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英騏12歲那年莫名其妙跌了個跤,摔斷骨頭,沒想到細菌從他的傷口跑到脊椎,影響到他的行走坐臥,從那一跤起,他就無法站直雙腳,得用輪椅代步。這種倒楣事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大概都會很悲慘吧!我想像他會躲在角落偷哭,哭完眼淚一抹,發憤圖強練劍變成世界冠軍!馮英騏聽完大笑:「拜託!又不是在演日劇!」
受傷後,他在兒童醫院住了兩年,因為離家太遠,父母一週只來探望一次,這是馮英騏第一次離家,問他:「你不會害怕嗎?」!他又大笑了:「我爽死囉!」原來馮家家教甚嚴,吃飯時得請長輩先入桌,筷子還有固定的擺放方式,規矩多到他簡直要被悶死了!在兒童醫院他卻變成孩子王,他樂得說:「哪有難過?輪椅就是腳踏車囉!筷子可以亂丟,還可以欺負別的小孩咧,多好啊!」那段兒童醫院的日子,解放了馮英騏,也徹底改變他的人生!
回到學校後,馮英騏還是很好動,常坐在輪椅上跟人打乒乓球,有回他又在跟人廝殺,旁邊兩個擊劍選手突然對他說:「小鬼!我看你挺有運動天份嘛!但你乒乓打不出名堂,還是來練擊劍吧!」馮英騏哪受得了別人的冷嘲熱諷,馬上棄球從劍!
坐輪椅學擊劍,奪世界冠軍
沒想到他真是殘障擊劍界不世出的人才啊!1996年開始練擊劍的他,短短兩年就奪得世界錦標賽冠軍。2000年殘障奧運又奪金!2004年雅典奧運也得到兩面金牌。如果他生在古代,簡直是武林高人。
擊劍包含了物理學、心理學和哲學。技巧是物理學,要用最小的力道,擊出最大的效果,也因此手部的重量訓練並不多,畢竟在比賽時,劍尖微小的動作,都可能讓敵人識破技倆。劍術是哲學,何時出招、出哪一招,都是哲學!馮英騏則說:「比賽到了一定程度,技巧劍術都差不多,比的是心理戰!」
他先學控制心念,不要輸給壓力,不要有得失心,出奇不意是比賽的最高境界,鬼靈精怪的馮英騏最會這套;擊劍比賽時,贏的人通常會喊出聲,馮英騏偏偏不出聲,第二次擊中,他還是安安靜靜,對手反而怕了,慌張地想:「這傢伙是怎麼回事?搞什麼鬼?」他得意地說:「一旦敵人感到恐懼,就贏定了!」
中學畢業開竅,發憤拚課業
擊劍讓馮英騏站上世界級的比賽,也打出他的求學之路。他16歲搬到體育學院住宿;22歲破格成為浸信會大學特別生,擁有旁聽的權利;24歲成為浸信會大學的正式學生。
在香港,中學生得參加兩次重要考試,擠破頭才進得了浸信會大學,馮英騏小學受傷輟學、中學時只關心擊劍,中四還唸了兩年,這樣的成績讓他在入大學時頗受爭議,甚至遭人白眼。
其實從小他的父母親就常逼他唸書,更認定坐輪椅的人更要有好學歷,他的父親是工程師,馮英騏形容父親是:「把一堆東西放在一起,看會不會爆炸!」母親則是家庭主婦,管教嚴厲。馮英騏不想聽他們的安排,只顧著練劍,然而無論他參加多盛大的世界級比賽,父母從未出席。
但是中學畢業後,他突然開竅想唸書了!他想著自己的未來,除了擊劍,還能有什麼?他拚命補上遺漏的課業,唸書空檔就不停地運動,從划船、擊劍,甚至騎腳踏車,用不停的運動減輕課業壓力。
意志力控制雙腳,學會走路
他也克服疾病的傷害,學會了走路。小時候他把輪椅當腳踏車玩,中學時他不服氣地想:「為什麼坐輪椅不能上樓梯?」就把輪椅綁在身上,利用手的力量,拚命拉扶手,連人帶輪椅地爬上樓梯。他也從來沒有放棄「學走路」,他所受到的病毒感染傷害了脊椎,這種傷害有兩種,嚴重者會侵害控制神經,較輕者則是傷害了感覺神經。馮英騏屬後者,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腳,卻無法感覺到它,就像腳麻了,感覺不到一樣。
他嘗試著把腳擺到某一個位置,發現腳並不會亂動,這給他一線生機。他離開輪椅,用夾子把腳固定在柺杖上,利用意志力來控制腳的行動。一開始他可以用兩根柺杖行走,接著只需要使用一隻柺杖,最後他卸下柺杖上的夾子,一年多以後,他已經可以不靠柺杖行走!
回想起那段輪椅歲月,他平靜地說:「還好那時候我是小孩,沒什麼差別,就只是個意外罷了。如果沒有受傷,現在不知道會是怎樣的人生?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壞!」
2004年他參與雅典殘障奧運,拿了兩面金牌一面銀牌,也在此時他決定要封劍。對他而言擊劍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他得封箱裝好,繼續往下走。他把那年奧運當成最後一次比賽。
這決定的過程,是他生命中最難熬的一段時光,難得不只是放棄,而是「決定」。對擊劍選手而言,年紀越大越成熟,他經歷青澀少年期,正要走入性格成熟期,經驗又充足,他卻說:「人生不可能永遠停在一個階段,擊劍階段已經結束了!」
他拿出紙筆畫了一個大三角形,解釋他的人生觀,他說:「大三角形是我們的人生,而大三角形裡面,則是由一層層小三角形累積而成。小學、中學、擊劍、大學,是層層向上的小三角形,住兒童醫院很開心,但不能永遠住在那裡!」
顛峰期封劍,立願回饋他人
停止比賽後,馮英騏到許多中學演講,他說:「社會是由每個人的三角形相連而成,需要每個三角形都完整。」他把自己照顧好,有能力了,就開始照顧別人。他最關心中學生,他曾經因為受傷、成績又差,特別了解那種痛苦,每個中學生都只想著進好大學,壓力大又不快樂,很快就壞掉了,馮英騏問:「我們只想著考上台大、政大是最棒的事情,有沒有想過,人生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他告訴中學生們,人生不是只有考大學,很多事情也很有價值!
他盤算著要把所有的金牌都捐給中學,但他得先把金牌都找出來!他大笑:「我都亂丟啊,又不能吃,也不能做成鑰匙圈帶出去,嗚!真的很難處理!送回中學可以影響他們,比影響大學生更重要。」
馮英騏曾經在日本居住學日文,並指導當地的殘障擊劍隊,那次更讓他體會到什麼是「永遠的頒獎台」。日本殘障擊劍隊水準不高,但他們仍舊認真練習,自掏腰包參加奧運擊劍比賽,他們明明打不贏,但光是能夠參與,就無比高興,彷彿美夢成真!馮英騏在一旁看著跟著感動,對他而言,快樂地參加比賽,實現人生夢想,比拿第一名重要,那才是永遠的頒獎台。
2007年秋天,馮英騏考上台灣師範大學碩士班,走往另一條路,學術研究。他希望透過對脊椎傷害的了解,加入物理學知識,讓病人可以有更好的生活。
從莫名其妙跌一跤,到成為世界殘障擊劍金牌得主,馮英騏的故事真的可以拍電影了,就算不是偶像劇,至少也該是催淚的勵志電影啊!
馮英騏/27歲
◎1980年生於香港,目前就讀於師範大學。
◎曾獲1998年世界錦標賽、2000年及2004年殘障奧運金牌。