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撥出的第一通電話、打開的第一台電視機開關、喝下的第一口可樂、啟動的第一輛磁浮列車,創造的智慧型機器人⋯⋯,人類科技的許多第一次,都在各屆的世博會上面世,直接對人類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
2010 年5 月1 日開幕的上海世博會,究竟有什麼驚人的科技創舉?不要驚訝! 當你看到台灣館外牆的通電液晶帷幕上時而是阿里山,一秒鐘後又變成了台中的日月潭,走進館內,球型螢幕上出現花團錦簇,身邊立即噴灑出精油香氛;走進中國館,坐上一葉扁舟神遊中國五千年,而且不必戴上3D 眼鏡,就能看3D 電影。
這些既炫又酷的科技,全部出自台灣之手。目前台灣在全世界排名第1 的LED 技術,以及排名第2 的液晶螢幕顯示技術,這次在中台港澳四地展覽館內都大展身手,而香氛的4D 情境,更是全球首見。
「現在的世界博覽會,就是在比國力!」研究走訪世博會24 年、目前為2010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總製作人的丁錫鏞說,各國爭奇鬥艷的展館內,要比的就是「科技」、「文化」及「環保」國力, 而歷屆世博會中呈現的樣貌,可以精準地預測未來世界的大趨勢。
一張平均不到新台幣2000 元的入場券,究竟你可以看到什麼台灣科技的世界第一?
全球第1 座 懸空球形劇場
台灣館訴求的是「方圓之際,望見天地」。這個天地,藏著一項「世界最大」的玄機。
在鑽石型的天燈外層,透過通電薄膜可以讓五彩天燈隨時變換時空場景,當天燈變回原來的透明玻璃時,你會赫然發現,天燈內還鑲嵌一個巨型的LED 球體,這也是目前最大的懸空球形劇場。鑽石外型的玻璃帷幕,象徵地球的球體若隱若現,影像躍然在方圓之間跳動,彷彿看見天地之大。
這座重達130 噸、直徑16 米的大球,是全世界最大的「球體懸吊式電影院」,球面佈滿的100 顆LED 燈泡,配合「時間碼」(Time code)的設計,能與通電薄膜即時互動,讓薄膜上飛舞的動畫蝴蝶,穿梭其間。
玄機中的玄機是,這個巨球,球中有球。 為了克服球體內外結構熱脹冷縮,製作團隊採取「懸托」方式,在第一層球體內,再使用12 支鋼構,撐起球內的第二顆鋁製的球,形成球中有球的結構,「這是前所未見的技法,我們甚至考慮申請專利!」負責台灣館展示工程與設計總製作躍獅科技總經理吳菊說。
全球最大 4D 電影院
加入實境五感體驗的4D 科技,也是這次世博的科技新亮點。
什麼是4D?除了3D三度空間的臨場實境之外,12台投影機分別從兩端投射在100 多片電影幕片上,打了百萬個洞,讓8 聲道的音響效果,透過螢幕造成環繞效果,當螢幕上出現花朵與雨景時,四周噴灑出的精油香氛和水霧,提供視聽以外的感官實境。
為了使4D 的體驗更傳神,世博台灣館這次最特殊的就是「720 度全天域劇場」,直徑12 公尺,約有3 層樓高,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球體懸吊式電影院。
而台灣的4D 科技手法,更堂堂成為中國國家館的主題焦點,總長15 分鐘的4D 電影《歷程》,在多媒體劇院中,加入嗅覺等五感體驗,述說世博的籌備經過,還有一幅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演繹上海世博的「城市」主題。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的城市縮影,」負責中國國家館內部展示創意統合的躍獅影像科技執行總監姚開陽說。
看3D 不用戴眼鏡
科技,是台灣賴以在博覽會展現實力的方式,在兩岸四地展覽園區,台灣科技不只在本館,三分之一的科技都是台灣出手。
看3D 電影,要戴眼鏡,已經不夠看,被看好未來將被普遍應用於市場的「3D 裸視科技」,台灣的太極影音與台達電子也聯合在世博會的上海主題館、港澳館裡,推出這種要你拋掉3D 眼鏡的嶄新技術。
台灣科技國力在花博台灣科技國力除了在世博令人驚豔外,今年11 月要舉辦的台北花博,也有許多驚人之舉。
第1 朵 隨呼吸頻率生長的花
即將登場的台北花博,台灣第一次把3D 電視立起來。為了配合花和植物向上生長的特性,一般橫幅的3D顯示器,無法符合這個特性,因此工研院特別為花博量身打造第一個高65 吋,「直立式」3D 裸眼立體顯示器,成為全球最大的直立式3D 電視。
走進在台北花博位於新生公園的夢想館裡,就像走進以自然為背景的故事裡,先看到巨型螢幕上的花草植物,然後融入自然,像是一隻悠遊花叢的昆蟲,穿越之後,你會觀察到屏幕上的花朵,隨著呼吸節奏,緩緩生長,離開之前,你手上的小小手環,早已記錄下你在館裡的旅程,分析出你的性格,在悠揚的音樂下,送你一朵花。
科技,如果只是電腦程式裡生硬難讀的資料參數,無法吸引任何目光。當它轉化後,化成一朵隨著你的呼吸頻率,油然而生的虛擬花朵,或是花苞開闔之間,流放出的動人旋律。故事的背後,其實隱含著科技,看似與人呼吸律動共生的花朵,是名為「 超寬頻UWB 非接觸生理訊號感測」的技術。
花非花,也是這次花博的技術亮點。利用2 萬片厚度不到2 公釐的「紙揚聲器」,則是花朵歌唱背後所隱藏的祕密,薄如紙的可彎曲式軟性電路板,卻能透過電流傳導,發出聲響,藉由特殊接合技術,成為全球最大的紙喇叭。
「用技術講故事,才能營造觀眾的體驗與共鳴,」身為工研院花博團隊成員之一,工業技術研究院創意中心「博覽會整合專案」總計畫主持人袁乃娟指出,光展示科技本身,觀眾不會買單,因此研發團隊裡除了研發工程師,也不乏藝術工作者參與,每個人都是說故事的設計師。
綠建築「 隱藏」科技的思維
在博覽會上,科技,是各國展現國力,爭奇鬥艷的一大利基,為了窺探未來發展趨勢,改善人類生活,無不提出最新最好的辦法,而展現科技國力,台灣人也有另一種不同思維。
曾經設計過台灣知名綠建築「北投圖書館」,建築師張清華,也是台北花博會3 棟綠建築的設計師,談到三館之一的未來館,張清華使用科技的材料與工法,使需要「耗能」維持溫溼度的溫室,有「節能」效果。與北京奧運游泳場館「水立方」使用同樣ETFE 薄膜披覆材料,具有透光與隔熱功能,把地面熱空氣輸送至地底,交換
冷空氣的「地冷系統」,減低溫度調節的能源耗損。
透過綠建築的概念,她要傳達的是,高科技是幫助人類「利用化學元素週期表裡,最少的元素,改善生活。」
日本國家級博覽會大師泉真也(Shinya Izumi)曾說,「博覽會,要產生感動」,而拜「科技」所賜,在2010 年的華人博覽會盛況裡,我們不只能以科技窺見未來,更能從中獲得前所未有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