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位黑人記者以及奧克蘭論壇報老闆、發行人兼編輯羅伯.梅納德逝世,享年五十九歲。梅納德一向以幫助弱勢者廣受讚譽。
這是紐約時報幾乎每天都會出現的名人訃文,記錄著在美國曾發揮影響力的逝者遺風。
很多美國人每天拿到報紙最先翻開的是訃文版,有時候看看有什麼名人、英雄離世;有時候則純粹只是有趣地透過這些評文「讀人」,想像這些不認識的死者。至於一些深度報導的新聞記者及研究者則從這些報紙的評文中,發現諸多具新聞價值的線索以及值得探討的議題。
現在這些訃文的主角不再僅限於名人,只要肯花錢,任何人的死訊都可以刊登在美國的報紙上。不過這些訃文現在是放在廣告版上,想抒發對離世親朋好友思念的人,甚至還可以自己動筆寫。
海瑞特和邁乃文兩個人死於同一天,一個八十二歲,一個八十三歲。他們的訃文欄並排地刊登在堪薩斯城星報,邁乃文的欄目較海瑞特長四英寸。但這不是因為邁乃文較出名,而是因為他的家人多付了相當於台幣三千七百多元的費用。
隨著美國報紙讀音的凋零以及看報人口的遞減(據統計,全美二十五到三十四歲看報紙的人口不到一半。新讀者的數量根本無法遞補上凋零讀音的人數),美國報業只好透過為讀者刊登訃文的方式另闢生財之道。
訃文在報紙的財源上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有人估計,目前全美主要的報紙中,有九0%做「廣告訃文」這門生意。有人甚至預測,到公元兩千年時這個比率會到達百分之百。
訃文的編輯權一旦從編輯部轉到分類廣告部,其新聞價值會因此改變嗎?
蒙大拿大學新聞學學院前院長布魯伯(N. Blumberg)認為訃文完全地廣告化是一件粗暴的事,傷害了訃文原先所具有的新聞意義。他說:「訃文不僅只是新聞而已,它還是非常重要的新聞。」他認為,傳統上報紙所刊登的死亡訊息都會詳列死者的死亡原因,但是現在家屬在書寫訃文時,對死者死於傳染病或者是環境性的疾病可以不公開(而這原本就是讀者想知道的)。贊成者卻以為這不是件壞事,訃文讓家屬竭盡可能地提供死者資料給報社。
不管贊成或反對,對很多報紙而言也許並沒有選擇的餘地,因為這可能是避免讀者繼續凋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