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碳交易員,遊走世界

綠領興起

高育文
user

高育文

2009-08-01

瀏覽數 7,750+

碳交易員,遊走世界
 

過去,被稱為「旅遊達人」的褚士瑩,遊歷80 多個國家,擁有讓大家稱羨的工作;現在,旅行沒有這麼頻繁的他,卻在名片上多了一個最熱門的新頭銜--碳交易員(Carbon Trader)。目前人在美國波士頓家中的他,在越洋電話裡解釋著他的新工作,「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跟聯合國與歐洲政府斡旋,以及跟大型投資機構募款,幫助非洲國家盧安達製造生質柴油,得到交易碳信用(Carbon Credits)後的利益。」

他的解釋,到這裡為止,肯定讓很多人聽得一頭霧水,「你這工作到底在做什麼啊?」,透過越洋電話的採訪,忍不住問了這樣的「大」問題。

「你們確定要寫這故事?這後面的機制非常複雜,解釋起來要花很多時間。」褚士瑩耐著性子,「好心地」提醒我們。結果,這一提醒,就是1 個多小時。

他的Power Suit,不是硬挺西裝、黑頭皮鞋的銀行家打扮,而是在波士頓郊區的家中,穿著輕鬆,每週與不到10 人的團隊進行電話會議,商討如何說服聯合國官員,同意歐洲國家採購盧安達的碳權交易。

盧安達計畫,買賣生質柴油

這項計畫,從簽署意向書(MOU)之後,已經進行兩年,第一階段參與的資金高達160 億美元(約新台幣5230 億元),英國前任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也擔任「綠色大使」,遊走在歐洲政府、聯合國與盧安達之間,積極為這項交易牽線。

位在非洲中部的盧安達,距離台灣很遙遠,大家可能知道的是1994 年發生的大屠殺事件,也稱為盧安達內戰。這個曾經是德國與比利時殖民地的非洲小國,1962 年獨立後,殖民者並未妥善處理種族問題,造成種族仇恨,導致圖西人與胡圖人爆發3 個月的大屠殺。據說當時遇難人數超過1 百萬人,還有2 百萬人流離失所;電影《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深刻寫實出當時的動亂。

褚士瑩表示,與盧安達政府合作的這項計畫,就是利用國有土地,協助官方種植麻楓樹,利用麻楓樹具有的高油脂特性,透過化學反應設備,可以製造出環保的生質柴油(Biodiesel)。

根據研究,雖然使用生質柴油,燃燒後同樣會產生二氧化碳,但在種植與生產生質柴油時,已藉由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整體上可以視其二氧化碳的淨排放趨近於零。如此一來,盧安達不僅可以獲得能源,更因為間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已開發國家交易節省下來的碳信用,獲得一筆可觀的額外收入。

碳交易,集中於國與國間

碳交易,不是真的買賣「碳」,而是交易分配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名詞,在台灣是個新鮮事,但是在歐洲早已開跑,為1997 年簽訂《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後的配套辦法。

《京都議定書》規定,主要工業國必須帶頭降低碳排放量,每個國家都分配到碳排放額度,這些國家再將額度分給國內的發電廠、煉鋼廠、煉油廠等單位,並且規定每年必須減少碳排放量。但是,當國家或是工廠不能達成目標時,就必須向外購買碳排放量,這就是碳交易的來源。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褚士瑩表示,基本上,目前有兩種制度規範碳交易,第一是在芝加哥、倫敦等交易所內買賣碳權(Allowance),第二是在減量計畫基礎下,如清潔發展機制(CDM)與聯合減量計畫(JT),進行碳排放權力的買賣,他參與的盧安達計畫,就是屬於第二者,是國與國的交易,必須受到聯合國認可。至於第一類,就是屬於單純的買賣,交易對象有可能是鋼鐵廠與水泥廠,或是金融投資機構與一般股票投資人等,參與範圍比較廣,屬於私人行為。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07 年碳交易市場的規模,已經到達640 億美元。目前,交易主要集中在國與國間,尤其是歐洲國家與亞洲國家,如中國、印度等。褚士瑩強調,在《京都議定書》的規範下,降低碳排放量是全球的共識,但是對未開發或是開發中國家而言,還是需要增加碳排放量,才能創造工業,改善生活水準。

工業國為買方,開發中為賣方

《京都議定書》規定,主要工業國必定擔任買方,開發中國家都是賣方,如此的設計,就是讓開發中國家能因為販賣碳排放量而增加收入。這兩年來,最積極的就是中國,許多運作中的發電廠因而關閉,不是將剩下幾年的碳排放權賣給歐洲企業,就是包裝成「綠色基金」到金融市場,鼓勵民眾投資。

印度企業也很積極,不斷宣稱自己已經與歐洲企業達成交易。

目前最活絡的交易市場在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成立於2000 年,是世界上第一個關於溫室氣體登錄、減量及貿易的商業金融系統,2007年時,會員總數已經超過300 個,但是每公噸的碳交易價格低於歐洲。

環保優於利益極大化

這兩年, 台灣跟上歐美吹起的「綠能」(GreenEnergy)風,加上《溫室氣體減量法》即將三讀通過,也開始認識「碳交易」的重要性。不過,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法律服務部營運長吳德豐表示,

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所以推動碳交易的腳步比較慢,目前還在培養觀念,企業對於碳排放量的揭露,意願也不高。僅有部分公司如中油、中鋼、台塑與台達電等,聘請顧問公司測量碳排放量,報告後並申請認證。

「企業的彈性很大,只要體認到重要性與效益,馬上就會轉彎,進行碳交易。」吳德豐強調,目前,資誠會計事務所是台灣起步較早的企業,為台灣碳排放交易推廣協會的重要成員,也在歐洲總部引進專業訓練,如編列「綠色會計」等。他表示,未來事物所找尋的人才,「要具有環保觀念,從自身開始做起。」根據環境人力顧問公司Acre Resources 統計,2012 年時,「綠領」(Green Collar) 的職缺是現在的50 倍。褚士瑩表示,目前全西歐非政府組織(NGO)不超過30 家,是一個非常新的市場,老闆們都很年輕,背景也都相似,但是相對來說,品質差異就很大,如果要投入,必須謹慎選擇。「這行薪水沒有行規。」褚士瑩以自己為例說明,他沒有領顧問公司月薪,按計畫獲利抽成,從1%到30%都有,看計畫的難易度、時間與規模,「所以不是大成,就是大敗,風險得自己控制。」他表示,盧安達為「中風險」計畫,因為運用技術相對成熟。

對於想投身碳交易的人,是不是要依循褚士瑩的路走,先念公共政策,再到非政府組織工作?他認為,不必非要這樣走,因為碳交易涵蓋財務會計、公共政策、科技與企管等層面,「只要有這些專業,就可以進來這行,也不一定要到歐洲,中國值得期待。」

不過,褚士瑩強調,不能把碳交易當成一般金融商品,「你必須有很高的道德意識,不要只想追求利益極大化,而失去環保的原意。」現在,你準備好投身「碳交易員」一族了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