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茲耶里先生帶著膽怯與希望,掀起大衣、外套、襯衫的衣角,再揭開穿孔的層層衛生衣,於腰上找到一個痛處。馬可瓦多把瓶口貼在那兒,然後抽走做為蓋子的紙片。……蟲子向前飛馳,蟄針刺進李茲耶里的腰。
老人驚呼一聲,跳起腳來,像檢閱的士兵一樣邁開腳步大步前進。馬可瓦多十分滿意,從來沒見過這位老先生如此雄糾糾的挺立。
摘自伊塔羅.卡爾維諾(馬可瓦多)--黃蜂治療法
台灣省蜂針研究會理事長蘇煐奇原本在山裡種芭樂,下雨無法農忙時就會到樹林間找蜂蜜來吃。久了之後索性自己捉蜜蜂來養,後來養了幾箱放在野外。附近的原住民老人經常趁他不注意時來搖他的蜂箱,若他碰上就會加以阻止。但他們還是經常來,蘇煐奇很困擾卻也百思不得其解,後經詢問,全部落的老人都告訴他--蜜蜂叮人對身體健康很好,可以治關節炎。他突然發現是自已不懂。於是,蘇煐奇開始對蜂針療法產生興趣。
蜜蜂叮,可以治關節炎
小說裡、養蜂人家以及坊間都盛傳以蜂針治療關節炎的說法(是指家養蜜蜂,還要是內勤蜂,外勤蜂因為採花粉的關係,毒液不穩定,容易過敏)。很多養蜂人幾乎都會告訴你類似的故事關節風溼疼痛、行走不便的人,在攙扶下來到養蜂場,要求被蜜蜂的蜂針叮咬。養蜂人雖然很困擾,但是也不好拒絕,只好讓他們自己抓蜜蜂叮。這些養蜂人說,有人在常常被叮的情況下,後來竟然可以正常行走。
據指出,蜂針療法對人體有作用是由於蜜蜂的蜂毒(bee venom)成分(見表)。據中國大陸連雲港蜂療醫院院長房柱在《蜂針療法》一書表示,蜂針液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活性和藥理作用。台大植物病蟲學系教授何鎧光所著的教科書《養蜂學》也談到近代各國學術界對蜂毒的研究,他指出,十八世紀末期,維也納醫學期刊報導奧地利醫生特爾用蜂蜜治療風溼病有一七三例,科學性的研究則始於十九世紀。一九三五年美國貝克博士出版《蜂毒療法》,蘇聯阿爾捷莫夫出版《蜂毒生理學作用和醫療應用》,這兩本書引起各國科學家研究的興趣。歐美、蘇聯及亞洲都有專門的研究小組,深入研究蜂毒成分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化合物。鑽研蜜蜂、在台大植物病蟲害學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的陳裕文則表示,醫學資料庫MEDLINE裡頭有相當多有名的期刊報導關於蜂毒的研究。
把蜂毒做成藥的可行性
蜂毒的生物學效應以及醫學應用,有很多人嘗試進行研究。房柱在其著作中討論了各種蜂毒成分對神經、血液凝固及血液循環的影響,還討論它的溶血作用及抗炎等生物學效應。他指出,蜂針液有親神經的特性和鎮痛、溶血的作用,對心血管系統有影響,另外還有抗菌消炎、防護輻射以及免疫抑制的功能。
陳裕文則表示,由於裸體蜂針的蜂毒在經過科學採集時,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成分在一分鐘之內就逐漸揮發掉,剩下結晶狀物質,做研究只能針對這些乾燥的物質。他說:「這裡面的成分主要分三種,活性蛋白太類(Peptide)量占滿多的,還有霉類及其他物質。太類裡頭有很多生物的活性,它會溶解血液、增加神經的傳導、細胞的通透性,對巨噬細胞的刺激等。現在蜂毒成分多半可以合成,研究者正嘗試能否做成藥物。」在歐美及中國大陸的醫藥應用上面有許多與蜂毒有關,治療風溼、關節炎等病的醫藥製劑應世。
由於蜂針與提煉的蜂毒並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對蜂針療法有研究的人紛紛表示,製成針劑以及藥物後,活體蜂針有用的成分已經揮發,因此對人體效果大打折扣。蜂針療法是直接利用活體蜜蜂螫針,這種療法古已有之,除了歐美,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也相當盛行,並設有「蜂針療法研究會」。
一般都認為蜜蜂螫人會死,不然就是會有副作用。在臨床上蜜蜂到底是怎麼螫的呢?人真能被螫嗎?在台灣民間的蜂針治療室裡頭,一群人經過親朋好友的口耳相傳,得知蜂毒的「好處」後,紛紛來尋求「螫針」。大部分來螫針的人都是全家一起出動。一群人一來先在外面聊天,彼此經常是認識的,互間對方近況,形成非常有趣的社會交往關係。一位小學老師在母親的勸說下來試試看(據老婦人說她最近檢查情況改善,服用關節炎的藥已減量),當蜂針療法從業人員詢問她的身體狀況時,大家也關心地圍在旁邊觀看討論。
有人更不遠千里而來。五、六歲就被診斷出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小孩,在父母的帶領下,遠從桃園到彰化「定期螫針」。據父母說,小孩原本站立不穩,現在站得比較好。有些人則認為被蜜蜂叮對身體很好,可以防止老化,因此來尋求保健。有些酸痛、關節炎的人則長年來叮。這些人依個人體質不同以及螫針時間的長短,從被螫一次、兩次到數年都有,幾年下來總共被螫的隻數從幾十隻到幾百隻不等。這些人表示:「自從螫蜜蜂後,體力好很多,大概年輕十歲,精神也比較好。小毛病少很多,而且不會感冒。不過這要慢慢體會。」
蜂針療效自在人心
「蜜蜂螫器官是最乾淨的注射器,」蜂針療法從業人員表示。執行蜂針療法的人用鑷子從一個裝滿蜜蜂的蜂盒裡頭夾取蜜蜂的胸部,將蜜蜂的尾部對著人體的體表直接刺下(依據針灸經穴的原理,不同的疾病刺不同的穴位),待蜂針刺人、留在人體後,蜂體就丟掉。有些則是將蜂針取下用散刺的方法,一隻蜂針在你某個部位扎一下,然後趕快移動位置,一針下去的量可以分五次以上把它分散在各個部位。據蜂針從業人士張明星說,通常女性去除黑斑及青春痘的小針美容以及怕痛的人都用這種方式,將蜂針量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以減少蜂針液的量。
蘇煐奇則表示,蜂針療法在他們的會員之間使用,剛開始接受蜂針的人都會先試針,將拔出的整針刺入皮膚後隨即拔出,然後留下來觀察以確定對蜂毒會不會過敏。他說,蜂針療法基本上具有相當的危險性,過敏的病人從痛、癢、腫大、全身蕁麻疹到休克、死亡都有,因此需要仔細觀察,以防若有特殊反應時能及時處理。試針後若沒有問題,往後再慢慢增加蜜蜂的隻數。陳裕文則表示,研究蜜蜂的人有所謂的「被蜜蜂叮的功力」,他認為人體對蜂毒的接受及承受力是可以訓練的。他說:「有些人對蜂毒過敏,被叮一次反應就非常激烈,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但是這種人可以透過微量的蜂毒慢慢地刺激,半年以後,對蜂毒的耐受力就會增加。」而蜂蜜無法治百病,蘇煐奇表示,他不僅會先過濾危險群,對於無效及無迫切性的病人,也不會幫人做。
蜂針療法在台灣跟其他的民間療法一樣,雖然不獲官方認可,卻在體制外存在。很多病人在西醫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接受這種療法。中風的美商如新直銷公司藍鑽石級主任蔡國禮已經被蜜蜂叮了兩個月(一週三次,之前被叮的部位還有紅腫),被叮時還是一直喊痛,雖然無法清楚解釋疾病復原的原因,他還是表示:「能挨的就覺得有效。」他表示,很多人說他的狀況變得比較好,「對我來說,就是撿到了,能好就好。」更多人則在現代太多防不勝防的疾病威脅下,期望能利用此法增加自己抵禦疾病的能力,蜂針療法儼然成為民間眾多自我「保健養身」的方式之一。
蜂針療法,完全靠臨床整針的經驗做判斷,沒有通則。從事的人希望將來能就它對某種疾病前後的療效做一系列案例的報導。但是在台灣真正懂此療法的「權威人士」並不多,因此它的合法性與正當性比一些傳統療法更差。對它有信仰的人對療效言之鑿鑿,台灣的醫生則一貫地認為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偏方」,根本無法判斷它的成效。陳裕文則表示;「你若相信蜂毒對人體有好處,你就會接受「常被蜜蜂叮的人比較健康」這句話。」病人可以螫嗎?答案只好自已下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