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的談話中,我們很喜歡以「拿得起」與「放得下」來分類一個人面對問題的態度,大家眼中最理想的人似乎就是「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但「拿起」是進取、「放下」是接受嗎?還是「拿起」是有為、「放下」是淡泊呢?它們之間又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相對位置,這倒是少有人提起。
放下不一定是放下
前不久我得知一對親子關於「拿起」與「放下」的對話,覺得非常可愛,在無意中這兩者也似乎被打開了一個表象定義的迷思。
提出質問的媽媽是一位非常積極進取的人,她總覺家裡那個青春年少的女兒雖然很聰明,但無論做什麼事就是少了一點勁道。有一天,母女倆為了一件小事而起爭執,媽媽覺得錯過一個機會很遺憾,而女兒覺得那完全沒什麼大不了,於是媽媽忍不住對女兒說:我覺得妳最大的問題就是「太放得下」!
14 歲的女兒聞言吃驚地答道:「妳錯了,其實我根本沒有拿起來過。」當母親的既好笑又好氣地轉述給我聽。
「拿得起」比較容易懂,說的不外是一個人願意承擔責任或企圖挑戰自己的努力;但「放不下」似乎比較難以說明,因為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在什麼情況之下、盡力到什麼程度就該停止。
拿起是能力的自省
學生時代,「拿起」與「放下」是一種被等待培養的性格,我們常常被鼓勵著要「拿起」與被安慰要「放下」,但我當時並不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全都由別人審視我外在的表現來判定;直到進入社會、慢慢年長,我才發現「拿起」與「放下」是一種不但連貫而且完全屬於自己的反省活動。
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時,我開始覺得「拿起」不再是單純的要或不要,更重要的是能與不能。
如果光有強旺的動機而不培養自己的能力,就是架空的進取;而「放下」也不再是年輕時對他人說的「我已盡力」。經驗中,自己有太多時候只不過是「看起來」很盡力而已,我沒有靜下心來檢視努力的方法與應在過程中採行的改進,或培養更深的能力,當這些事都發生在自己與內心的對話時,我不再需要別人的督促與憐惜,它成了最好的內在生活量尺,貫穿在其間的是動力、能力與續航力。
最近,在女兒的信中讀到她在建築系3 年的學習心得,其中有短短的一句話說:「 過去3 年來學習上的突破,是靈感、熱情、敬畏甚至恐懼所激發出來的。」
讀信後覺得非常歡喜。我曾經覺得她有其他方面有才華,為什麼非要選擇如此的硬仗來打;當時,我只以母親的角度想著那過度辛苦的「拿起」與何時該勸她「放下」,直到讀她信中的回顧,我才真正了解,發生在我身上的成熟也可以同時是20 歲孩子的體會;我們都了解「拿起」與「放下」不再是兩端的選擇,而是慢慢在努力中融合的成長覺知,相信這也是深度快樂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