為「對自己而言是開心的」資訊,在進入思考階段時,會被更強力地輸入。因此,一旦覺得資訊「不有趣」、「討厭」或「沒用」時,記憶就會變得困難。
喜歡的事、感動的事、自己主動投入的事、專心集中的事才能深刻地留在記憶裡。另一方面,在「明明不想做卻得咬牙苦撐」的狀態下,無論多麼努力,大腦所具備的記憶力也無法發揮作用。
記憶時之所以一定要抱持著感興趣的態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大腦具備了透過累積各式各樣的資訊來強化記憶的機制,也就是說,對應該記憶的對象抱持興趣,或是取得更多用來累積記憶的資訊,就成為提升記憶力的重點。
在這種不斷累積的資訊中,甚至還包含了第一印象或自己的情感。大腦透過形象,累積許多超過親眼所見的資訊,製造出記憶。從這個機制中可以了解,累積的資訊愈多,記憶就會變得愈強烈、愈正確。
6.有害大腦的習慣對運動或繪畫興趣缺缺
看到物體後可以描繪出來、閱讀後可以想像書中的內容,或是騎自行車時能夠維持平衡等,空間認知能力在人類思考或活動身體等場合扮演了重要角色,可說與大腦的整體機能息息相關。
鍛鍊空間認知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運動或是繪畫。雖然這些活動容易被認為是純興趣的「娛樂」,或
是認為天生「姿勢不良」、「討厭運動」、「不擅長繪畫」、「寫字潦草」、「節奏感差」等就放棄,但為了提升大腦運作效率,最好能夠養成每天運動或繪畫的習慣。
在運動方面,如果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不妨試試傳接球。這是一項輕易就能從事的運動,而且對於加強空間認知能力是相當有效的方法。因為把球朝正確的方向投出去與接起來的這些動作,可以成為測量空間距離的訓練。所以,不妨好好地抱持這樣的意識,試著往目標點投球,做傳接球的運動。而繪畫需要測量與觀察對象間的距離,考慮縮小的比例,正確地掌握形狀、角度和顏色,會動用到所有的空間認知能力,作為一種正確理解事物的訓練來說,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7.有害大腦的習慣不常稱讚別人
人類的情感、思考,有時甚至連精神都能傳達給別人,這是因為包括A10 神經群等的「動態核心」神經細胞群,具備了「同步激發」的能力。說得更簡單明瞭一點,就是在接受到同樣或是類似訊息時,大腦可以產生「同步激發連鎖反應」。溝通時為對方立場或心情著想的重要性無需多言,但說到原因,那是因為如果我們無法與對方的「感情」同步激發,就無法讓「思考」也同步激發,並且達到相互理解的地步。
為了提升溝通能力,「滿心歡喜地稱讚別人」將會是個有效的方法。想要稱讚他人時,有時必須跨過一些門檻。因為要稱讚自己的競爭對手或晚輩時,必須先從肯定對方開始。幾乎不稱讚別人的人,很多時候往往會因為「自我保護」的習性發揮作用,所以無法坦率地稱讚別人。
在公司裡處於管理地位的人當中,或許有人會覺得「比起稱讚,更應該嚴格地統御」。反過來說,這就代表上位者「不想遭受反抗」的想法。如果上司或指導者被人討厭或讓人覺得恐懼,下屬或被指導者的大腦就無法充分發揮效率與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