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型魔幻兒童舞台劇《迷宮》中扮演主角「果凍」的王昭懿經常被小粉絲包圍,小朋友對著她喊:「果凍!果凍!」興奮的圍著她要簽名、要合影。2006 年3 月,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創作的《迷宮》在台北巡迴演出,前6 場演出的票房就接近新台幣300 萬元。
成立於1986 年的北京市屬「北京市兒童藝術劇團」在2004 年1 月16 日改制成為「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股份有限公司」;過去北京兒童藝術劇團2/3的創作資金和行政支出由政府撥款,1/3 靠演出獲得政府差額補貼,每年約有人民幣20 萬元的演出利潤。在北京市所屬文藝團體中收入名列前茅,然而「缺乏創新動力」卻始終是個問題。
改制後雖然失去政府的經濟支持,卻釋放了創意與活力。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創作的新戲由2003 年前的兩年一部提高到一年兩部,同時配合演出劇目開發T 恤、吸管杯、鑰匙鏈、貼畫、玩偶......等眾多周邊產品,將演出劇目作為品牌來經營。改制之後僅以演出場次來說,就由每年一百多場增加到四百多場;2003 年兒童藝術劇院的演出收入只有人民幣77 萬元,2008 年僅前9 個月的演出收入就已經突破5000 萬元人民幣。
雖然,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只不過是文化產業改制的試驗,卻成為北京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典範。同樣位於北京的「中國木偶劇院」也踏上改制之路,民營企業買下51%的股份,並且立下宏願建立以木偶演出為主,包括影視、動漫、圖書、網路、玩具......於一體的文化產業鏈。
CNEX 搭起兩岸創作平台
由新浪網共同創辦人蔣顯斌與一群企業界、網路界、影視界朋友們發起,橫跨兩岸三地的CNEX,則是北京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異數,這個組織可能是北京文化創意產業中唯一的NPO。
CNEX 每年選定一個與現代華人相關的主題,號召全球華人圍繞該主題,以影像、文字等形式進行紀錄、論述和詮釋,並在網路上徵集紀實影像作品提案,資助其中傑出作品的拍攝。
每年的年中以年度主題在兩岸分別舉辦「CNEX文件盛典」展現成果,同時邀請國內外專業人士提供相關知名影片與深度論述文章,通過欣賞、對話、互動,歸納出該年度華人的文化精神動向與意識焦點,留住華人在21 世紀初期的發展軌跡,成為下一代茁壯的備忘錄。
雖然,CNEX 成立至今只有3 年,第一年以「錢」為主題徵集的紀實影像作品中就有杜海濱導演的《傘...》入選威尼斯電影節、里斯本紀錄片電影節,並且獲得第30 屆法國真實電影節「國際評審團特別獎」。
這樣的成績,使得CNEX 很快就建立起知名度,每年的紀實影像作品提案徵集,都收到兩岸三地大量的提案。而「CNEX 文件盛典」也開始走入校園巡迴,進一步擴大影響力。。以基金會方式營運的CNEX,最終的希望是能夠以作品的商業價值來支持CNEX 的永續經營。
自從2008 年初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概念之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一夕之間提高到國家政策層級。配合政策,北京市規劃了洋洋灑灑一系列的計畫與政策。
大陸在發產文化創意產業上仍然處於剛起步的摸索階段,還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地方。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區域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教授王筱芸表示,很多地方政府還是沿用發展工業的思維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紛紛設立各種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園區、聚落,「這些經費如果用來作專項計畫的補助或是版權購買,產生的效益也許更大。」
文創要靠由下而上的力量
事實上,北京實質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早在2002 年開始自然形成的藝術家聚落「798 藝術工廠」就已經展露頭角。然而,文化創意終究敵不過文化商業,隨著畫廊、藝廊、餐廳的大量湧入,798藝術工廠租金飛漲,已經不是藝術家所能負擔,商業占領798,藝術家則遷居到更偏遠的「宋莊」。
除了表演藝術、影像等領域之外,運用傳統文化元素發展「文化旅遊」也是北京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點。
最近落成、毀譽參半的「北京前門大街整建工程」就是其中規模最大的項目,號稱根據清末民初前門大街的照片復原。不過,從一般群眾的評價上看來,前門大街的整建顯然沒有被北京人接受,被人評論「整建後的前門大街就像是粗製濫造的迪斯尼樂園西部大街」。
從北京兒童藝術劇院、CNEX、早期798 以及前門大街整建這幾個實例來看,由外來者從上而下主導的文化產業發展,遠比不社區或社團原有成員自下而上自發、自然的發展。雖然,北京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目前仍然不盡如人意,但北京匯聚了來自各地的大量創意人才,並且是大陸的神經中樞,「任何一個小小的動作,都能夠對整個大陸造成影響,她天生的包容性,也讓更多的可能在此發生,」蔣顯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