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 三明治」家庭 靈活調保單

3 0保險達人篇 》許筑雅教戰

黃鈴雅
user

黃鈴雅

2011-04-14

瀏覽數 3,500+

「 三明治」家庭 靈活調保單
 

30豔陽高照的夏日,不免令人心煩氣躁,但在午後的大安森林公園裡,微風吹來,許筑雅推著嬰兒車,裡頭坐著十個多月大的兒子,身邊還跟著邊走邊哼歌的可愛女兒,點點陽光透過樹葉縫隙照耀在這家子身上,不禁令人想停下腳步多看幾眼,細細欣賞眼前的天倫樂!

稱羨著她的幸福,許筑雅卻笑說:「 這可是難得的忙裡偷閒!」她坦言,現在的壓力是大得不得了!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甚至還有房貸、車貸等壓力,蠟燭不只兩頭燒的30 世代算是典型的三明治族群。結婚已經5 年多的許筑雅,在大學時期即開始工讀,因此當有收入開始,她就著手為自己添購保險,有家族病史疑慮的她,從重大疾病險開始,至今已經配置了終身壽險、防癌險、意外險以及投資型保單。

年輕時代就開始保險,的確可以讓人生走到風險最高而需要更多保障的時候,舒緩不少壓力。「嚴格來說,結婚前後我自己手上的保單並沒有增減,但是因為風險多了不少,我都是先利用現有保單來做調整,盡可能符合階段性的考量。」許筑雅表示,結婚當年和先生決定在婆家與娘家之間購屋,建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接著大女兒出生,3 年後小兒子也相繼報到。

短短幾年內房貸產生、子女報到,難免會有經濟上的壓力。

尤其有了小孩後,她不免也會思考:「如果我們不在了,小孩怎麼辦?」為了轉移風險,因為原本先生的壽險額度較低,但由於房貸在先生名下,因此夫妻兩人將先生的壽險部分做了調整,利用加買方式將原本較低的壽險金額調高至足以支付房貸金額。

負債增加,可停扣投資型保單

「因為預算,所以我們不會把保額買得過高,就剛好可以cover 房貸金額就好!」許筑雅表示家庭理財很多時候會受限於收支的不平衡,像是在子女陸續出生後,支出變多,但原本該支付的保費及其他費用卻不會因此減少,「很多婚前買的儲蓄險,現在每次要繳費時,有時候也覺得壓力好大!還好,開始要陸續到期了!」

既然壓力這麼大,貿然停繳不僅可惜又賠本,這時,投資型保單是相當好操作的險種。因為平時接送小孩的需求,過去以摩托車代步的她決定在小兒子出生沒多久後購車,這多出來的車貸,明顯將會壓縮這家子的支出,許筑雅選擇停扣投資型保單。當初會投保投資型保單,許筑雅的想法是一方面為了準備將來的養老金,另一目的是為了投資型保單的高保障,「因為它的費率算法可以讓我現在一個月只要花幾十塊的保費,就可以買到這麼高的保障(240 萬),甚至定期險都不一定這麼便宜(註1)」!

同時投資型保單的彈性繳費功能也非常好用,她說:「一直以來會定期定額扣款2000 元,但有車貸時,很多支出要調整,我就在當時停扣了一年半的時間,雖然停扣,但其中的壽險額度卻不會因此停效。」目前手上的投資型保單因為前2 年的金融風暴影響,再加上自己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時時去檢查基金績效,因此目前報酬率不算太好,但她認為,投資基金跟保單一樣就是要長期持有,「經濟大約是7 年一個循環,如果低點時贖回等於是認賠,所以我也不會心急。」反而現在許筑雅在手邊有閒錢時,還會將資金撥入投資帳戶,繼續累積帳戶價值為往後的退休金做準備!(註1:投資型保單大多在前1 ~ 6 年間(依各保單約定不同)會扣除較高比例的保單費用,若是短期需求者,會覺得不划算,但一定時間後,每月只需扣除危險保費,故長期持有才會凸顯「危險保費較便宜」這項優勢。)

子女醫療費先於準備教養金

「醫療費用的無後顧之憂,是我做為父母可以給孩子們的最大資產!」在子女方面,醫療健康險是許筑雅的第一考量。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她認為,完整的醫療風險規畫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醫療費用很容易反映在現實生活上,「儲蓄險是有錢就可以存,但醫療險卻不是你隨時想買就能買的!」她表示自己不希望等到有天要用到時,才來懊惱:「有錢也不能買了!」所以當小孩一出生,醫療險就一一買齊,同時也利用意外險來做補強,就連在預備懷孕前,她還可另行投保了短期的婦女險,替自己的妊娠期間及新生兒罹患先天疾病的風險加個保障。

只是,未來教育金怎麼辦?她認為,以目前來說,自己已經沒有多餘的錢去做所謂的「幫小孩存錢」這件事,再加上現在的利率很低,「如果為了想要幫小孩存錢而硬要投保儲蓄險,我只會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因此,他們利用其他理財方式,例如有錢就投入投資型增額帳戶投資基金、將小孩每年的壓歲錢補足一定數額,替孩子各開一個帳戶存起來等等。

另外,婚前投保的儲蓄險也將陸續到期,許筑雅笑說,當了父母後,很多計畫會隨之改變:「當初買儲蓄險原本是為了自己的出國基金,但現在的計畫是等過一陣子到期,剛好可以當作小孩的初期教育金!」

相較於孩子的醫療風險的完整規畫,自己卻反而稍嫌不足,許筑雅說自己的醫療險都是在很久之前買的,例如購買終身醫療至今已經距離10 年,當時的規畫是理賠無上限,但是手術部分只針對重大疾病、特定傷病跟住院日額1000,這就跟現在的保單設計相當不同,也明顯有缺口。

舊保單保障不夠,靠短年期或附約補強

舉例來說,現在有很多是所謂的門診手術,也就是病症只需在門診治療時就可以完成,無須住院,那麼以許筑雅那張保單來看就完全無法理賠,因此她也正在思考再買一張醫療險來補足這個缺口。

不過,以現在的年紀來看,若再買一張醫療主約,保費對她來說又會過於沉重,因此她選擇先利用壽險主約下搭配一年一約的附約醫療來補強,「但我還是會擔心等到75 歲後就不能買了怎麼辦?或是那時候再買更貴,怎麼辦?」所以她目前計畫也許等儲蓄險到期有資金後,可以考慮先購買額度低一點的保單,先補足缺口再說。

許多人總是到了即將預知可能的風險,如身體出現病痛或是年紀稍長了才覺得應該要保險,許筑雅以自身經驗分享,若能從年輕就開始著手規畫風險的轉移,往後的彈性就可以大一些,而不是只有重新購買的選項,也就能在負擔最大的此刻,讓一切能輕鬆許多!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