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規劃力是未來最重要的個人競爭力。面對職涯發展,第一步就是充分了解自己的興趣與能力,打造獨特的自身優勢與競爭力。看似簡單,卻是很多人進行職涯規劃時難以突破的瓶頸,原因在於習慣順著主流價值走,以致個人無法適性發展。「故步自封、裹足不前或人云亦云的盲目跟從,是職涯發展的障礙,」陽明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黃素菲說。
此,性向的探索成為職涯規劃的重要課題。PAC 測評中心(測驗出版社)執行副總經理廖郁菁指出,性向反映一個人的天性與本能,「由興趣出發做事,就算遇到困難,態度也會比較甘願,較有能力承受壓力,面對挑戰。」
善用科學化工具
探索性向有步驟可循,首先,個人可以善用性格測驗、生涯興趣量表等科學化工具,了解真實自我,進而找到適合發展的領域。
生涯興趣量表分為工(Pragmatic)、理(Scientific)、文(Humanistic)、人(Interpersonal)、商(Commercial)和事(Clerical)等六個向度,廖郁菁以理工人才為例,大部分科技人測驗出來的特質往往是工或商的得分相對較高,「如果文或人得分也不低,可以朝具溝通特質的專業領域發展,如網頁設計、行銷管理,因為跨領域的專業將更具優勢。」
除了測驗工具,還可以透過「生命線回顧法(Lifeline Retrospection)」認識自我,同時將喜歡的偶像、老師、欣賞的角色、欣賞的事物⋯⋯寫下來,藉此找出自己覺得有興趣的趨向。
生命線回顧法是先在紙上畫一條橫線,每3 歲或5 歲為一格,回想生命的重要事件,把開心的事放在橫線上方,負面感受的事放下方,如弟弟出生、上幼稚園的第一天、聯考成績很理想⋯⋯每個事件用小標註解,比方「大家寵弟弟人生變黑白」、「認識新朋友很快樂」、「考上好學校走路都有風」,再把這些小標挑出來看,整個串成500 字的短文,「這能為自己找出很多意義,有時負面的心情不見得是負面的意涵,會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解答,」黃素菲說。
興趣vs能力 耐人尋味的交叉
再來,將個人的能力和興趣對應到職務的選擇,找出對應策略。黃素菲曾輔導過一個例子。有位因擅長念書讀到博士班的學生,卻為不想走研究路線苦惱,唯一開心的經驗是,在補習班教理化很受歡迎,透過這種成就感的認知,讓他轉而尋找任教高職的可能,有了方向後,博士學位才定心拿到。
性向與能力可以區分為「高興趣高能力」、「低興趣高能力」、「高興趣低能力」與「低興趣低能力」四大象限(見54 頁圖)。「高興趣高能力」作為主要職涯方向的選擇,「高興趣低能力」要試著增進能力,有時選擇會受限於天分,比方想當作家,但作品始終不出色;想當醫生卻考不進醫學院,最好的方式是為自己訂期限,嘗試過至少無悔。「低興趣高能力」則可以延伸與轉換跑道,一般而言,人通常有兩到三個興趣,可以藉此開發第二、第三專長的可能性。對於「低興趣低能力」的工作要避免,但不是放棄,例如有的人會因為不擅長溝通,直接放棄溝通能力的培養,人際關係因此出了問題,「這不是性向問題,是與自我概念相關,建立自信和認知性向同樣重要,」黃素菲說。
專業職涯諮商 協助自我開發
在求職不易的環境下,台灣冒出不少職涯諮商服務,對職涯成就有高度期許的人,尋求職涯顧問的協助也是不錯的方式。
奧雅國際顧問總經理楊士漢指出,圓滿的職涯不僅是找到方向與個人幸福,而是整個家庭必須同樣幸福,性向測驗與分析只是其中一環,考慮的事情是多方面的,所以要找閱歷豐富、擁有認證的專家,才能得到完善的建議。精英人力資源副總經理樓翠珍指出,台灣已有幾十位取得美國專業證照的職涯教練,其中不乏從大企業退休的高階經理人,「以他們的職場經驗與諮商技巧,應該是值得信賴的一群。」
如果預算有限,仍有平價與免費的諮詢,像是張老師、職訓局、青輔會,「大學院校的輔導室通常會開放服務校友,大家可以多利用,」廖郁菁說。不過,有個現象值得注意。近年跑遍大學院校的廖郁菁觀察到部分學生在各個向度得分偏低,「這不是優劣問題,而是興趣的向度不明顯,」她認為,在富裕世代成長的這群人,比較缺乏刺激、開發自我的渴望,「這時就需透過專業人員的輔導,給予協助,才能確實找出適合發展的領域。」
從實務經驗定向
從認知到確定自己性向的這條路,不會是一條直線,「即使職場走得跌跌撞撞,工作換來換去,也是正常現象,」黃素菲認為,工作的第1 個5 年是摸索期,不只台灣,其他國家的大學生,沒走出校園前也都缺乏現實感,「有些人的特質是靠實作才能有體會、有感受。」
她曾探討做過6 種職業,每5 年轉換一次職涯的案例,「只要不是逃避藉口,親身實踐自己想要的,都應該被接受,而且所有的嘗試都是值得的,」黃素菲強調,傾聽自己的聲音,不斷實現超越自我,才最可貴,「成功經驗固然可喜,失敗也很重要,因為這樣的體驗,能幫助我們沖刷出更深刻、更寬廣的生命河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