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來到法國巴黎,就能深刻感受到這句話的意境。一千兩百多年法國文化,不只在內涵,更在於氤氳的氣氛,你或許不喝咖啡,但你會在巴黎找到心靈港口;你不去博物館,但你會在巴黎為藝術沉醉,找到巴黎文化新價值。
藝術文化建設匯聚巴黎
翻開旅遊書,幾乎都以西堤島為軸心,塞納河為軸線,塞納河的左岸是13、14世紀前形成的舊市區,稱「古典巴黎」;右岸則是17世紀後才發展而成,人稱「現代巴黎」。
而我們現在於市區所看到的千年古都,其實奠基於19世紀巴黎市長奧斯曼(Haussman)大刀闊斧主導的都市計畫,將巴黎的交通、建築、公共建設和土地完全整合,以幾何的直線規畫城市,奠定今日巴黎永續規畫的基礎。
1981年,弗朗索瓦‧密特朗總統(Francois Mitterand)上任後,他延續奧斯曼改造巴黎的理念,以「大巴黎都市計畫」將法國所有重要的文化藝術建設集中於巴黎,任內興建國家圖書館,並擴建羅浮宮與玻璃金字塔,有效整合建築的「傳統」與「現代」,直到1996年國家圖書館竣工後,密特朗高瞻遠矚的政策,重新把法國人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變成巴黎的璀璨寶石。
巷弄間驚豔城市質感
「大巴黎都市計畫」不只讓巴黎的每個角落都充滿「藝術文化」的氣氛,《法國玩全指南》的作者彭欣喬說,光是穿梭於巷弄間,踩在鋪石子路上,兩旁保存下來的古老建築都能讓人感受到歷史痕跡;她在巴黎六年,常盯著一棟棟歷史悠久的華宅出神,想像這些地方曾上演什麼故事、住過什麼樣的人?讓巴黎的一切充滿趣味性。
巴黎這座城市就像一本小說,藝術文化塑造了巴黎的城市質感,也成功打造巴黎的多種風格,「白天它是位優雅的文人,入夜後卻成為艷驚四座的女伶!」彭欣喬說,巴黎是座瀰漫千年古城氛圍的城市,又展現了現代元素,尤其政府對文化推動不遺餘力,歷任總統都希望在卸任前,替巴黎建設最傑出的文化地標,法國居民自然潛移默化,文化藝術從生活扎根。
歷任總統的政績造就了城市風景,尤其塞納河沿岸幾乎濃縮法國一千多年的歷史。未來的巴黎,仍會繼續善用自己的文化、藝術和古建築,密特朗總統曾在巴黎西郊的新凱旋門(Grande Arche)竣工時說,未來的巴黎將是「一扇開向世界的窗,一個人們可以夢想,自由交換與溝通的地方。」
李俊明看今日巴黎
全球化延燒,巴黎賣起異國文化
巴黎,是一座獨領風騷的風格城市,知性和感性融合的千年古都,法國人驕傲自己的文化,卻也懂得吸納他人的優點。她,讓每一位造訪巴黎的旅客,流連忘返,眷戀博物館的藝術饗宴。
尤其從七○年代、八○年代至今,歷任總統在自己任內皆以興建「藝術建築」來展現對文化政績的野心,以無中生有的氣魄,在法國境內不斷興建博物館或新建築,希望能在任期內留下重要的文化建設。
像喬治‧龐畢度總統(Georges Pompidou)在短短五年內,蓋了龐畢度藝術中心;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cois Mitterand)總統在任內聘請美籍華人貝聿銘整修羅浮宮,造就今日的羅浮宮金字塔,另外,他還在塞納河畔興建四棟與原來傳統巴黎古典作品大異其趣的國家圖書館;前任總統席哈克(Jacques Chirac)也大手筆地在塞納河岸興建專展「民族人類學」的布朗利博物館,這些龐大的場館充分展現著執政者的文化企圖。
這些各大展覽館是巴黎人文匯聚的重鎮,尤其是在2006年完工的布朗利博物館,更清楚詮釋歐洲以外的異文化原始藝術,但我認為在眾多異國風情的漂亮展覽品背後,反應出「全球化」的浪潮也在巴黎延燒,同時也呈現出現代人習慣用「視覺」經驗,單純的把展覽品當成一件美的「藝術品」在櫥窗中展示,不去了解它背後的故事,使它淪落成一個沒有歷史的物件!
巴黎人試著用這種方式做推廣行銷,販賣「全球視覺」,沒想到深受當地民眾和各地觀光客的好評。更弔詭的是,法國人一向自豪自己的文化,但這回他們不賣自己的文化,反而賣大洋洲、非洲等少數民族的文化。我想,即使觀眾不了解它背後的含意,也能藉著這些異文化視覺刺激打開自己的藝術視野。(口述│李俊明 整理│林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