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普立茲克建築大師 理查.羅傑斯 》歡迎來美術館踢足球!

許綠芸
user

許綠芸

2010-04-02

瀏覽數 3,800+

普立茲克建築大師 理查.羅傑斯 》歡迎來美術館踢足球!
 

台北、高雄、北京、東京、還是紐約?你所居住的城市,在你的想像裡,是由什麼構成的?

「 一座城市,開始於一個房間,很多房間, 組成一個house, 很多house, 組成一個city。」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理查.羅傑斯

(Richard Rogers)說。

身為普立茲克建築獎、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獎的榮耀,經他之手的精彩建築數不勝數,但是對於羅傑斯而言,要談一座城市,他反而回到城市最初的組成,一間小小的住宅(house)。

不狂 從平房開始

大師的成就,也從一棟平房開始。那是一棟他為雙親打造的房子,36 歲,他就直接接下法國龐畢度中心設計案。1968 年,羅傑斯進入人生的黃金時期,36歲的他, 和建築師倫佐. 皮雅諾(Renzo

Piano)打敗700 多組競爭者,拿到法國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的建案,而競圖裡,蜿蜒於館外的對角線透明電梯,橫亙

建築物本體,遠看就像座驚人巨龍。時值30世代的羅傑斯,讓這座文化中心,在正式面對世人以前,未演先轟動,議論紛紛。

當時,龐畢度中心的評論反應兩極,反對者提出「猶如市中心的煉油廠」、「離經叛道」等等抨擊,但並沒有讓主導設計的羅傑斯卻步,因為他的想法很不一樣。不單獨思考建物本身,它不應該是隔離內外的障礙物,必須連結外部,解放空間內外的無形障礙,「室內室外,空間大小與否,不需要明確的定義。」他說。

如果你以為,羅傑斯是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建築狂人,那不如看看「羅傑斯博士的房子」(Dr. Rogers House),這件住宅作品,在

受爭議的龐畢度中心發想的時期打造,羅傑斯為雙親建造的私人住宅。

位於倫敦西南方溫布頓公園區(WimbledonCommon)的一方樹林,面對主要道路,「如何讓住在裡面的人,享受到自然美景,又不受窺探?」是羅傑斯在構思這座住宅時的考量。他把「開放性」與「隱密性」同時考慮進去,因此將住宅分成兩部分,面向自然庭院的三面,以玻璃的透明特性,產生空間的開放感,面對路的一側,則使用不透明建材,保留居住者隱私,也同時解放了室內與室外的那條無形的線。

格局 美術館容下足球場

「未來」,長得怎麼樣,你不會知道,那為何要畫地自限?請試著想想看,假設,50 年後,台北101不再是購物中心和辦公室,還有什麼樣的其他用途?當我們在思考「量身打造」的概念時,是不是也應該釋放空間給將來未知的可能?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羅傑斯說,「一座建築只用10 到15 年,很浪費,」因此,為了永續,羅傑斯賦予了建築物更大的「使用彈性」,「龐畢度中心的內部,有兩座足球場那麼大,你真的可以在裡面踢足球,」他打趣地說。

要找出建築的「彈性」,不妨先將房子,想像成玩樂高積木,你會發現,其中有大部分的組成零件,都是長方或立方的「一般積木」,例如管線、電梯等等配備,才是由少部分特殊形狀的積木組成,「水管、電線、空調、電梯等等建築要件,是需要不斷被修復的服務元件,因此,我把它們排除在建築內部空間之外。」羅傑斯說。因少了「特殊形狀」的積木,只剩長方立方組成的樂高房子,就能依未來的

需求,組進同樣形狀的積木,讓建築擴建,更加容易。

而無論是位於巴黎的美術館,或是地處倫敦市中心的辦公大樓,羅傑斯均利用管線與結構外露的設計,增加擴建的可能性,讓建築的未來,隨著時間,展現「生長」潛力。

敬人 想像力絕非憑空

連結,需要的是觀察、思考,以及四兩撥千金的巧勁。如果搭過高雄捷運,你不一定記得站名,但是那座曾是偶像劇場景,以黃色支柱撐起巨型白色「波浪板」的R9 站,可能令你印象深刻,甚至可能聯想起高雄鹹鹹的海風。

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面貌,羅傑斯坦言,自己與團隊並不熱中打造「簽名式」的作品,反而思考建築與其功能、所在環境之間的連結,然後在作品中埋下隱形的線索,不管你是有意還是不經意,都會感到驚奇,「容易辨識的外形,讓建築所在的環境,直接與使用者互動,

包括路過行人。」羅傑斯說。

例如,議會,就應該既親民、又嚴肅,但是要怎麼在建築上畫龍點睛地表達?羅傑斯打造的威爾斯國會大廈(National Assembly for

Wales),道出兩種答案。大量使用玻璃與自然光的結合,讓建築物顯得平易親切,內部主議會廳的貫穿式的鐘型設計,展現宏大氣度,看起來又像個直達天聽的揚聲器,使得官員們在此開會發言,只為民發聲,不敢混淆視聽也不一定。

要埋下所有人都找得到的線索,其實沒那麼容易,因為常常你需要做無數的研究,長期思考,才能得出一個既巧又妙的隱喻手法。

人與建築的互動,一直是羅傑斯長年關心的議題,近年來因為環境與永續的概念,吹起綠建築的風潮之際,事實上,羅傑斯早在六○年代末,一手為雙親打造的那棟住宅裡,就加入了自然空調的節能概念,也顯現出羅傑斯對「建築裡的人」,所付出的關切之心。

如他所言,「城市,是由建築所構成,但是建築的形成,並非只是結構和填充物,必須要有人和群體,穿梭其中,才能構成城市的意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